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隨著頒布相關政策,產農融合發展模式的路徑愈發清晰,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大。本文采用實證分析和統計數據分析方法,對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產農融合模式的發展現狀、用地情況、農戶參與情況、以及利益聯結模式等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產農融合模式的有效發展,龍頭企業的帶動,加快了當地農戶收入的增長,實現貧困戶的有效脫貧。在產農融合模式實施過程中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以及加快農民生活富裕,產農融合途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有力措施。
關鍵詞:產農融合;鄉村振興;準格爾旗
產農融合模式是指以農業為基礎,技術體制創新驅動力為前提,將種植業與加工業、服務業有機結合,形成了以特色農業為主體的生產、加工、流通、生態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間協同發展,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拓展農民就業渠道,最終實現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農村發展[1、2]。
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應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各地堅持全國一盤棋,一張藍圖干到底,按照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的總要求,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內蒙古自治區通過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等多個方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準格爾旗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以推進產農深度融合發展為動力,不斷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產農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案例較為突出,及時研究和總結經驗,有助于其他類似地區的推廣與學習借鑒。
1.準格爾旗農牧業發展基本概況
1.1區位與自然條件
準格爾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地帶,全旗總面積7692km2,總人口36.69萬人,轄1個開發區(準格爾經濟開發區)、1個工業基地(大路煤化工基地)、9個蘇木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共159個嘎查村23個社區。地貌以丘陵溝壑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74%,準格爾旗遠離海洋,大陸性氣候突出,屬典型的半干旱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400mm左右。境內礦產資源富集,探明含煤面積2824km2,探明煤炭儲量544×108t,遠景儲量1000×108t以上,有低灰、低磷、低硫、高發熱量的“綠色煤炭”美譽。
1.2農牧業發展現狀
根據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公示,截至2019年,準格爾旗建成現代農牧業節水示范基地16.4萬畝(10938.8hm2)、設施農業示范基地1.8萬畝(1200.6hm2)、養殖園區12個、養殖大戶278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261家、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3家、種養加流通企業37家,注冊農畜產品商標68個。水產養殖水面3.06萬畝(2041.02hm2),其中池塘養殖2萬畝(1334hm2),水產品總量3010t(養殖產量3000t,捕撈產量10t),漁業產值5750萬元。全旗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67108hm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9847hm2,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215hm2,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695hm2,瓜果類種植面積2397hm2,青飼料播種面積4623hm2,全旗糧食總產量達到9.61×104t。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0.8億元,年均增長4.9%。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名列全國百強第10位、西部百強第1位,是改革開放30周年內蒙古自治區總結推出的10個典型旗縣市區之一。
2.產農融合案例實證調查
2.1調查方法與內容
為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12月成立調研小組,通過實地調研以及發放50份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準格爾旗政府管理部門、相關企業和農戶進行調研了解。調研內容包括:產農融合用地情況、農戶參與情況、企業經營范圍、利益聯結模式等。通過調研得知準格爾旗“產農融合”模式有;單純種植業、種植+加工業、加工業等3種。種植業以土地規模化經營及設施農用地經營為主,主要以“土地入股”形式進行經營;種植+加工業主要以公司與農戶“訂單式”的合作方式為主;加工業主要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
2.2產農融合機制案例分析
從調研情況分析得知,準格爾旗產農融合向多元化發展,種植+加工業模式的效益較為突出。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農鄉豐工貿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種植+加工業模式為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
2.2.1產農融合基本框架
