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江是揚州文化的發祥地,竹西佳處、瓜洲古渡、古邗溝畔承載了2500多年的文化積淀。為推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新時代,邗江文化部門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以曲藝藝術為抓手,成功打造了“中國曲藝之鄉”文化名片,讓邗江曲藝傳承、保護、創新、發展的成果成為了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新風正氣的重要一環,為營造出積極向上、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圍提供了強大助力,為傳統曲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有益路徑。
邗江曲藝源遠流長,揚州評話、揚州清曲、揚州彈詞等在當地廣泛流傳的曲種和快板、相聲等其他被廣泛認可的地方曲種一道,為邗江創建“中國曲藝之鄉”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在此基礎上,新時代的邗江在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的過程中,找到了文化創新的新方向。
1.文化基因的傳承發展要適應時代的需求。邗江曲藝積淀深厚,寓教于樂、以文化人的勸諭功能,通俗簡單、靈巧多變的表現形式,形神兼備、以情入景的美學追求,是邗江人民風俗習慣、思維觀念、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具象表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邗江傳統曲藝,既是新時代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對“以人民為中心”導向的積極落實。
2.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個性化地方文化品牌的需求。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提出,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一條主軸帶動整體發展、五大片區重塑大運河實體、六大高地凸顯文化引領、多點聯動形成發展合力的空間格局框架。作為大運河沿岸重要的節點城市,揚州已經將邗江瓜洲列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龍頭工程。但這一龍頭工程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建設,更需要多姿多彩的文化內容,而獨具地方特色的邗江曲藝,正可以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群眾基礎成為龍頭工程的點睛之筆。
3.鄉村振興戰略為傳統曲藝創新發展提供契機。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鄉村產業振興是基礎,鄉村人才振興是關鍵,鄉村文化振興是動力。圍繞“中國曲藝之鄉”的建設,邗江開展的農民喜聞樂見的曲藝活動,是傳承鄉村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快捷方式,也是推動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之風在鄉村興盛起來的重要動力,更可以成為珍貴的鄉村旅游資源。
4.高質量發展理念為傳統曲藝創新發展提供更強固的理論支撐。文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如何以敬畏歷史的態度留住鄉愁記憶、傳承城市文脈,以先進文化“塑造城”“引領人”,通過不斷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等措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最終助力社會文明的階段性提升,是擺在邗江文宣部門和廣大文藝從業者面前的重要課題。而曲藝作為“文藝輕騎兵”,是優秀的精神載體和文化傳播媒介,必然能在傳遞好聲音、傳播正能量的過程中發揮出積極作用,并明顯成為邗江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
打造“中國曲藝之鄉”文化名片,旨在弘揚邗江地方傳統文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和審美風范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以曲藝精品引領精神世界。
1.用小人物演繹大情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為此,邗江文化部門充分發揮曲藝接地氣和短、平、快的特色,將普通人在普通崗位上的事跡搬上舞臺,宣傳其不平凡的貢獻。如對口評話《金媒婆》,講述文化志愿者王培華不辭勞苦義務為大齡青年牽線搭橋的故事,展示了一個老黨員心系社會、服務群眾、奉獻余熱的高尚情操,讓人們在笑聲中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而描寫邗江區十佳勤廉標兵張興恩扎根基層、埋頭苦干的韻白《他比太陽起得早》,展示揚州好人張德兵照顧孤寡老人的揚州評話《洗澡》等,都是以身邊人為素材,于小事之中挖掘閃光點,讓廣大群眾在歡笑中增強了文化的認同感。
