摘要: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文化興則鄉村興。鄉村文化振興,不但可以為鄉村的全面振興提供文化滋養和支撐,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和源泉。鄉村文化遺產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現,也是鄉愁、記憶的載體。只有重視、保護和利用好鄉村文化遺產,才能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竭源泉、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目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要面臨著認知不足、主體缺失、鄉民求變、制度缺失、鄉村銳減的困境。為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時期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著力從健全法律法規、強化資金保障、建立保護協調機制、全面普查調查、加強宣傳教育、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等方面入手,實現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工作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鄉村振興 文化遺產 保護
中華文明孕育、成長于農耕文化,廣大鄉村是中華文明根之所在。鄉村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見證,是前人聰明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蘊含在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遺產中。鄉村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社會從農耕文明走向現代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成果,在維持鄉村社會、凝聚百姓民心、培育淳樸民風、促進鄉村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脈的重要紐帶,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新的歷史時期,鄉村文化遺產對于提升國民特別是農民群眾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好鄉村文化遺產并合理利用,能夠給予鄉村振興深厚滋養,極大促進鄉村振興工作。
一、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歷程
國際社會經過數百年的思想演變,對遺產的認識逐漸深化,保護范圍逐步擴展,經歷了由“文物保護”向“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 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始于2002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在原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款下新增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首次以法律形式將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國家法律體系,為后來的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法律遵循。該次修訂的《文物保護法》首次提出村莊的整體保護思路,對村莊的布局、環境、歷史風貌等保護作了強調。隨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在中國的廣泛應用和實施,中國從以文物為保護核心的觀念逐漸轉變為以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并開始關注新型文化遺產,此時,以鄉土建筑遺產為代表的鄉村文化遺產逐漸受到關注和保護研究。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遺產保護并不局限于保護名勝古跡、古建筑、石窟石刻、歷史遺跡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人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場所、環境都應加以保護,保護的范圍也從文物本體拓展到其周邊的歷史環境和風貌。
2005年印發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標志著我國開始以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構建起新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該通知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作了更加具體的闡釋,要求切實保護好鄉村的歷史文化環境,特別提出要將保護優秀的鄉土建筑等文化遺產作為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2007年,國家文物局舉辦了“加強鄉土建筑保護——無錫論壇”,隨后印發了《關于加強鄉土建筑保護的通知》,這對加強古村落中的文物建筑保護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意味著中國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上了新的臺階。
2007年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宅第民居、傳統民居、堤壩渠堰等鄉村文化遺產作為單獨門類,對古村落中的文物建筑作了調查、登記,并將部分重要的文物建筑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納入了文物保護法的保護范疇。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進一步確立了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制度。2008年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使得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制度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正式確立。截止2020年12月2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已聯合公布七批共計48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2年我國啟動了全國范圍的傳統村落調查。傳統村落是指建于民國以前,至今保留原始建筑環境和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的民俗和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還在為人們服務的村落。 截止2020年12月31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已公布五批總計6819個。對于列入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從中央到地方財政都會給予資金支持。
在近二十年的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中國在借鑒國外遺產保護經驗的基礎上多措并舉,使鄉村文化遺產得保護取得長足的進步。 中國先后制定和出臺了國家或地方不同層面的法律法規,并形成了以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保護模式。但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人口分布地域差異明顯,各類鄉村文化遺產種類多樣。目前各級層面的關注焦點都集中在已公布的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鄉村,大量資金也向這些地區傾斜。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6819個村落僅占中國行政村的1.28%,自然村落的0.28%,散布在普通村莊村落的鄉村文化遺產未能得到重視和保護。而我國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6.09%(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快速上升到2020年的63.89%(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高速城鎮化的發展加上各類自然、歷史與時代因素,導致鄉村文化遺產的消失的速度不斷加快,保護工作所面臨的困難巨大,形勢嚴峻。
