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總得去看看。
哪個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跡?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遙望故鄉(xiāng)的方向?
離開時,你舍棄了什么?歸來時,你帶回了什么?
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過的世界都成了你。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那么,治小國又當如何?
其實,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靈動。彈丸小國如新加坡,除了政治上必須獨立統(tǒng)一,文化上強調(diào)多樣性更是其生存之必然。靠著擁抱多元民族、接納四方貨物、吸引八面資金、鏈接豐富理念,這個被大洋團團圍住的小島機敏地締造各種發(fā)展契機,以“效率”與“智慧”雙軌并行,成為不拘一格的“理想+實力”派。
新加坡通過嚴刑峻法強勢提高國人素質(zhì)的做法,曾遭遇外媒各種冷嘲熱諷,新加坡被形容為“罰款之邦”。時任總理李光耀不以為然,他堅持道:“他們可以嘲笑我們,可我深信,最后開懷大笑的會是我們。”果不其然,新加坡人笑到了最后。
新加坡曾經(jīng)倡導(dǎo)的清潔運動、禮貌運動,最終使新加坡人恒久受益——這些運動中有些部分契合儒家思想,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dǎo)的內(nèi)容不謀而合;在城市生活、經(jīng)濟、教育等諸多方面,新加坡的排位非常靠前。學者項飆說得好,新加坡不可能有一個確定的自我。正因為小,所以才更多地去觀察、不斷將自己嵌入;也正因如此,智慧程度反而更高。
向洋而生的新加坡,一路秉承熱帶海岸的陽光氣質(zhì),清新灑脫,越走越快。如果說有的國家大智若愚,有的國家大愚若智;那么新加坡,一定是smallandsmart的不二代言人。
眾所周知,新加坡是一個嚴刑峻法的國家。一提到這個國家的法律,就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部與小標題同名的電視劇。
大約每個外國人在新加坡入境前,都會被反復(fù)提醒:新加坡不允許攜口香糖入境,室內(nèi)不允許吃榴蓮、不允許抽煙等等。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規(guī)矩,地方小并不影響規(guī)矩大;入鄉(xiāng)隨俗本就是出門在外的基本方針,唯一的疑問是:長此以往,本地人堅持得住嗎?
回答是:堅持得住,且堅持得非常好。
新加坡人對法律條款的遵守與尊重程度,令所有外來者側(cè)目。

我特意和一位從國內(nèi)東北做勞務(wù)輸出過來的大巴司機聊起此事,那位大叔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顯然這個事也一直是他的關(guān)注點。他說,新加坡的工作機會不用愁,但就是規(guī)矩大,剛來的時候特別不習慣。當司機的多半都會抽口煙解解乏,可這里在室內(nèi)抽煙算犯法!當初很多同來的人,就是因為實在受不了這個規(guī)矩,干脆打道回府了。好在他想得開些,借機把煙給戒了,“出來不就是掙錢嗎,不抽煙健康!只不過沒想到是以這樣的方式戒掉了,哈哈!”大叔倒是一副入鄉(xiāng)隨俗、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我留意到每到晚上,路邊的長椅和花壇邊會坐著一些各種膚色的成年人,他們手里多半是夾著煙的,一副享受的狀態(tài)。我由此猜測,這大概就是因為不能在室內(nèi)抽煙而忍了一天的上班族們,晚上集體出來“放風”了。強制保證國民呼吸清新空氣,妥妥地通過國家意志創(chuàng)造健康的居家環(huán)境,很贊!
