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家趙樸初曾這樣評價韓愈:“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南謫”指的是韓愈被貶官潮州的一段插曲,這段插曲只持續了短短7個多月,韓愈就被朝廷召回。雖然韓愈在潮州很勤勉,又是辦學校,又是治水患,還為當地的農業引進了一些良種,順便推廣了“官話”,但只有短短的7個多月,就算是商鞅在世也無法把這些改良之舉推到既深又廣的程度吧。
但有趣的是,韓愈之前,潮州只出過進士3名,韓愈之后,到南宋時,潮州登第進士就達172名。如果你有機會到潮州去看看,應該不難發現韓愈留在各處的痕跡。這樣的成果,或許跟韓愈做了些什么并沒有太大關系,他對當時的潮州人更大的意義在于提供了一個“人還可以這樣活著”的樣本——彼時的潮州只能算得上荒涼的邊陲之地,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韓愈這樣的京官,可能根本不明白孔孟之道是什么又有什么用,不清楚自己除了埋頭種地、出海打魚,還有什么其他的上升途徑。
而韓愈的到來為當地人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性——或許無法成為他,但是可以借助他的方法、他的途徑成為自己。從他們身上看到屬于自己的更多可能,這才是榜樣最實際的作用吧。
(楊子江摘自“陶瓷兔子的悅讀筆記”微信公眾號,劉昌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