內蒙古自治區農鄉豐工貿有限公司聯合1家自治區級扶貧龍頭企業合作聯社、1家農機服務社、10家專業種養殖合作社、1個家庭農牧場、2家生產銷售公司、1家銷售公司,聯合農戶2000戶,組建了雜糧油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目前公司種植基地共計13333.3hm2,其中有機種植基地3000hm2。農鄉豐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商場(網絡)”多方協作為經營模式,全面延伸產業鏈,發揮好帶頭模范作用。

2.2.2基本經營方式
農鄉豐公司創立初期就以“訂單式”的方式與農民簽訂合同收購農產品,具體做法是在每年春天初期就以合作社為媒介,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其中僅涉及收購面積,并未包含具體的收購價,在來年收成之后,公司以高于市場價1.6元/斤,對農產品全數收購。公司以訂單合同機制在根本上解決了農民銷售難的境遇,并且以略高于市場價進行收購的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農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為了使農戶種植有目標,公司每年籌措150多萬元為種植戶半價調運優良種子、有機生態肥,以及進行農業機械化種植,適度收取燃油費為種植戶耕種、收割、碾打等,并且定時對農作物的生長進行登記和檢查。公司每年共計為農戶節約成本約195萬元。
在此過程中,公司還為農民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在種植期初,由公司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向種植戶傳授種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保證了農產品的綠色無污染,減少了由于蟲害而導致的減產等技術問題。
2.2.3經營模式創新
農鄉豐公司在長時間的經營探索中,創新性地采用了“寄存”的方法與農民收購農產品,即緩解了資金上的壓力,也減少了糧食的損耗。由于公司規模大,開銷多,資金流轉出現問題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導致部分時候無法及時將收購款給到農民手中。農民拿不到錢,收割后的農產品就被積壓到家中,但農民家中或多或少的會養殖家禽,即使妥善保存,但糧食仍舊會遭到家禽的啄食,從而導致有一定的損失。公司為保障資金鏈的正常運轉同時保護農民的利益,在與農民商議后,經統一登記將糧食打包存放到公司庫房中,并在包裝上標記好農民姓名,在解除資金問題后,及時依照登記補償給農民相應的錢款并收回農民手中的寄存憑據。這樣的做法,緩解了資金上的壓力,保障了公司的正常運行。給予農民相關憑證,保護了農民的利益,減少了糧食的損耗,保證了糧食的新鮮程度。
2.2.4產農融合發展模式效益
準格爾旗自實施產農融合發展模式起,在地方政府與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在種植農作物時,引導農戶運用科學手段種植,并且改變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播種收割的傳統方式,農產品的商品率大幅度提升。在企業季節性的招工時,當地農民在不耽誤農作物種植的情況下,到企業以務工的形式賺取利潤,增加當地就業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
截至2017年,公司牽頭帶領1050多戶農戶種植約20000多畝(1334hm2)有機綠色良田,經科學合理的種植,每戶農戶可增收5000元。且以“訂單式”的合作機制,間接幫助了2000多農戶增收,進而擺脫貧困。公司旗下設立合作社1個,社員共計230人。合作社在運行過程中,與另外3個合作社保持緊密聯系,直接帶動300人穩定就業。公司年收購農戶農副產品可達5000萬元,充分體現了其龍頭企業的作用。
3.產農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3.1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
有學者認為,鄉村振興實現的關鍵是產農融合,產農融合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4]。到2019年末,準格爾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明顯提升,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3年的9.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1.51億元,年均增長3.7%以上。(圖1)

從數據統計來看,2013年準格爾旗機耕面積為386.55hm2,2017年機耕面積為489.97hm2,2013年~2017年機耕面積增長103.42hm2。2013年農牧業機械總動力為28×104kW,2017年增長至31.07×104kW,呈逐年增長趨勢,科技水平明顯提升。農地有效灌溉面積從2013年的155.36hm2增長至2017年的166.99hm2。產農融合模式的發展加快推進了農業的現代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而農業現代化是產農融合模式發展的動力,兩者相輔而成。(圖2)

3.2促進農民生活富裕
準格爾旗借助鄉村振興,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據實地調研結果顯示,通過產農融合發展,農戶戶均增收2000多元,有效激活了農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通過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9219hm2,到2019年農作物播種面積減少到49665hm2。2011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0098元,到2019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9814元。總體上,在農作物播種面積呈減少趨勢時,農民人均純收入仍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說明農村經濟有所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產農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圖3)

