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年5月。
地點 丹東英華山新擴建的抗美援朝紀念館。
人物 孫爺爺——80多歲,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鄭繼紅—— 50歲,轉業軍人、抗美援朝紀念館女館長。慶勝利——23歲,抗美援朝紀念館解說員。女兒——50多歲,孫爺爺的女兒。
【抗美援朝紀念館接待室,背景墻上是巨幅油畫《跨過鴨綠江》,場上設有桌子椅子。
【女聲伴唱中幕啟。
【女兒拎旅行袋引父親上。(伴唱) 鴨綠江畔英華山,矗立一座紀念館。父女二人來捐獻,老兵情懷四海傳。
女兒 (白)爸,到了,這就是新擴建的抗美援朝紀念館。
孫爺爺 (擦眼睛看)不賴不賴真不賴!敞敞亮亮有氣派!
女兒 咱們進去。
【解說員慶勝利手拿卡片,拿腔作調地背解說詞。
慶勝利 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無數中華兒女氣壯山河豪情萬丈,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中華民族不朽的豐碑!下面請看……(一回頭發現孫爺爺父女嚇了一跳)媽呀!嚇死寶寶了!
孫爺爺 別怕別怕,好人膽兒大!
慶勝利 (捂著胸口)你們是打哪來的?
孫爺爺 打家來的。
慶勝利 老爺爺,俺們新紀念館明天開館,你們來早了。
孫爺爺 不早不早,來得正好。
女兒 小同志,俺們是來……
慶勝利 說誰是同志啊?俺是爺們兒!
孫爺爺 小老爺們兒,你們領導在嗎?
慶勝利 領導雖然在,沒空搞接待。有啥事兒跟我說。
孫爺爺 你是管啥的?
慶勝利 我是解說員,兼接待組第三副組長—慶勝利。
孫爺爺 慶勝利?你知道勝利怎么來的?
慶勝利 我考來的。
孫爺爺 錯!勝利是打出來的!
慶勝利 你咋知道呢?我小時候總挨打。
女兒 小兄弟,我爸爸是來捐獻文物的。
慶勝利 俺們明天就開館了,你們來晚了。
孫爺爺 你剛才說俺們來早了,這會兒又說來晚了,你有個準譜沒有?
慶勝利 老爺爺你是干啥的?
孫爺爺 本人是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農民,我姓孫。
慶勝利 孫爺爺回家吧,要參觀明個來。
孫爺爺 我帶來的東西你們不看看?
慶勝利 (數板)老爺爺,你別煩,聽我仔細對你談。紀念館新擴建,號召群眾搞捐獻。全國人民齊響應,捐獻的文物數不清。(貫口)有軍功章和喜報、水壺茶缸棉手套,老照片、舊書報、子彈帶、沖鋒號,戰地家書幾百套,展柜展墻沒用了,倉庫里還有不老少。各種文物征集全,歡迎參觀寫留言。
孫爺爺 (對女兒)得了,他說不要了,咱們回去吧!
女兒 等等!爸,你把外套脫了。
孫爺爺 脫外套干啥?
女兒 (幫父親脫外套)讓他看看!
【老英雄脫下外衣,露出胸前一排軍功章。
慶勝利 (看見孫爺爺胸前軍功章吃驚)哇!這都是啥呀?
女兒 這是軍功章,(拿出照片和喜報)這還有照片和喜報。
慶勝利 哇!這么多呀?
孫爺爺 這還沒全拿來呢。
慶勝利 孫爺爺,你這是從哪兒劃拉的?
孫爺爺 從哪兒劃拉的?我說從蛤蟆塘大集買的你信嗎?
慶勝利 (用手機呼叫)館長,館長,出事了!
鄭繼紅 (畫外音)出什么事兒了?
慶勝利 出大事了!有個老頭像是倒賣文物的。
【鄭繼紅上。
鄭繼紅 大爺您好!
孫爺爺 你是?
慶勝利 這是我們鄭館長。
鄭繼紅 我叫鄭繼紅,您老是……?
孫爺爺 我是原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老兵孫景坤。
鄭繼紅 (給孫爺爺敬標準軍禮)向老兵致敬!
慶勝利 (慌忙中舉起左手)那,我也致敬!
鄭繼紅 (糾正慶勝利)錯了。
慶勝利 是錯了,剛才他說自己是農民。
孫爺爺 我退伍以后就是農民。
鄭繼紅 首長,您來得太好了!
