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禹英禑,正著念、倒著念都一樣,黑吃黑、多倫多、石榴石、文言文、鹽酸鹽、禹英禑。”
這段自我介紹,是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下文簡稱《禹英禑》)中的經典臺詞。這部劇在韓國創下驚人的收視紀錄,同步在Netflix播出后,連續多日位居全球播放榜的TOP5,豆瓣評分高達9.0分。
《禹英禑》劇情看上去很簡單:一個患有自閉癥的新人律師禹英禑,如何應對一個個案件的挑戰,如何成長,如何收獲美好的愛情。
劇集基本一集一個案件,案件緊貼社會現實,比如,長期被家暴的老婦用熨斗失手砸傷丈夫,以殺人未遂被起訴;補習班老板的兒子因為帶孩子去郊外游玩,涉嫌誘拐兒童……節奏明快,起承轉合又出人意表。
禹英禑作為自閉癥患者這一設定,讓這個職場新人顯得與眾不同。但整部劇不控訴、不賣慘,相反,它對世界有著美善的想象,禹英禑身邊有許多溫暖的好人,不論是努力適應著她的“怪癖”、為她的才干鼓掌加油的上司,如“春日暖陽”般處處提點、幫助她的女同事,還是那個永遠微笑著傾聽她、小心翼翼呵護著她的李浚浩……劇中人的感情互動治愈力十足。
禹英禑從小與父親相依為命,直到五歲都不會說話,就算父親在面前滑倒、佯裝哭泣,她也不會給父親一絲關心的眼神。后來,她被醫生診斷為自閉癥。
一天,目睹父親遭受房東無理謾罵而大受刺激的禹英禑,突然開口背出了韓國刑法《傷害罪》的具體條例。父親驚喜地發現,原來女兒擁有過目不忘的天賦,隨便翻閱自己的法律書籍,便一字不漏地記了下來。
長大的禹英禑以首爾大學法學系第一名的身份,進入頂級律所工作,成為總能在關鍵時刻靈光一閃、扭轉乾坤的天才律師。
然而,天賦異稟無助于日常生活,普通人眼里最平常不過的小事,卻是她每天都要克服的困難。每天起床她都會挑選差不多的衣物,早餐只吃海苔飯卷,因為只有既定的秩序才讓她有安全感;出門前,她要對著父親準備的大頭貼模仿表情,因為她無法識別、展現面部情緒;出門必須頭戴耳機,因為公共場所的噪聲會讓她手足無措,只有耳機里的鯨魚叫聲能讓她平靜;她無法協調地控制肢體,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甚至無法順利通過旋轉門……但禹英禑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工作中的溝通障礙。她總會不自覺地重復別人的話;不分場合、不分對象,隨時隨地沉浸在自己酷愛的“鯨魚”話題中;說話直來直去,經常讓聽者感到突兀和尷尬。
走訪婚禮事故的當事人時,一進新娘家,她就投下重磅問題:“請問你愛你的老公嗎?”令人不快的發問實則是她敏銳觀察后的一針見血——新娘臥室的諸多照片,沒有一張是與新郎的合照,婚戒也只是放在梳妝臺的角落,這些細節,暴露了當事人的結合是沒有愛情的政治聯姻。
禹英禑作為自閉癥患者,不通人情世故,卻有著反常規的思路。正是她異于常人的視角,往往能在即將敗北的緊要關頭,幫助團隊找到關鍵線索,一擊制勝。
雖然禹英禑在法庭上一路“開掛”,是同事口中的“強者”,但她的成長道路其實充滿了歧視和不公。在學校時,她是永遠的第一名,卻被同學喚作“低能兒”,常常受捉弄;畢業求職時,她手握耀眼的簡歷,卻因為自閉癥處處碰壁,只能在家待業。直到父親的學妹將她招入自己的律所,禹英禑才僥幸獲得一展才華的機會。
禹英禑的原型是美國佛羅里達州一位名叫HaleyMoss的律師。她三歲時被診斷患有高功能自閉癥,四歲才能開口說話。不過,她并未因病癥自卑,反而通過積極讀書、參加活動證明自己,最終取得邁阿密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2019年成為佛羅里達州史上第一位自閉癥女律師。
但并非每個自閉癥患者都能如此幸運。劇中禹英禑所患為“阿斯伯格綜合征”,屬于自閉癥譜系中的高功能患者。這類人在整個自閉癥群體中占比不到10%,是極少數的“幸運兒”。他們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力障礙,更有機會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
“幸運兒”尚且舉步維艱,其他90%的患者擁有的是怎樣悲慘的人生,可想而知。
《禹英禑》第三集的案件,就觸及了這一殘酷現實。21歲的金延勛患有重度自閉癥,智力只相當于6~10歲小孩,生活無法自理。一天,父母回家后,看到金延勛正在“暴打”自己的親哥哥,最后哥哥因胸腔內出血身亡。這起案件引起軒然大波,網上充斥著對自閉癥患者帶有偏見和惡意的言論。然而,隨著禹英禑的深入調查,真相緩緩浮出水面——原來,金延勛是為了搶救試圖自殺的哥哥,因為不懂心肺復蘇的正確手法,用力過猛造成了哥哥的死亡。
《禹英禑》的成功,讓自閉癥群體被更多人“看見”。但我們不能只看到極少數的“禹英禑”,還應看到絕大多數的“金延勛”,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和關懷。就像那個讓禹英禑勇敢跨出那一步、接納了愛情的李浚浩,當他遇見在旋轉門前踟躕不前的禹英禑時,沒有詫異,也沒有不耐煩,而是體認到她的困難,從她的立場想辦法,微笑地教她數著“一二三”、踩著華爾茲的舞步走出旋轉門,鑄就了這部劇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刻。
這一刻,打動人的不僅僅是愛情的悸動,更是人心的善意與惻隱。李浚浩溫柔的同理心,或許就是我們“看見”自閉癥群體后,應該去做的——不歧視,不另眼相待,理解并接納他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資料來源:“Pinterest優選”“InStyle優家”“VOGUE”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