3.3助力脫貧攻堅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點,也是當今時期和今后工作的重要內容[5]。根據準格爾旗政府公示數據分析,截至2019年,準格爾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22戶4579人,現已脫貧1819戶4572人。自實施產農融合模式,改變資金投入方式,不再直接給錢給物,著力從扶貧利益聯結入手,重點按照“企業+黨支部+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讓貧困戶通過參與各類扶貧項目脫貧,直接帶動9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產農融合模式是脫貧攻堅的良策,龍頭企業通過帶動農戶發展,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渠道,打破貧困地區農產品“產、供、銷”壁壘,實現了貧困群體的穩定增收,助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并且通過種植及務工等兩種形式獲得雙份收入的情況下,準格爾旗經濟效益明顯提升,有效推進了鄉村振興工作。使農戶穩定增收,提高了生活質量。
4.準格爾旗產農融合發展模式經驗
4.1“利益聯結體”的合作新機制
準格爾旗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繼續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圍繞相關制度,形成“統一管理”機制。統一對種植區進行規劃、統一提供種子、化肥等基礎材料、統一培訓種植相關技術、統一機械服務、統一收購等一系列有益于農民的相關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產農融合模式,形成公司帶合作社,合作社帶農戶的利益聯結體。
4.2發揮地區優勢,打造特色名優產品
準格爾旗東、北兩面被黃河環繞,依照其地理環境所致,當地小果、雜糧種植普遍。多家企業以當地種植的小果為原料,研發出以杏為主的系列飲品,針對地域特產優勢,2017年又推出以當地小果類為主要原材料的干果類產品。經由十幾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名優產品,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為鄉村振興的實施提供助力。由于準格爾旗具有鹽堿地分布廣泛的特征,基于改良鹽堿地的專項技術成功改造鹽堿地種植水稻,使得閑置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4.3用好用活土地政策,豐富政策內涵
鄉村的發展需要土地的承載,用好土地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之一。土地規模化經營是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有效措施[6]。但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施行及監管需要農民的支持,為得到農民的認可,在政策正式實施前,由村委會牽頭聯合合作社一同開展了調研行動,秉持公眾參與原則,激發了農戶自愿參與意愿,促使政策的有序推進。土地流轉是確保所有權、放活使用權、穩定流轉權的措施之一,但土地流轉涉及事項繁雜,且要在農民自愿的情況下進行流轉,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準格爾旗以“產農融合”模式為基底,在不涉及土地流轉的情形下,用活土地流轉政策,促使土地高效集約利用,以增收促進農民種植興趣;同時提供技術指導以及前期的耕種幫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植的熱情,保障農民自身利益的同時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減少土地荒廢閑置現象。
4.4以“一帶多”,形成利益聯動機制
有市場的存在就一定有競爭,良性競爭促進競爭者共同進步,而惡性競爭甚至會阻礙整個市場的正常運行。為避免惡性競爭的產生,準格爾旗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業,采用龍頭企業牽頭,多家小型企業參與的形式與農民進行合作,擴大了產業鏈規模,實現“1+1>2”的效果。小型企業的發展面臨問題諸多,與龍頭企業合作達成利益共同體,能夠縮減市場風險,增加銷售收益,推動產業體系發展。并且,由于企業的聯合其自身資金實力擴大,收購農產品的能力大幅提升,與之簽訂購買合同的農民數量也隨之增加,擴大了農民受益群體,對農民增收有推動作用。與此同時,企業之間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對產品的需求量以及種類能夠進行協商并達成一致,在種植初期與農民簽訂合同時,就對種植類型及規模進行了限定,規避了“多差少優”的情況,保障了市場運行正常、農民利益不受損[7]。
5.產農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產農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5.1.1項目用地手續不能及時辦理,合法性難以保障
準格爾旗產農融合用地政策調研中,無論是政府主管部門(如農牧業局)還是公司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是項目用地手續不能及時辦理,項目用地合法性難以保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農企項目落地時間短、經營面涉及農業生產、加工、養殖等多種類型,但使用設施農用地手續不能及時辦理;(2)企業少量永久性設施(辦公、倉儲等)需要辦理建設用地報批手續,但仍然存在不符合規劃、缺少建設用地指標等未能辦理審批手續;(3)部分農企在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及大棚建設中,涉及小范圍林草地、基本農田占用等問題,使得工期進展緩慢,項目不能及時運行,資金周轉困難,影響到整個項目實施效果。
5.1.2農企產品銷售問題
農產品銷售問題在農業發展中至關重要。然而據調查訪問,準格爾旗大多數的企業都存在由于基地規模小,未做市場調研,導致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缺少深加工和包裝;產品未能被大眾所認知,在市場上未能占據一定份額。為拓寬銷路,準格爾旗借由電商快速發展的東風,探索線上銷售方式,雖對銷量有一定幫助、產品銷售范圍也更加廣泛,但迫于物流發展滯后,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同時,在常規情況下,選購農產品普遍傾向于實體,對于線上購買還未能成為趨勢,這也構成了線上銷售難的因素之一。因此許多企業線上銷路未打開,線下銷售也未能取得良好成效。探索合理、有效的銷售模式是促進企業發展的渠道之一,也是產農融合發展成功的一半,因此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是頭等大事。
5.1.3農民參與權問題
產農融合是產業與農民、農業的結合,農民在其中應起到主導作用;但在準格爾旗產農融合項目施行中,農民更多地處于受益一方,其參與程度取決于企業與政府,農民的主動權稍有欠缺。準格爾旗利益鏈接機制中農民所能參與的程度有限,更多地體現在傳統職能種植中,在管理、監督以及與企業合作過程中農民參與群體規模小、人員固定,不能達到農民全體參與。農民是利益聯結機制的受益者,也是從事農業的主體,要想有序推進產農融合的進程,保障農民的參與權與主動權不可或缺。如何提升農民的參與程度、保障農民的主動參與權,是深入實施產農融合的關鍵所在。