孫爺爺 別叫我首長,退伍的時候我是副排長。
鄭繼紅 那您也是老首長。(對慶)小慶,茶!
慶勝利 (數證書)哎,一二三四五六七……
鄭繼紅 你數啥?
慶勝利 我屬豬啊!
鄭繼紅 我讓你給老首長倒茶。
慶勝利 我理解錯了,嘿嘿。
孫爺爺 這孩子新來的吧?
鄭繼紅 剛招聘來的。孫大爺,我聽說咱們丹東有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我正托人到處打聽。
孫爺爺 打聽我?
鄭繼紅 對呀!我想請您來給我們的新館剪彩,沒想到您老親自來了。
孫爺爺 俺們全家都動員我為咱們的新紀念館捐獻,我才把這些壓箱底的東西翻騰出來,讓你們看看有沒有用。
鄭繼紅 這些文物不能說是有用。
孫爺爺 沒用我拿回去了。
鄭繼紅 應該說太珍貴了!
慶勝利 (端茶)珍貴珍貴,非常珍貴。
孫爺爺 我剛才差點被這個小伙兒當成倒賣文物的。
鄭繼紅 老首長啊!(唱)我聽說咱丹東有位老人,本是個久經沙場的有功之臣。復員后深藏功名歸故里,投身建設美麗鄉村。
女兒 (唱)我老爸23歲參加革命,頭一仗打的是血戰四平。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他打頭陣,解放長沙解放海南他陷陣沖鋒。
孫爺爺 (唱)五○年部隊接到軍委命令,急火火從海南奔赴丹東。眼看著鬼子的飛機過江轟炸,江對岸大火熊熊炮聲隆隆。新中國剛建立面臨挑戰,保家鄉保和平志愿軍舍生忘死向前沖。
【《志愿軍軍歌》響起。
女兒 (白)我老爸結婚5天就參軍走了,南征北戰3年沒回家,在待命赴朝的時候,部隊首長說:“老孫,聽說你們家離咱們駐地不遠,你抽空回家去看一眼吧!”
慶勝利 對呀,回家看看。
孫爺爺 看什么看!美國鬼子把戰火燒到咱們家門口了,我哪有心回家?等打了勝仗再說吧!
慶勝利 那,那要是回不來呢?
鄭繼紅 你瞎說啥呢!
孫爺爺 他說得沒錯,我的那些戰友好多人都沒回來。(唱)聯合國軍來勢兇猛,他們狂妄自大橫闖硬沖。飛機炸、大炮轟,坦克上陣一窩蜂。志愿軍裝備差,全憑著一腔熱血百般忠誠。意志如鋼打美帝,舍生忘死保和平。長津湖、松骨峰,板門店、上甘嶺,三千里江山是中朝人民用鮮血染紅。
【《我的祖國》音樂響起。
女兒 (白)我老爸從參加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身經百戰,渾身負傷20多處,在朝鮮攻打龍水洞的時候,大腿被美國鬼子的炮彈炸了個大窟窿,回到丹東治傷一個月,他還是沒回家,腿還沒全好,就返回部隊參加戰斗。
【槍炮聲大作,火光沖天。
【畫外音 話務員呼叫“161,161,聽到請回答,聽到請回答!”“聽見了,有話快說!”“營長命令你們一定要守住高地!”“沒子彈了!敵人又撲上來了!給我打!”
【畫外音 “孫景坤!”“到!”“你帶三班戰士去增援161高地!”“是!”
孫爺爺 (回憶)上甘嶺戰術反擊戰,打得天昏地暗,侵略者的幾萬噸炮彈把陣地炸得稀爛。營長命令我帶著9名戰士扛著子彈手榴彈去增援161高地。我們沖上陣地的時候,161高地就剩下副連長帶著5名戰士,他們拿著僅有的兩顆手榴彈和一個爆破筒準備和敵人同歸于盡,副連長腿被炸斷了,我讓一個戰士把他背下去,他說啥都不走,我說副連長,咱們來抗美援朝不是送死來了,是為了求生啊!你放心,俺們一定能守住陣地!
慶勝利 后來呢?
孫爺爺 后來我和戰友堅守高地,打退了敵人6次反撲,陣地上最后就剩下我和3名戰士,我一個人干掉了21個鬼子。
慶勝利 哇!太厲害了!
女兒 這些事兒我還是頭一回聽說,還有這些證書、喜報、老照片,全村人誰都沒看見過。
鄭繼紅 (看證書和喜報)這些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證書和抗美援朝一級戰士勛章都沒給任何人看過?
