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室友不用‘拆盲盒’了。你是社牛還是社恐?你是否接受榴蓮、螺螄粉等異味食品?先來個調查問卷,填寫性格習慣偏好,由系統為你推薦合適的室友!”近日,成都大學利用“大數據算法推薦”為新生匹配室友,新生可以填寫在線問卷,由學校匹配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相近的室友。
自選室友到底“香不香”?在網友評論區,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表示“慕了慕了”,還手動@自家高校“抄作業”的網友,都在宿舍生活中有過各類“痛的領悟”。比如,有人吐槽室友總愛深夜暴擊鍵盤,讓旁人睡iObhAu8ucc+zxqJdlg5qyQ==眠質量直線下降;也有人吐槽室友對高溫太過“耐受”,室外三十幾攝氏度的溫度都不讓開空調;還有人吐槽室友講話過于直白,讓被冒犯的人“氣到暴走”……很多備受困擾的學生都會想:要是能自己選室友該多好!
比起機械地按照學號、班級等進行住宿安排,一些高校嘗試將學生的個人偏好納入考量,體現了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思維。畢竟,同是早睡早起、熱愛漢服、對榴蓮“接受無能”的室友,可能會有更多共同話題,也免去了生活習慣差異過大帶來的沖突。
不過,“大數據”也不是萬能的。人在給自己“貼標簽”的過程中,往往會加上一層自我美化的濾鏡。其中,最具迷惑性的可能就是“好相處”“愛干凈”了。為了增加匹配概率,大概沒有誰會給自己貼上“脾氣欠佳”“又臟又亂”的標簽。而且,現實中,大家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可謂千差萬別,一個人眼中的“非常整潔”可能是另一個人心中的“亂到不能忍”。對很多剛剛步入大學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也尚未定型。有網友就指出,自己寢室的幾個人最初都信誓旦旦地說要早睡早起,結果后來個個都成了“熬夜黨”,當初按作息選人可謂“選了個寂寞”。
室友相處之道,歸根結底是關于“人”的問題。在處理好室友關系的問題上,也要在“人”的層面上予以解決。“大數據選室友”的底層邏輯是“人以群分”,目的在于提早規避與自己差異較大的人。這種選人邏輯,或許會讓選人者感到更“舒服”,卻也因此讓其錯失了接觸不同個體、鍛煉自身溝通力和包容力的機會。
拿社交狀態來說,“社牛”和“社恐”成為室友,或許會給雙方都帶來正向變化:外向的“社牛”可以給“社恐”提供更多安全感,引導其嘗試更加開放、多元的社交生活;隨著“社恐”逐漸打開內心,“社牛”也會發現對方纖細、豐盈的精神世界。很多時候,不同個性、興趣不同的人可以讓我們走進更大的世界。通過與他們的交往,我們能為自己的人生打開更多可能。這些面向,可能是很多剛剛成年、缺乏社會經驗,單純追求“求同”邏輯的新生還沒有意識到的。
因此,在開放室友選擇前,學校不妨對新生開展一撥指導,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了解不同選人邏輯的利弊,繼而根據自身情況理性決定。同時要意識到,在處理室友沖突的問題上,“一味求同”恐怕無法從根本上杜絕矛盾。世界上很難存在彼此完全契合的“完美室友”,學會與不同個性的人打交道,懂得接納、欣賞他人,在遇到分歧時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是每個人的成長必修課。
當然,包容并不意味著無限忍讓。學校對于寢室里的矛盾,也要公平對待,避免機械套用“不問對錯,各讓一步”的處理模板。對于明顯對他人形成干擾、缺乏行為邊界的做法,校方還要用合理的方式,使其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當性。這樣做,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
(摘自“中青評論”微信公眾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