2.用小故事講透大道理。邗江的曲藝工作者在走基層惠民演出中常規的節目安排,就是一個節目一個故事,一個故事一個道理,讓藝術的感染力在臺上臺下的互動中全面升華。如方言韻白《芝麻開花》講述了一對在改革浪潮中自主創業、發家致富的小夫妻開店的故事,讓群眾能透過一個小家的變遷看到一個國家的巨大發展,熱情歌頌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歷史實踐給廣大百姓帶來家庭生活的巨大變化和思想觀念的歷史性跨越。小品《一個都不能少》,將防疫的故事搬上舞臺,把邗江人眾志成城、排除萬難,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念演繹得生動傳神,詮釋“黨和政府永遠和人民心連心”這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3.用小舞臺展示大時代。在以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為目標的實踐過程中,邗江的曲藝舞臺日漸繁榮,一場場鼓動時代風帆、展示時代風采的曲藝活動走進鄉村、社區、企業、學校,用段段評書講模范,以聲聲快板數風流。在時代的浪潮中,一批曲藝團隊脫穎而出,秋之韻藝術團、祝榮娟藝術團、俊賢少兒說唱藝術團、揚州評話之友社等40余支團隊,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說評話、唱彈詞、演小品,以精彩的演出譜寫著邗江人堅持開拓進取、追求“強富美高”的時代贊歌。
用新思路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煥發了邗江地方傳統文化的蓬勃活力。特別是近年來,邗江文化部門積極推進曲藝文化活動的開展,在傳承上走新路、普及上出新招、舞臺上育新人、品牌上立新意、價值引領上有新作、文化惠民中樹新風,在順勢而為、主動作為中引領全區人民堅定文化自信。
1.多點開花,進一步豐富“中國曲藝之鄉”內涵。首先是以區文化館“邗城書場”為主陣地,定期開展各類曲藝演出、交流和培訓活動,并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與周邊曲藝發展態勢較好的地區進行豐富多樣的交流、觀摩、學習活動,進一步開闊了自身展望曲藝發展的視野,激發了曲藝從業者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主動性。“邗城書場”也因此被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江蘇省首批“非遺曲藝書場”。其次是開展“曲藝進校園”活動,在蔣王小學、陳俊學校分別建立了“揚州評話傳承工作室”,邀請康康、陳祝武等評話演員擔任輔導老師,對孩子們開展基礎培訓。在區文化館開設了揚州評話、揚州清曲、快板等少兒培訓班,邀請了任德坤、祝樂、沈玉娜等非遺傳承人主講。這些曲藝傳承活動的開展,在擴大揚州評話等曲藝曲種社會影響的同時,也在人才培育上探索了新路,為邗江曲藝的發展積累了人才。最后是整合曲藝人才資源,和揚州市曲藝研究所合作,把綠楊新苑、新悅、蔣王、雙橋、竹西等5個社區書場開在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定期為社區居民提供公益性說書服務。書場的建設,不僅宣傳和弘揚了傳統文化,鍛煉了曲藝演出隊伍,也豐富了廣大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培育了一大批曲藝觀眾,“中國曲藝之鄉”的品牌效應逐步體現。
2.圍繞重點,充分發揮曲藝的“輕騎兵”作用。邗江曲藝工作者自覺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積極參與“十佳勤廉標兵”巡演、掃黑除惡專題巡演、廉政文化節、法治文化節、邗江好人節以及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等多姿多彩的主題性文藝活動,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舞臺藝術形象為黨和政府中心工作鼓與呼,曲藝“輕騎兵”的文藝宣傳功能充分體現。
3.突出亮點,打造了區域性曲藝活動載體。“中國曲藝之鄉”的創建成功是邗江文化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邗江文化部門將以此為契機,不斷創新思路,推動“中國曲藝之鄉”創建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強與中國曲協和各省、市曲協的合作,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積極打造“運河沿線城市曲藝展演”品牌活動,推動運河沿線城市曲藝文化交流,組織不同曲種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將更多精彩的文化產品奉獻給邗江人民。
4.點面互動,營造文旅融合發展的良好氛圍。結合邗江京華城休閑旅游區、瓜洲沿江風光帶等新景區開發,邗江組織全區優秀文藝團隊常年走進景區開展以曲藝為主要內容的文藝演出,重點創作了表演唱《打漁令》、韻白《芝麻開花》、揚州清曲《運河鄉村秀》、歌曲《家在瓜洲》等旅游推介類文藝節目,宣傳景區特色,豐富景區內涵,擴大景區影響;為國家級“最美漁村”沿湖村、國家級自然公園北湖濕地公園等“量身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題材的曲藝作品,多視角、個性化地宣傳邗江美麗風景,打造文旅宣傳品牌,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
在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文化繁榮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全力開展的現代化新征程中,文化創新是時代的需求、人民的期盼,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中國曲藝之鄉”金字招牌花落邗江,蓬勃開展的曲藝文化活動成為邗江放大文化格局、做大文化品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進而成為推動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作者:揚州市邗江區文化館館長)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