女兒 沒有啊!這些榮譽他都鎖在箱子里,回村后當了生產隊長,帶領村民修水壩、造良田,墾荒山、栽果樹,一干就是幾十年。這次要捐獻,他才把這些寶貝拿出來。
慶勝利 為啥呀?
孫爺爺 你說呢?
慶勝利 您是戰功赫赫老英雄,把這些榮譽鎖箱子里去當農民,是不是太……
孫爺爺 太啥?太傻是不?
慶勝利 太吃虧了!
孫爺爺 孩子呀!(唱)幾十年出生入死干革命,親眼見無數戰友流血犧牲。我能夠活下來算是萬幸,想起來倒下的同志我心里一陣陣地疼。(深情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眼望滿天繁星。每一顆星星都像是我的戰友,一張張年輕的面容。我的戰友我的弟兄,你們要活到現在,看一看國家的繁榮。你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人民的安寧。我的戰友我的弟兄,永遠活在我的心中。還邀什么功,要什么名?為了國家犧牲的將士,才是真正的英雄。
慶勝利 (擦淚)哇!我好感動啊!
孫爺爺 孩子,我們當初去打仗,就是為了你們不打仗、少打仗。
慶勝利 是啊!我就怕打仗。
孫爺爺 那你去跟“米國”政客商量商量,告訴他們別記吃不記打。
慶勝利 我哪行啊!
孫爺爺 (接唱)別忘了咱們富強有人不高興,看咱們發展他們眼紅。帝國主義搞霸權那是本性,你要軟他就硬,你要認慫他更兇。咱中國人民不好惹,不怕敵人再發瘋,誰要膽敢來挑戰,咱們將對將兵對兵,老頭子我還要扛起槍桿再出征,打他們一個烏眼青!
慶勝利 孫爺爺威武!
鄭繼紅 (唱)聽前輩一番話讓人激動,老英雄品德高尚氣貫長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色基因世代傳承。
慶勝利 爺爺,我跟您照個相唄!
孫爺爺 照吧!你們把這些東西留下,俺們回村了。
鄭繼紅 別忙,我剛才給領導發了微信,咱們市委書記和市長要親自來接受您的捐贈。
孫爺爺 別價!領導那么忙不用親自來了。
鄭繼紅 還有記者要來采訪老英雄。
孫爺爺 那我更得走了!(拉女兒)快走!
慶勝利 孫爺爺,您連“米國鬼子”都不怕,怕記者干啥?
孫爺爺 什么鬼子我都敢打,記者我可惹不起!走!
伴唱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賞析:
崔曉和趙秀老師以“七一勛章”獲得者孫景坤的英雄事跡為原型,創作的《老兵捐獻》十分富有時代特色,作為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啟動儀式暨首場演出的入選作品,意在以曲藝的形式抒發對道德模范孫景坤的真情禮贊。
作品講述了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和女兒到遼寧丹東新擴建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捐獻珍藏多年的獎章和獎狀時剛好遇到館長,館長也剛好要邀請老英雄孫景坤為新館開館剪彩。館長講述了老英雄抗美援朝戰爭的英雄事跡,孫景坤回憶了當時戰爭的慘烈情境和一些連女兒都不知道的英勇事跡,女兒講述了父親回村后當生產隊長帶領大家修水壩、造良田、墾荒山、栽果樹,徹底改變了家鄉的面貌。通過作品中人物講述的一連串的英雄事跡,印證了孫景坤用一生的犧牲奉獻,踐行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如磐初心,踐行了革命軍人“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
從整體來看,作品的框架很完整,人物塑造得也很用心。整篇作品以孫景坤為主要人物,館長、解說員和女兒的角色設置將孫景坤的人物角色呈現得更加豐富完整。從館長鄭繼紅的“我聽說咱丹東有位老人,本是個久經沙場的有功之臣。復員后深藏功名歸故里,投身建設美麗鄉村。”到孫景坤回憶的“五○年部隊接到軍委命令,急火火從海南奔赴丹東。”再到女兒講述的“回村后當了生產隊長,帶領村民修水壩、造良田,墾荒山、栽果樹,一干就是幾十年。”戰功赫赫、英雄“無名”—不畏犧牲、征戰疆場—解甲歸田、造福桑梓—克己奉公,淡泊名利。每個角色的語言設置最終將孫景坤的一生勾勒了出來,孫景坤以實際的行動詮釋和展示了他以身許國、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百折不撓、英勇頑強的奮斗精神。
(賞析:本刊編輯部)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