二、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困境
散落在廣袤鄉土大地上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民俗工藝等,是鄉村生命的重要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鄉村建設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好鄉村文化遺產并合理利用,能夠給予鄉村振興深厚滋養,有力促進鄉村振興工作。然而,在鄉村振興如火如荼開展過程中,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尚未能與鄉村振興的步伐相匹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陷入了困境。
(一) 認知不足困境——缺乏對鄉村文化遺產的認識
由于缺乏有效的價值闡釋和引導,鄉村原住居民和地方管理部門都對鄉村文化遺產的認識不足,認為文化遺產是鄉村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導致鄉村文化遺產的大量消失。
建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極大成就,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和從溫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社會主要矛盾也根本性轉變,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城鄉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打工遠高于農業生產的收益使得農民自由地游走于鄉村與城市,農村千百年的穩定結構遭到瓦解,農村人口過去以土地為中心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城市文化、工業文化極大地沖擊著農民的內心,功利化、物質化的價值導向成為農民的生活追求。
鄉村文化遺產往往是鄉民司空見慣的,雖然這些遺產無時不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但受到城市文化新生事物的影響,承載著善良淳樸、誠信友善、勤儉節約等傳統鄉村文化價值觀的鄉村文化遺產逐漸淡出。由于缺乏對鄉村文化遺產的認知,在鄉村居民的“無意識”中,大量優秀文化遺產遭到破壞,而這種破壞往往是毀滅性的。
位于四川省敘永縣的“幸福園民居”為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屬于古建筑類的“宅第民居”,是當地鮮有的典型傳統民居。三合院布局,正房三間,東西各帶抹角房一間,東西廂房各兩間。穿斗式房梁,小青瓦屋面,紅砂石鋪地,柱礎石浮雕花草圖案,八根圓柱紅砂巖所鑿。為清代當地張性鄉賢修建,屋頂書“幸福園”三字,整體保存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三合院院落。但當筆者2019年9月調查時發現,該民居僅剩廂房四間,三間正房兩間抹角房已被二層鋼筋混凝土樓房取代,拆下的紅砂石柱和柱礎被搬出院落隨意丟棄。經向房主了解,為了過上“現代化、舒適化”的生活,“幸福園民居”于2014年拆除,并隨后建起了二層小洋樓。像這樣由于“無意識”而讓優秀鄉村文化遺產慘遭毀壞的例子如今比比皆是。
(二)保護主體困境——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缺失
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使中國城鄉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城市勞動力市場巨大張力吸引大量農民工進行務工,大量青年和中年勞動者在城市工作甚至生活在城鎮,對鄉村人員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年農民工總量達28560萬人,其中,到戶籍所在鄉鎮地域外從業的農民工達16959萬人,這意味著近60%的農民工遠離故鄉。這種社會流動方式為農民帶來了遠高于務農的收入,為鄉村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導致了農村結構的失衡。農民勞動力的大量輸出導致鄉村出現空心化現象,大量村莊只留下留守老人和兒童,村莊的發展失去活力,村莊的文化遺產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留守老人雖然是農村文化遺產的見證者和傳承人,但農村年輕勞動力的缺失使得傳承難以為繼,同時留守老人也缺乏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和經濟能力。鄉村文化遺產逐漸消失,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不到有效傳承,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印記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后,外出的勞動力再不能“睹物思情”,鄉村文化根脈阻斷,人們難以再記住鄉愁。鄉村文化根脈的阻斷讓長期在外打拼的鄉民沒有回鄉居住生活的返鄉情感動力。長此以往造成惡性循環,鄉村文化遺產加速消失,農村空心化更加嚴重。因而必須加大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歷史遺產得以流傳、傳承,傳統記憶得以喚起,讓回鄉的村民記得住鄉愁,愿意回鄉發展、生活,從而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促進鄉村的全面振興。
(三)鄉民求變困境——迫切希望改善鄉村生活條件
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導致城鄉存在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 城市的基礎設施、教育、文化等幾乎全是由國家財政投入,而農村的國家財政投入極其有限,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要由農村自己來負擔。這就導致鄉村農民在生活上與城鎮產生巨大差距:交通上的不便、生活娛樂配套設施匱乏、教育文化事業落后。
川西林盤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農耕文化和川西民居建筑的完美結合,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在四川省郫縣,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和獨特的自流灌溉系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郫縣林盤農耕文化系統。保護和發展林盤農耕文化是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成為該地積極申報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招牌。然而筆者在當地調查發現,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土地整理項目的推進,該地農村有大量的林盤正在遭受滅頂之災。Q村由于緊鄰場鎮,在實施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該村在場鎮周圍密集修建多層小區,讓散居在林盤中的農戶集中安置到場鎮周圍。川西民居建筑和川西林盤等鄉村文化遺產隨著宅基地、自留地騰退成為耕地而殆滅,千百年形成的林盤農耕文化系統蕩然無存。進一步調查發現,這種推進形式受到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人民歡天喜地拆掉舊居搬進密集的小區。走訪中了解到,雖然更留念原林盤中恬然、幽靜傳統鄉村的生活,但城鎮便利的基礎設施、通達交通環境更令人向往。
(四)制度缺失困境——保護體系不健全、存在多頭管理
對于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國在法律法規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文物保護法》規定了對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點的保護要求,2002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在原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款下新增了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以法律形式將這一類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并納入國家法律體系。2007年頒布的《城鄉規劃法》也進確立了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制度,2008年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讓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制度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確立。2011年頒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法律形式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
