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漢語教育相較于其他國家開始得比較早,發展也比較快,開展漢語教學的機構以及教學形式也相對豐富。
2000年,韓國興起“漢語熱”,此前韓國中小學開設的第二外語課程主要是日語、法語、德語等。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2005年,韓國教育部提出在全國中小學普遍開設漢語課。2009年,韓國教育技術部又規定了中小學的外語政策,漢語為第二外語之一。
漢語課在韓國中小學的課程設置類型各不相同,有必修課、選修課、放課后課、社團課等。將漢語課程作為必修課的主要是部分職業高中的中文專業以及外國語高中,此外多數學校的漢語課為選修課,一般為一周2—4個課時。自2008年在韓國泰成中高等學校成立第一所孔子課堂開始,韓國又陸續建立了6所孔子課堂。
隨著中韓關系的改善以及中韓兩國的建交,韓國開設漢語專業的高校也在逐漸增多。1997年韓國開設漢語相關專業的大學達到96所,2015年又增至194所,研究生院的碩博漢語專業共計111個。在專業方向上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以古典文學、古代漢語為主的學科數量有所下降,而以提升實際會話能力為教學目標的中國語科在增多,同時還增加了經濟、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學科,如中國語言文化、中國地域學、中國翻譯學、中國通商學、中國信息處理學、商務漢語、觀光中國語等專業課程。
截至目前,韓國已經成立了23所孔子學院,是亞洲孔子學院最多的國家。作為中國對外開展漢語教育和培訓、展示中國文化的機構,在將近20年的發展歷程中,孔子學院業已成為韓國人學習漢語的基地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在韓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為了滿足韓國民眾學習漢語的需求,社會上大量的“中國語學院”即漢語培訓機構也應運而生,為學習漢語提供了一個重要渠道。韓國的漢語培訓機構規模不同,特色也各異。有的機構主要以學生為招生對象,所開設的課程以留學預備課程為主;有的機構面向成年人招生,企業職員、私營業主、家庭婦女等是其主要生源,所開設的課程以提高綜合漢語能力為目的;還有一種機構是近年來韓國興起的親子式語言培訓機構,即學習者為一家人,他們學習漢語的目的或是為赴中國工作和生活而先過語言關,或是多元家庭中的華裔后代自覺地學習漢語,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當然,更多的培訓機構是綜合性的,開設的課程面向不同年齡、不同知識層次、不同需求的漢語學習者。
韓國中小學的漢語教師早期以韓國本土教師為主,其中一部分漢語專業出身的教師具有較好的漢語水平,而另一部分由其他外語專業中途轉學漢語的教師,水平相對有限。早期受韓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整個課堂以教師為主導,用韓語講解語法等知識點,用翻譯法讓學生學習生詞、課文。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于母語的依賴性很強,很難提高漢語聽說能力。
自2008年第一所孔子課堂設立開始,中國的中小學就從本校派遣中文及相關專業的教師去韓國任教,促進了韓國的漢語師資質量的提升。2011年,為了進一步推動韓國的漢語教學,原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與韓國國立國際教育院合作簽署了教師交流協議,即CPIK(Chinese Program In Korea)項目,自2012年開始,中國每年向韓國中小學派遣一定數量的漢語教師,與韓國教師合作教授漢語課。中國通過此項目已經累計向韓國500多所中小學派遣了漢語教師兩千多名。CPIK項目派遣的中國志愿者教師多為在讀或已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主要是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等,大部分人接受過系統的漢語教學理論培訓,有的還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中國籍教師與韓國籍教師采取協作教學的方式,即課堂上共同授課,發揮各自的教學優勢,韓國籍教師處理語法、翻譯等問題,中國籍教師則講授漢語發音、漢語實際運用以及中國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在韓國開設中文專業的大學,漢語教學的師資主要由韓國籍教授和中國籍交流教師構成。中文科系的韓國專職教授基本都具有中國留學或交流訪學的經歷,他們的專業主要是古典文學和古代漢語。近年來隨著韓國大學中文專業逐漸轉向注重培養實用型漢語人才,現代漢語專業背景的教授有所增加,同時注重中文實際會話能力以及中國經濟文化類的課程也相應增多。不過,本土教授們主要使用韓語授課,無法給學生提供理想的目的語環境。相比之下,中國籍交流教師承擔的中國語言類課程,如漢語精讀、會話、寫作等,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漢語實際運用能力。