還有一個東西,讓我一直暗中觀察,那就是口香糖。
便利店、景區(qū)商店,目光所及,全無口香糖的蹤影。我家女兒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竟然直接跑去酒店前臺“采訪”此事。前臺的服務(wù)員認真地表示:“在新加坡是不允許食用和買賣口香糖的,這是法律規(guī)定。新加坡人遵守規(guī)定那么多年,早已習以為常,畢竟,法律就是用來認真遵守的啊!”服務(wù)員小哥這最后一句話,可謂至理名言。
口香糖,如此司空見慣的休閑食物,卻在時尚的新加坡不見蹤影。事出反常,必有緣故。據(jù)說,國家管理者認為,口香糖并無實際效用,而吃過的口香糖就是廢棄的橡膠,清理起來相當麻煩,甚至會成為城市衛(wèi)生的痼疾,還不如干脆讓其銷聲匿跡。新加坡的法律被嚴格執(zhí)行,更因為一則新聞為世人周知。歐美某國一個年輕人,因觸犯法律,被法院判處鞭刑20下。此事一出媒體蜂擁而至,世人看客紛紛“吃瓜”——這是什么魔幻判決啊,都什么年代了,居然還有鞭刑?!年輕人所屬國家的外交人員即刻趕赴現(xiàn)場與新加坡政府磋商,眼見著就要演變成因一塊口香糖而引發(fā)的國際紛爭。外交人員的立場大概是“咱們這些年相處甚歡,別因為這么點小事壞了兄弟和氣,罰點款意思意思也就算了,鞭刑?不可接受!”給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鞭刑的別出心裁,還有新加坡政府剛正不阿的形象:親兄弟明算賬,該咋地咋地!于是,外國小伙子在眾目睽睽之下,挨了20下鞭子,還好,當時這事發(fā)生時還沒有“網(wǎng)絡(luò)直播”這種事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由此確認,新加坡人守法,那是相當認真的!我由此及彼地聯(lián)想,著名的大會堂外形之所以要設(shè)計成酷似榴蓮的樣貌,也許是考慮到熱愛榴蓮的人們能在嘴饞的時候短暫地望梅止渴一下,好繼續(xù)堅持守法、保持心情愉快地暢游新加坡吧,此純?yōu)橐芟耄贿恿T了。
新加坡的地鐵線路的發(fā)達程度,可與各國際大都市的地鐵網(wǎng)絡(luò)比肩,對外來客更是給予了多種方便,提供可在幾天之內(nèi)多次乘用的通票或限次數(shù)不限時間的通行卡等等。地鐵站通往各個線路的地下空間,早已發(fā)展成商業(yè)發(fā)達的店家集中地。比如,著名的烏節(jié)路一站,就像是一只碩大強健的蜘蛛,蜘蛛的頭是地鐵站的中心區(qū)域,那些探出去伸向四方的“蜘蛛足”便是通向不同出口的地下通道。商店一間間遍布通道左右,烏央烏央的人們在去往不同方向地鐵線路的途中,可以根據(jù)不同需要在某個店鋪停下來,購物、吃喝。有一次我和女兒在趕路中又渴又餓,一時間忘記了規(guī)矩,將剛買的飲料帶入了車站。我刷卡走過閘機后,一眼看到指示牌上的禁止警告,趕緊麻利地拽著女兒原路返回跑出閘機,干脆一口氣把飲料喝干再重新進站。這一幕被馬來裝扮的女站員看了個滿眼。待我們再重新刷卡入閘的時候,她溫和地沖我們招手微笑,貌似深表贊許。我和女兒也報以微笑,而后心照不宣對望了一下:咱們總算是沒有“丟人丟到國外”啊!


新加坡是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人們共同聚居的地方,走在新加坡的路上,可以看到不同膚色的人們:便利店的店員是膚色黑黑的印度裔,地鐵站的站員從裝扮上判斷一定是馬來人,導(dǎo)游和公交車司機常常會是華人。當耳畔同時飄蕩著英語、華語、馬來語,會有一種融合的愜意流動其中。
華人的生存能力之強,舉世公認,這一點在新加坡這個面積有限的小國中尤其有著生動的體現(xiàn)。華人在新加坡的發(fā)展歷程,也是可以重書一筆的。一般而言,來到這里定居的第一代華人都是以體力活為生,慢慢攢了些錢便開始做生意;第二代人會讀書、做工程師;到了第三代,便做律師、大學老師,這種生生不息、“向陽而生”的精神為人佩服。在新加坡,生活氣息最濃郁的地方,一定是華人的居住地。那里常常完好地保存著早期華人生活的痕跡,那些建于很多年前卻依然保留下來的建筑物,總會讓后人回味起祖先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艱難時日。