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為鄉村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然而鄉村文化遺產涉及面廣,涉及點多,現有法律法規無法實現全部有效覆蓋。例如,《文物保護法》、《城鄉規劃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都對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作了要求,但對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目前尚無全國性的保護法規。然而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全國僅有48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819個中國傳統村落。其他不在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名列的鄉村文化遺產仍然沒有保護的法律依據,存在法律的盲區。而且現有的法規條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執法主體不夠明確、違法成本過低、缺乏監督機制等,這些因法律體系的不完善產生的矛盾與問題在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中表現尖銳,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開展極為不利。
同時,鄉村文化遺產從類別上主要有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農業文化遺產、工業遺產、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利灌溉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在目前的保護制度框架下,各類文化遺產分屬于不同的行政單位保護、管理。其中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管理,鄉村農業文化遺產由農業農村部門管理,工業遺產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管理,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文化和旅游部門管理,水利灌溉遺產由水利部門管理,地名文化遺產由民政部門管理。散落在廣大鄉村的不同文化遺產在多部門的管理下,難以實現統一保護管理,保護難度極大。
(五)鄉村銳減困境——城鎮化擠占鄉村、鄉村急速消失
對比2007年和2017年《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數據可以發現,2007年末中國大陸行政村為57.16萬個,自然村為264.70萬個;2017年末中國大陸行政村為53.30萬個,自然村為244.88萬個。十年間,中國自然村減少了19.83萬個,平均每天以5.43個的速度消失。在自然村消失的同時,大量鄉村文化遺產資源也隨之消失。隨著城市的不斷膨脹,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和城鎮周邊的鄉村快速消失,出現了城鎮圈占農村的現象。近年來,中國鄉村土地整理在“三個集中”政策(即: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和“城鄉建設用地指標掛鉤政策”指導下,將農戶向城鎮集中,統一建設多層、高層農民公寓,變散居為集中安置,徹底打破農村原生結構。在此背景下,原有鄉村文化受到沖擊,鄉村文化遺產無法保留。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農戶在社會保障、生活環境質量、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但農民生活消費支出明顯增加,老年人和年輕人對集中居住后的滿意度較低。 鄉村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和諧共生的特點,長期習慣鄉村生活的老年人和青少年進入到集中封閉的鋼筋混凝土住宅中勢必會不適應,因為脫離了賴以精神支柱的鄉村文化遺產,脫離了千百年形成的鄉村精神家園。
三、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探討
中國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所面臨的問題錯綜復雜,任重道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必須抓住這個大好時機,革除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障礙,鋪就一條適應中國國情的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之路,為此,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一)健全法律法規,形成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需要有明確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與穩定的政策執行機制。目前,中國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尚缺乏一部國家層面系統、全面覆蓋的法律法規,鄉村文化遺產工作還未形成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長效保護機制。這就需要建立國家層面能覆蓋所有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筆者建議,應由國務院主持,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民政部等與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的部門參與,根據目前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盡快制定出臺一部針對中國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性法律法規。
此外,鼓勵各省市區根據本地區鄉村文化遺產的實際狀況,在遵循國家法律條文的基礎上,盡快制定各地區的地方性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法規,以體現地方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訴求,這一點,山西省走在全國的前列。2019年底山西省召開立法論證會討論出臺《山西省傳統村落傳統院落傳統建筑保護條例》,該條例的實施將構建起覆蓋山西全省的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這也是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一次創新性探索。
(二)強化資金政策保障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保護
鄉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物質文明水平提高相比,物質文明建設更為具體并且更具時效性,因而當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中普遍存在著市場失靈的情況。這就要由國家來統籌地方政府、原住居民、社會力量的協力保護鄉村文化遺產,這需要在健全的法律法規框架下明確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來源。資金保障是鄉村文化遺產有效保護的必要條件,考慮到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公益性質,國家財政與地方財政應共同支持構成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資金來源。通過政府出資專款專用、直接到項目等方式,確保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資金需求。