孔子學院的教師由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派出,一部分為公派教師,主要來自與孔子學院合作的中方大學;另一部分為志愿者教師,多數是在讀或已畢業的本科及以上大學生。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對外漢語專業出身的教師(或學生)專業基礎扎實,教學經驗豐富,能夠更好地將對外漢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更為專業的、實用的指導。因此,國家在進行外派時,需要加大對非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以便讓他們更好地發揮母語優勢,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孔子學院一般都設在國外的大學或研究所等教育機構,其中有不少學院與所在大學在行政管理及教學上結合緊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所屬大學相關專業的發展。比如,韓國順天鄉大學孔子學院就承擔了順天鄉大學國際通商學院的學歷課程,該校中文系的部分專業課程也由孔子學院承擔。此外,順天鄉大學孔子學院還與當地政府密切合作,承擔了當地部分中小學漢語課程以及社會人員的漢語培訓課程。
相較而言,韓國盈利性的漢語培訓機構的師資非常有限,教師結構的穩定性以及專業水平、教學經驗也無法保證。這些機構的漢語培訓目標單一,如針對各類漢語水平考試(如HSK、商務漢語、YCT等)所進行的考前應試輔導,當然這也是由韓國的考試制度和用人制度決定的。
從目前師資情況來看,韓國籍本土教師具備其自身的優勢,比如更為了解當地文化和學生情況,便于與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由于漢語水平所限,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二是在課堂教學中習慣使用母語,這使得原本就很有限的漢語語言環境被進一步壓縮,降低了學習效率。而反觀中國籍教師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特別是非漢教專業出身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影響了漢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就漢語教材來看,韓國使用的漢語教材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由中國學者編寫出版的教材,一是中國教材的韓語譯本,此外還有一種是韓國本地學者編寫的教材。總體來看,中國學者編寫的教材有些內容不太符合韓國國情和學情,而韓國本土化教材在編排上又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如語法講解與語言實例比重失衡等。
目前,全球開展中文教育的國家越來越多,各國對中文教師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中國國內中文師資出現缺口的情況下,培養本土教師是解決困境的最佳方案。一方面,對現有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包括當地孔子學院的常規培訓和本土教師赴中國進行系統培訓;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將本土學生培養成漢語教師。在韓國,漢語已經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有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對漢語和漢語課產生了極大興趣,打下了一定的漢語基礎,大學期間又進一步攻讀漢語相關專業,他們都可以成為未來漢語教師的師資儲備。對于外派的中國籍教師,應注重對他們的培養質量,使其更具專業性;同時嚴格外派選拔流程,加大選拔后的培訓力度,真正提高他們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技能。如上所述,通過多種途徑來優化韓國漢語教師的師資結構。
教材方面,針對韓國的具體情況,可以編寫更加系統、科學、實用的本土化教材。學者崔永華2022年指出,新時代的中文教學首先要遵循二語習得和中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同時還肩負著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國情文化、促進文明互鑒、搭建國際友誼橋梁的歷史使命,而這些都應該體現在教材編寫中。在語言基本要素的把握上,可以參照2021年發布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同時以“結構—功能—文化”為綱,在教材的編排中將語言的結構規律和語言的交際功能并重,兼顧相關文化內容,既包括中國文化,也包括中韓文化對比與交流互鑒,從而讓學生更有參與感、體驗感。
本文系天津市哲學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慕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建設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JZW1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