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根植于民族文化,靈活自由,以小見大,能反映出五彩繽紛的風土人情,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出生于青浦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就十分喜愛評彈藝術,“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能多做”“出人、出書、走正路”等工作方法和文藝指示,對曲藝藝術的發展與進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更成為了江南地區曲藝從業者創作、演出的重要遵循,在實質上推動了江南曲藝事業的蓬勃發展。
我生長于江南,從童年到青年,生活中彌漫著的聲腔韻律,讓我對曲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下鄉插隊的生活,更為我進一步了解曲藝、愛上曲藝,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一天的勞動后,生動有趣的曲藝節目不僅是舒緩身心、消除疲勞,讓我開懷一笑的“良藥”,更讓我從中品出了生活的味道,更熱愛生活。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我有幸進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在文學理論、藝術修養方面有了相當大的提高。畢業后,我被分配到青浦縣文化館從事創作及輔導工作。那時,我心中對曲藝的“愛”已經到了狂熱的程度,在埋頭閱讀曲藝書籍外,收聽每天電臺“說說唱唱”的節目,就成了我業余生活的必修課。我覺得,若是處處都有笑聲,那世界會變得更美好。有人說,音樂可以治病。我卻以為,曲藝也有這樣的作用。說它能健脾開胃舒筋活血,是一點也不夸張。
但光自己一個人“笑一笑,十年少”,似乎有點自私了。于是,我決定動筆創作曲藝作品,樂己也愉人。創作曲藝,首先必須要深刻認識曲藝。這與青年人談戀愛一樣,要想讓對方從“朋友”升級為“戀人”甚至“愛人”,那了解、認識、理解就是絕對需要的。通過認真的學習、琢磨,我對曲藝的迷人之處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第一,曲藝是有說有唱的藝術,既有故事情節,又有人物形象,妙在“說法中現身”。第二,曲藝是寓教于樂的藝術,潤物細無聲,能在點滴處營造出雋永的意味。
我剛搞曲藝創作時,有些朋友不理解:“你有文學創作及文藝評論的才能,何必要去搞這通俗的‘小玩意’呢?”然而,我對曲藝忠貞不渝。其原因在于,我覺得曲藝是最接地氣的藝術形式,最容易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曲藝沒有那么多程式和需求,總會及時出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曲藝就像飯菜里的一撮鹽,平時不覺得如何,但少了之后,這飯菜就少了很多滋味。正因為如此,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曲藝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常常是一人表演,千百人應和,臺上臺下一片歡聲笑語。所以,我就是要為曲藝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你熱愛生活,并有一雙發現生活的眼睛,生活也就會青睞你。青浦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開門見河,出門搖櫓”“人家盡枕河”,到處是櫓聲、田歌聲、鴨嬉聲。這里的農民,在改革開放好政策的指導和鼓勵下,有不少搞起了養鴨副業,而我也隨之開始觀察這些人家的生活。沒多久,我便找到了一條創作的好線索。一位聞名青浦的“鴨司令”,事業闖出些名聲后沒多久,生活中的各種“關卡”也隨之而來?!皯賽坳P”—女青年們不肯與他交朋友,以免沾染一身“鴨屎臭”;“輿論關”—有人嫉妒他,有人刁難他,企圖砸壞他的牌子。而在我看來,這其實就是一位創業者在生活道路上遇到的“成長的煩惱”,矛盾色彩很明顯,具有很強的故事性。經過藝術的提煉加工,我把“鴨司令”的“戀愛關”“輿論關”等糅合在一起,以兩位改革開放后水鄉青年為主要人物,創作出了《三難鴨司令》這一作品。該作品在參加下鄉演出時,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并獲得上海曲藝創作會演一等獎、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等獎項,并被改編成廣播滬劇《春暖淀山湖》。這次成功增強了我的信心,我決定搞一個“鴨子系列”的說唱。在《三難鴨司令》后,陸續推出的《競選鴨司令》《迷鴨的音樂》《鴨子姻緣》等,同樣廣受好評,并得到了吳宗錫等上海曲藝界領導和專家的重視,我也當選為上海曲協的常務理事。1991年,我被推薦參加了由中宣部、中國文聯主辦的全國青年文藝優秀創作者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在北京的老舍茶館,我還受到了曲藝界前輩駱玉笙、羅揚的溫勉和鼓勵。
凡事到了入迷的境界,便會如癡如醉。在近40年的時間中,除了創作“鴨子系列”曲藝作品,我不斷地深入生活,尋尋覓覓、說說唱唱,先后創作了近百篇上海說唱、彈詞開篇、獨腳戲、鈸子書、宣卷的作品,其中有近40篇在省市級的曲藝刊物上發表,或在市里會演中獲獎。此外,我還積極撰寫曲藝創作理論文章以豐富思考、總結經驗。
如今,作為中國曲協曲藝創作委員會委員的我,在慶祝上海曲協60歲生日后,又迎來了勝利召開的黨的二十大。在歡欣鼓舞之余,我更深深地感到,上海曲藝要發展,要想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決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要與時俱進,與互聯網以及“Z世代”的人群結緣,在海納百川中融會貫通,永葆曲藝的青春活力,永葆曲藝的藝術魅力。而我們曲藝從業者,則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素養、理論素養、文學素養、美學素養,在新時代更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更多有真心愛心,能入心暖心的好作品,為新時代、新征程、新生活鼓與呼。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