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遞企業跨界終成“邊角料”
近日,順豐旗下跨境電商平臺豐趣海淘被申請破產清算。記者注意到,快遞企業曾掀起電商零售的跨界潮,但試水的業務多成為公司業務大盤的“邊角料”。有業內人士認為,快遞企業跨界經營面臨經驗不足、成本控制等難題。
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顯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11月15日公告稱,豐趣海淘關聯公司上海牽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新增破產審查案件。
跨境電商面臨挑戰
官方資料顯示,2015年成立的牽趣網絡是順豐控股的聯營公司,營運順豐旗下唯一自營的跨境電商平臺——豐趣海淘。記者發現,牽趣網絡于2019年遇到經營困境,陷入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漩渦。當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末,牽趣網絡及其子公司應收賬款為1325.52萬元,彼時順豐控股稱,已將該部分賬款全額計提壞賬準備。
從融資歷程看,豐趣海淘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別獲得兩輪融資,A輪投資方為順豐投資,B輪投資方為易成實業投資。豐趣海淘后續再未獲得融資。
風險信息顯示,從2019年到2020年,該公司收到多個限制消費令申請,此外當前被執行總金額達到2475萬元。從黑貓投訴平臺看,平臺上消費者對于豐趣海淘的投訴集中在不退款、不發貨等。
實際上,跨界零售電商業務的快遞企業不止順豐。2012年,申通旗下的電子商城,愛買網超上線數月就匆匆下線;2015年,韻達推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優遞愛,2018年8月,韻達再推出電商平臺達城優選,前者的業務被弱化;2017年4月,圓通上線跨境電商平臺媽媽商城。財報顯示,2021年,圓通、申通、韻達的快遞業務營收占比分別為86.5%、97.40%、94.50%,零售電商業務并不在主營業務中。
此外,其他進口類海淘平臺也面臨挑戰。今年月,針對跨境電商平臺洋碼頭已經“人去樓空”的傳聞,洋碼頭創始人兼CEO曾碧波以公開信方式表示當前面臨難題。曾碧波表示,疫情對于整體進口電商沖擊嚴重,尤其在各個國際進口快遞的國際航班運能大幅減少,口岸清關時效大幅拉長,整體時效鏈路時效拉長后,平臺買手資金結算回籠也受到嚴重影響,用戶等待時間拉長后,訂單取消率也比以前更高,導致業務受到疫情沖擊持續下滑。
反向海淘正熱
挑戰中也藏著機遇。
11月11日,浙江省郵政管理局發文表示,受國際局勢影響,今年“雙十一”期間“反向海淘”的訂單數較往年有明顯增長。尤其是銷往歐洲的電熱毯、暖手寶、取暖器等“中國過冬八件套”商品。對此,浙江局一方面結合“快遞出海”工程,指導督促企業加強海外倉布局,另一方面指導企業通過開通“歐洲取暖”物流專線等方式,提供覆蓋海陸空的多式聯運物流解決方案,切實提升旺季物流時效,讓“中國制造”的包裹盡快“漂洋過海”。據統計,今年以來全省自貿區內新培育許可7家國際快遞物流資質企業,總數已達到34家。全省拓展國際貨運航線達31條,35個快遞企業海外倉入駐海外智慧物流平臺,國際航空貨運儲運能力持續擴容。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B與跨境電商部高級分析師張周平表示,“近兩年,中國商品在海外電商平臺上的銷售都呈現向好趨勢。海外消費者對網購中國制造的熱情高漲,‘反向海淘’與幾年前國內興起的海淘潮流相映成趣。”
當前參與雙11大促的出口跨境電商平臺主要包括阿里系的Lazada、全球速賣通以及東南亞電商平臺Shopee。各家均未公布具體的交易規模,但從部分公布的細分行業增速看,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來自Lazada的數據顯示,雙11全天,中國女裝跨境賣家訂單量對比今年9.9大促增速高達182%,中國跨境彩妝賣家在Lazada馬來西亞的訂單量對比9.9大促也激增高達500%。Lazada數據顯示,雙11開售前12小時,Lazada約2/3的商家訂單量對比平日同時段實現至少3倍增長,東南亞消費者觀看Lazada直播LazLive時的消費更是增長了高達40倍。
張周平表示,雖然目前海外“雙11”大促參與的平臺數量較為有限,但隨著未來更多的平臺參與進來,除了阿里系(阿里國際站、全球速賣通、Lazada、Trendyol、Daraz)外,還包括京東系(京東全球貿)、字節系(TikTok)、拼多多系(Temu)等互聯網巨頭的紛紛布局加碼,也將帶動“雙11”出海的持續升溫。
雖然部分跨境電商縮減了規模,從整個行業看,跨境電商依然有不小的招聘需求。米高蒲志數據顯示,近期跨境電商依然有招聘需求,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市場上涌現了對于跨境電商領域的品牌、獨立站運營及從0到1建立跨境電商體系的部門中高端負責人需求。目前的職位存量以上述三類為主,招聘總量相比過去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