同時由于鄉村文化遺產種類多樣、數量眾多,政府資金難以承擔起所有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因而需要探索多渠道的資金來源,如企業資助、個人捐贈等。我國各地在探索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進行了大量探索,其中山西省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樹立了標桿。2019年山西省創新出臺了《山西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辦法》,該辦法鼓勵地方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公開表彰等形式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集資、認養、提供志愿服務等形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三)建立保護協調機制,將遺產保護納入地方考核體系
當前涉及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眾多,各機構權責主體不明,嚴重阻礙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進度與成效。筆者認為,應在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在鄉村振興統籌實施機構增設遺產保護部門,統一協調文化和旅游部門、城鄉建設部門、農業農村部門、水利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等利益相關方,提高管理、保護效率,真正讓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
同時,要壓實地方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建立“保護責任追究制”,責任到人,并將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政績考核體系。2016年總書記在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要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這對推動文物保護向縱深發展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在鄉村振興進行中,更要重視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在這方面可以參照“河長制”對河道保護的管理要求,從而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機制。
(四)全面普查整理,建立全覆蓋的鄉村文化遺產數據庫
鄉村文化遺產類型多樣,存在形式繁多,且不同類別的鄉村文化遺產調查統計由不同管理部門負責,調查方法、口徑不一,導致目前難以建立統一全覆蓋的鄉村文化遺產數據庫。為此,需要組織各學科專家和學者對鄉村文化遺產進行科學識別、分類、評級,對不同的文化遺產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在此基礎上,由文化和旅游部會同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相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次全方位、多層次的鄉村文化遺產調查、梳理和研究工作,挖掘、闡釋鄉村文化遺產價值,建立起包含鄉村文化遺產類型、數量、屬地、遺產價值、保護利用現狀等的數據庫系統。對瀕危的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對具有突出價值的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這是做好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五)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對鄉村文化遺產的認識
由于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不足,中國民眾參與遺產保護的意識還比較薄弱,中國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還處于鄉民主體無意識、基層管理無意識的境地,因而在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推進中搞大拆大建、文化遺產的毀滅性破壞就成為了常態。增強民眾和基層政府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對于保護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就需要在前期鄉村文化遺產普查調查的基礎上,深入闡釋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每一項文化遺產的故事。
作為保護的重要決策、推動、執行者,政府部門在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中起著主導與決定性作用。可以通過三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機關干部集中學習制度,邀請熟悉當地文化遺產的專家學者授課,傳輸文化遺產保護觀念,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同時也通過闡釋當地文化遺產價值提高干部的文化自信;第二,充分利用公務員學習制度,開展網絡課程學習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知識,以增強各級官員的保護意識和文化自覺,樹立正確的保護觀念;第三,召集鎮村文化專干,邀請專家學者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專題講座,培養文化專干成為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員、講解員。
同時,要讓村莊的原住居民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區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保護要素,實現村民的文化遺產保護自覺。第一,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現代媒體的宣傳作用,講好地方文化遺產故事,深入挖掘、廣泛宣傳地方文化遺產資源的價值,提高村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第二,通過村莊內廣泛開展的道德講堂、農民夜校等,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特別深入闡釋宣傳本地區大家身邊的文化遺產,樹立保護觀念,讓村民參與到村莊聚落等鄉村景觀的建設中;第三,深入鄉村中小學課堂,通過開辟“遺產知識講堂”,讓中小學生從身邊的文化遺產開始,認識遺產,保護遺產,傳承遺產。
(六)因地制宜改善人居環境,提高鄉村宜居水平
由于鄉村薄弱的基礎設施、臟亂差的環境使得居住舒適度降低,人們往往舍棄鄉村進城入鎮生活,也就放棄了鄉村的文化遺產。為有效保護鄉村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改善人居環境,使得鄉村主體愿意生活于鄉村,也才能使鄉村文化遺產留得下,進而得到保護。
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村莊布局,根據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對舊有農房進行改造設計,保留傳統風格。推進入村入組入戶的道路建設,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民生問題。推動城鎮污水管網、自來水管網、燃氣管網等生活基礎設施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同時扎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建立符合鄉村實際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健全村莊的保潔體系。
當鄉村的基礎設施水平得到大力提升,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更多的原住居民才愿意通過適當改造房屋院落,提升生活質量。這樣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才成為可能,才能扭轉因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的缺位而導致的文化遺產加速消失的局面。
(作者單位: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成都市成華區文物保護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