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他們和“問題學生”不一樣,問題學生有時候通過嚴加管教就會改變過來,也可以用說服教育讓他們改變,從而使學生健康成長。“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他們表現出來的問題,會給班主任及科任老師的管理工作帶來困擾,但有時候卻不影響成績。而學困生則是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給予關愛與教育,從而提高成績。因此,學困生就成了教師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學困生產生的根源
我從事教學工作二十多年,工作換了三個地方,分別在鄉鎮的山區學校、鄉中心小學、縣城小學,教的學生很多,常常因教優秀學生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因教學困生的失敗黯然神傷。教學伊始,憑著工作的熱情和年輕人的沖勁,教學成績始終在前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碰到的學困生越來越多,只好靜下心來,認真地分析學困生產生的原因,發現問題就必須解決問題,然后去做針對性的工作。多年奮戰在教學第一線,也就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我認為,學困生產生的根源有以下幾點:
(一)生活習慣的原因
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習慣是分不開的,勤快的孩子,上課能認真聽講且勤于記筆記,把老師板書的問題一個一個記下來,并把不同的問題羅列出來。每次我上課之前,都要回顧舊的知識,起到溫習的作用,然后,就新知識進行提問,習慣好的孩子回答問題爭先恐后,而懶散的孩子根本不予理睬,也從不記筆記,而且上課不認真聽講,老是開小差,長此以往,功課落下了就成了學困生。
(二)家長過于溺愛孩子
溺愛,讓孩子們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溺愛,讓孩子變得懶散,總是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溺愛,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逆反心理愈演愈烈。老師管理嚴一點,他們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表現在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亂寫亂畫,思想浮躁,有時候會對教師產生抵觸心理。教師碰到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冷靜,仔細分析孩子煩躁心理產生的原因,進而說理、勸導。有的孩子聽了教師的話可以改掉一些毛病,但有些就沒那么聽話了,于是,有些老師就會聯系家長,但有些家長因溺愛孩子未支持教師的工作,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變成了學困生。
(三)留守的孩子
為了謀生,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去了大城市打工,家里只留老人來照看孩子。老人們文化不高,他們除了操心孩子的吃住問題,學習方面管的很少。一個優秀的孩子,除了學校的教育之外,更多的是家庭和社會的教育。這部分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是空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脫軌,長此以往使孩子變成了學困生。
(四)家庭變故的原因
孩子正是需要愛的年齡,有的孩子的爸爸、媽媽,由于各種原因而離異,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給孩子帶來了無情的傷害和打擊。有些孩子本來很優秀,但是家庭的突然變故,使孩子每天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他們整天想的是爸媽的事情,從而上課走神,甚至逃學,這樣慢慢地就會消沉、墮落,從而成為學困生。
二、學困生的轉變
學困生一直是教育教學工作中永恒的話題,面對學困生,教師應想盡各種辦法轉變他們,從而提高他們的成績,使他們在各方面不受影響。如何改變學困生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用愛心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
“愛,大于一切”。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感受不到愛的人,他會變得野蠻,甚至狂妄。有的孩子因為得不到愛,就會變得粗魯,在家中不聽父母的話,在學校欺負、侮辱別的孩子,見了老師不尊重,不聽老師的話。相反,一個得到愛的人,他的心靈會受到更大的顫動。因為愛,他們心里得到了溫暖;因為愛,他們感覺到了周圍對他們的關注;因為愛,他們不再狂妄,不再任性。離異的家庭、變故的家庭,讓許多孩子丟掉了本該屬于自己的愛,他們燦爛的笑容過多地被悲傷代替,他們變得憂傷、憂心忡忡。因為他們得不到愛,他們會變得頹廢,從而一蹶不振。這部分學困生最需要教師的愛,一句溫暖的話、一個愛撫的手勢、一個溫情的眼神,都會在有意無意間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當教師的愛融化學生心靈時,他們就會回心轉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學習中去。他們的悲傷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燦爛的笑容。另外,教師還要經常找家長談心,一邊安撫孩子,一邊做好家長的工作,不要讓家庭變故的副作用傷害孩子的心靈。教師給了孩子學校的教學和無盡的愛,回到家中,家長也要給予孩子關愛,從而讓他們愛上學習、愛上讀書,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認真學習,從而提高其全面發展。
(二)用耐心喚醒學困生
