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歌是古老的曲種之一,也是福建省五大曲種之一,根植于民間,唱詞通俗易懂,曲調優美流暢,內容包含閩南民俗風情、飲食文化、人文地理,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與泉州南音并稱為閩南民間藝術“姐妹花”。數百年來,錦歌隨著漳州人遷徙到臺灣,在宜蘭生根,并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演變成為臺灣的主要地方曲種——歌仔戲,成了維系海峽兩岸人民血脈相通的精神紐帶。2006年5月,錦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名錄。
錦歌是以閩南方言說唱的曲藝藝術,流行于我國漳州、廈門、泉州、臺灣等地區及東南亞閩南籍華人聚集地。它是在閩南民歌民謠的基礎上,吸收竹馬、車鼓、采茶、南音、南詞等地方戲曲曲藝音樂融合發展起來的。主要曲牌有七字仔、雜念仔、大調,還有民間小調等雜調和其他劇種等花調。以“答余堂”為代表的“堂”字派,主要活動在農村,受南詞影響較大,唱腔比較樸實、粗獷,伴奏樂器為月琴、三弦、二弦。以“樂吟亭”為代表的“亭”字派,主要活動于城鎮,受南音影響較深,唱腔相對優雅、細膩,伴奏樂器為洞簫(笛子)、南琵琶、三弦、二弦。

錦歌演唱方式為坐唱、走唱,后來發展到分角色對唱、表演唱。錦歌所唱的內容包括勞動、生活、愛情、時事軼聞乃至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傳統故事主要有“四大柱”-《陳三五娘》《山伯英臺》《呂蒙正》《白扇記》和“八小折”-《妙常怨》《金姑趕羊》《井邊會》《孟姜女》《訓商輅》《海底反》《壽昌尋母》《雜貨記》。還有長篇故事唱本《王昭君》《鄭元和》《雜貨記》《火燒樓》等,這些唱本的文學形式是上承唐文,下繼宋元講唱的文學,給錦歌的形成提供了文本基礎。
錦歌早期流傳到臺灣,在臺灣落地生根,是歌仔戲產生的一個源頭。長期以來,臺灣民眾口中的“歌仔戲”指的是明末清初傳入臺灣的漳州錦歌融合臺灣本土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在臺灣省各閩南語方言區廣泛流傳的戲曲劇種。主要曲調有七字調、都馬調、大哭調和倍思調以及各種民歌、時曲等?!板\歌”之稱原只流行于漳州市龍??h石碼九龍江錦江段,指當地盛行演唱的歌仔,后此名被帶入漳州市區。1953 年,福建省文化廳將閩南“歌仔戲”統稱為“錦歌”,那時距“歌仔戲”傳入臺灣已有300多年,所以現在臺灣同胞雖知錦歌,仍慣稱之為“歌仔戲”。
不論被兩岸民眾稱為“歌仔戲”還是“錦歌”,如今兩岸民眾均視其為同一事物。她們是源脈相承、同枝雙生的并蒂之花。
錦歌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漳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民間瑰寶,曲調優美,散發著濃郁的閩南鄉土韻味,是海峽兩岸割舍不斷的鄉音,是海外游子魂牽夢繞的鄉情。如何讓錦歌走進老百姓的音樂生活?老一輩藝術家意識到,人是非遺項目傳承最直接的載體。2016年,漳州市薌城區錦歌傳習中心成立,由國家級非遺(錦歌)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素華、石耀輝、陳彬擔任教師,面向青少年群體進行錦歌授課,薌城區藝術團錦歌分團團長林艷則編創少兒錦歌節目,并在舞美、服裝和舞臺調度上采用了新的手法。由點及面,錦歌文化漸漸傳播至漳州各個校園,小學、中學、大學相繼開設課余的錦歌興趣班,由王素華等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教授錦歌。2019年3月,薌城區青年錦歌隊成立。與傳習中心不同的是,錦歌隊主打傳承,面向20歲以上的人群,從樂理、彈奏、視唱等進行系統的錦歌授課,意在培養一批錦歌的傳承人,以便日后組建錦歌專業院團。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錦歌,2019年,漳州市薌城區文化館副館長林艷擔任主編,陳彬、鄭惠聰為副主編,啟動《漳州錦歌集錦》編纂。2022年7月,《漳州錦歌集錦》面世,成為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錦歌作品集。林艷介紹,《漳州錦歌集錦》分為上中下三冊,上集對民國時期錦歌老藝人林廷留下的27部唱本手稿進行整理復現;中集把古代至近代的錦歌傳統曲調、經典唱腔翻成簡譜,便于傳唱;下集收錄了反映現當代題材的新編錦歌彈唱、表演唱27首。


“守護活的非遺,應當同時延伸非遺傳承的深度和廣度。”林艷說,為了吸引更多兩岸青年加入非遺傳承隊伍,目前正在組織編纂閩臺錦歌(歌仔)淵源紀實和閩臺錦歌(歌仔)藝術談,將系統地敘述錦歌傳統文化故事和演化進程,構建錦歌學術研究與同臺交流展演的有效傳承機制,把漳州錦歌傳承做得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繼續致力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筆者認為,錦歌是連接海峽兩岸人民心靈的“彩色紐帶”。做好錦歌的保護傳承,首先要加強人才培養,大力扶持保護錦歌藝術的老中青傳承人隊伍。其次要守正創新,繼續深入田野調研,挖掘收集散落在民間的錦歌曲唱,整理成錦歌文本集,從表演形式到內容、意涵等方面進行多元化的創新創作。再次,地方政府要加強與高校合作,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作用,建立錦歌藝術研究與教學實踐基地,構建錦歌學術研究與同臺交流展演的有效機制,為錦歌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