牛車水是早年華人初到新加坡時的主要落腳點。春節(jié)前的牛車水,會恍惚讓人覺得是置身國內(nèi)。街邊的老屋有那么一瞬間,會讓人感覺仿佛走在廣西的老街;街口花壇上用不同的花朵拼擺出了“恭賀新禧”的字樣,讓華人同祖同宗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老建筑里藏著“網(wǎng)紅”商店,人們排著長隊在門口等著買肉脯,店員的神態(tài)平靜祥和得會讓人夢回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巷口有壁畫,畫的是有路邊攤、折疊桌的尋常街景,除了“福、祿、壽、喜”這類吉祥話,還有用行書寫著李白《靜夜思》的詩框。畫中還有個上了年紀、身穿汗衫的男人正提筆寫字,該是家書吧,要不怎么角落箱子上臥著的那只貓也似做著思鄉(xiāng)的夢。這樣的畫,畫在這里,一定有它的意味吧!不知道是誰的創(chuàng)意,將華人煙火氣十足的生活,濃縮在舊建筑旁小巷的墻上,只駐足望上一眼,神思便仿若跨越百年時光的長河。


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在發(fā)展之中走過的路,大抵都是一樣的,新加坡的舊時光同樣耐人尋味。當初它發(fā)力之時,恰趕上亞洲成為歐美國家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轉(zhuǎn)移的靶向,新加坡隨即與韓國、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qū)一起,作為落地對象趁勢發(fā)展起來。小如新加坡,能夠不因小而被輕視,自有它的信念與堅持;聰慧如新加坡,小巧騰挪、步步為營,不吝氣力、埋頭深耕。它提出要把自己建成花園城市,吸引游客來觀光。當初有多少人堅持認為這是不可想象、無法實現(xiàn)的規(guī)劃,后來就有多少人為自己的目光短淺而無地自容。新加坡靠海吃海,在海邊建起海洋館,氣勢十足,絕不將就,夢幻得讓人不由得為這個被大洋環(huán)繞的島嶼唏噓喝彩;身處熱帶就開發(fā)植物園,按照所有植物的習性要求立體化種植,讓人目光所及皆是綠色,就連學校也成為花園。新加坡把所有能想到的地方都花足了心思,強勢打造“國際花園城市”的誘人品牌。花園城市,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漂亮還有干凈。“擅用法律”的新加坡通過一條條律法,讓所有可能影響到其發(fā)展目標的因素都無法存在,卻又巧妙地保留了許多善意,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感受到“有恰到好處限度”的自在與美好,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回酒店的路上我渴了,看見一家星巴克便走進去坐下。我無意中注意到墻上的牌子,寫著“這里是新加坡第一座星巴克”,趕緊告訴取回飲品坐下來的女兒。女兒掃了一眼那牌子,對我關(guān)于“緣分”的感慨頗不以為然。她笑嘻嘻地說:“你想想這里才多大啊,遇到這種事的概率簡直非常高!”我不知道為什么一隔代,人們思考的落腳點總會完美錯開,不禁無奈地搖頭笑了。推己及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本是來自不同地域,但不僅讓本族文化傳統(tǒng)自成體系,又共同經(jīng)歷這個國家發(fā)展中的跌宕起伏;他們平和地接受不論民族還是文化上的種種差異,和諧相處并攜手打造這里的未來,著實讓人感慨。大約這里的人們始終能夠清晰地意識到腳下這片土地太小,被大洋圍住而資源匱乏、生存艱難;但雖向洋而生卻決不因地域局限而令人類目光狹窄,反而聰慧地借助太平洋四面八方的風來水漾,將這彈丸之地內(nèi)的一切操持得風生水起。新加坡,從未因小而自輕自賤,只是拼命努力通過種種途徑全力掌控自身命運,充滿智慧地周旋于大國之間且進退自如。不管你喜不喜歡它,你都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離開新加坡的那天,我們在花柏山頂趕上了熱帶常見的陣雨。雨后,一架彩虹橫跨天際,牽起了這片土地與遠處的海洋。虹光輝映下的是現(xiàn)代化城市,一條條在眺望中小成一個個星點的船,正從城市的港口緩慢移動,駛向大洋。天地之間沒有界線,城市與海洋自然聯(lián)結(jié);新加坡,這片被太平洋環(huán)繞的土地,因向洋而生而自成一格,或又因向陽而生而慣將目光投向未來。因此讓人類相信,向洋而生是命運,卻不會是終點。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