對于學困生,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他們,要分層培養、有的放矢、耐心施教。在教學中把較難的問題交給成績優秀的學生去思考、完成,把簡單的問題交給學困生,教師要循循善誘、耐心地引導他們,漸漸地學生就會學懂弄通,然后教師要及時地表揚他們,讓他們在解題中獲得學習的自信心。常年教學積累的經驗告訴我,課堂上要全面講解,課后要分層培養。好學生輔導中間生,中間生帶動學困生。教師只有扎實、耐心地施教,才會有好的效果。
(三)用誠心去打動學生
“老實做人,誠心做事”,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沒有誠心,那是教不好孩子的。尤其在學困生的轉化上,我們要用誠心打動他們。對于學困生,教師必須用誠心去教,讓他們先學著做人,再去學習。教師要給他們講一些誠信做人的故事,讓他們分辨真與善、是與非。只有學困生認識到錯誤,他們才能認真學習。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孩子書本知識,還要加上情感教育。誠心換真心,幼小的心靈要播種下誠實的種子。如果一個教師不注重誠信教育,注定他的課不會成功。孩子們經常被誠心打動,他們會和教師交朋友。這時教師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要和孩子們平起平坐,這樣孩子們消除了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慢慢地愛上了教師,從而愛上了學習。
(四)用細心幫助學生認識自己
細心工作是我們教師應具備的,細心體現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對學困生的工作更應該細心。“潤物細無聲”的微小的一個動作,就能讓孩子感動。所以首先教師要做大量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這就要求教師要細心觀察、深入調查,要與他們多接觸,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不足,要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信賴教師,并從心靈深處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
(五)用信心建立學生的自信
作為教師,面對個個無助的學困生,首先自己要有足夠的信心,不要過多地抱怨孩子的不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學困生本身是孩子中的弱勢群體,教師應多給予關注。教師首先要有信心,多讓學困生在課堂上發言,即使他們回答錯誤,教師也要鼓勵,讓他們繼續說,然后教師利用回答正確的學生的發言,與學困生進行辯論,找出他們犯錯的原因,再讓他們與回答正確的學生對話,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讓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是無人過問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幫助學困生建立自信,從而努力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由此可見,教師的信心是多么的重要。我們不能只看到學困生學習方面有困難就放棄他們,應多和他們談心、和他們交朋友。教師是學生的一面旗幟,也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向導,教師如果沒有信心,學生能變得強大嗎?教師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成績;教師要愛護學生,尤其是學困生,要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教師始終要把微笑帶進課堂,對孩子少責備、多表揚、多鼓勵,用愛去打動、感染學生,用自己的責任心去耐心地教導他們,讓他們明白是非曲直。另外,課堂上隨時注意他們,發現他們有不合適的舉動,及時用不同的體態語言去提醒他們,使他們從心理上感到教師在時時刻刻地關愛著他們的成長。在課堂上教師可為學困生專門設計一些學習方法,從簡單著手,降低作業的難度,從點到面,逐步加強,從而逐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一次次小小的收獲中,讓他們得到一定的滿足,增強自己的上進心。因此,“五心”對于學困生來說尤為重要。
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學困生有時好時壞、反復變化的現象發生,作為教師要注意這一點。教師要經常關注學困生,他們表現好了,要及時表揚、鼓勵。如果他們犯錯了,也不要馬上批評他們,應把他們叫到辦公室,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給他們講道理。作為教師也不要自暴自棄,要有耐心,教學的路上只有不斷經歷、不斷進步,才能越走越遠,越來越成功。
學困生工作是作為教師常抓的工作,它與每個教師的教學成績息息相關。每個班級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總會存在學困生。所以,教師要對學困生付出真愛、細心呵護,讓他們做芬芳的花朵,不做殘葉飄飛的柳枝。抓住學困生的心理,適時進行鼓勵、表揚,找回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在校園歡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長、努力地學習。作為教師,不要緊盯學生的缺點,而要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微弱的光匯聚在一起也會照亮整個屋子。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只要我們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絕對會有豐碩的收獲。
作者簡介:獨小寧(1972—),男,甘肅禮縣人,大專,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