5.1.4政府部門監管問題
政府是產農融合政策的提倡者,在政策施行過程中作為頂層設計者,對整個過程有著宏觀的管控作用。從用地角度而言,政府是代表國家依法行使行政權、管理行政事務的機關,即政府是土地管理的主體,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協調各土地使用者之間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等方面的作用。而在準格爾旗產農融合政策實行中,政府監管不足,存在大量未批而建的用地、設施農用地審批手續難及監管不當等現象,從而形成諸多的歷史遺留問題,難以解決,對企業的發展造成障礙。
5.2對策及建議
5.2.1增強農民競爭觀念
產農融合發展過程中,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以及增強農民的競爭觀念,依靠農民對農產品的了解程度,把區域特色充分展現出來[8]。鼓勵農民通過互聯網,擴展銷售渠道,開展產農融合的“互聯網+農業”模式。應適當組織農民培訓學習,與農民探討土地流轉、產農融合的經濟利益,讓農民了解到土地流轉的成功案例及其帶來的效益,調動農民積極參與的積極性,鼓勵農民在了解產農融合的相關政策的基礎上,能夠依靠“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流轉。當地農戶對相關政策與相關法律體系了解程度薄弱,應通過多宣傳、引導和服務,增強農戶的法律意識,以保護自身利益[9、10]。
5.2.2加大一二三產業融合力度
應依托地方特色,發展旅游業。目前采摘園更多的是保持傳統的售賣方式,應在此基礎上發展觀光旅游,現場采摘等項目,拓展銷售渠道;當產品除去物流、代銷等一系列費用后,能更加保證農民的利益。通過傳統的售賣方式以及通過采摘園項目等兩種銷售途徑,不但能增加大棚農戶的收入,并且能帶動周圍經濟,包括餐飲業、交通業等相關服務業[11]。
5.2.3加強政策支持,完善法律保障
首先,應對準格爾旗的土地資源進行詳細的規劃與實施,應有效解決準格爾旗建設用地指標問題,加大產農融合發展。其次,應在規劃指導、土地制度、財政補貼和農民利益等諸多方面提供更多相關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另外,地方政府應推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專項制度,防止出現相關部門責任不清的情況。最后,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規范農村用地制度,實現土地有效流轉。在出臺的相關法律基礎上,更加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法律體系,確保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12][13]。
6.結論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已經是一種趨勢,本文通過實地調研以及數據分析方法得出:
6.1產農融合發展模式能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
通過對機耕面積、農機發動力等相關數據的分析明顯看出,農戶通過與企業利益聯結,科學種植,實現了農作物生產率的提高。
6.2實現農民富裕
通過實施產農融合發展模式,準格爾旗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經濟水平明顯提高。
6.3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發展
通過產農融合發展模式,當地的經濟發展潛力得到釋放,生存環境得到優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升。產農融合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核心,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以及農村發展的主要途徑,是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手。
參考文獻:
[1]楊博.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N].經濟日報, 2020-04-13(011).
[2]張琰.產業融合引領鄉村振興[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0(07):11-13.
[3]呂清祿,姜海濤,潘晨,等;內蒙古自治區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探索——東部盟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調研報告[J].北方經濟, 2018(09): 52-55.
[4]楊阿維,賈利樂,等;基于鄉村振興視閾下的西藏自治區農業現代化實證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34(04):147-154.
[5]萬舟.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析[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9, 20(06):109-112.
[6]岳麗穎.鐵嶺市農業土地規模化經營模式探索——玉米合作種植新模式[J].農業經濟, 2020(07):20-21.
[7]聶向一,陳嬈,等;北京市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分析[J].農業展望, 2020, 16(03):94-97.
[8]張亞南.鄉村振興戰略對恩格斯“三農”理論的運用與創新[J].法制與社會, 2020(10):130-131.
[9]郭軍.再論在加強農業發展基礎上穩步增加農民收入[J].經濟經緯, 2004(03):106-109.
[10]陳俊梅.順應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走勢強化農民現代生產經營觀念[J].社科與經濟信息, 2002(05):71-73.
[11]呂銀銀,鄧志英,等;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湘潭市為例[J].現代農村科技, 2020(03):14-16.
[12]童瑤,楊光,等;基于鄉村振興的寧波市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案例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0, 31(08):170-171.
[13]王家琳.內蒙古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內蒙古大學,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