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藝術家阿維格多·阿利卡在畫作創作上有自身的獨特繪畫風格,為現代繪畫藝術的創作帶來啟迪。阿維格多·阿利卡的創作風格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后轉變為寫實風格,這成為他繪畫創作中的重要轉折點。直至去世,阿維格多·阿利卡一直堅持寫實具象創作風格,表現了底層人民的生活。基于此,文章通過分析阿維格多·阿利卡創作風格形成的原因,探析其創作技法,旨在為創作者提供參考。
一、阿維格多·阿利卡油畫創作風格的形成
阿維格多·阿利卡出生在猶太家族,年僅十幾歲就考入歐洲學校學習繪畫,并在此時期形成了獨特的抽象繪畫風格。隨后游歷各國藝術展覽的經歷對他的繪畫風格產生了極大影響,此后他的繪畫風格轉向了寫實,也奠定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歐洲戰爭爆發,阿維格多·阿利卡全家踏上了逃亡之路,父親在逃亡路上去世,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1942年,他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在集中營期間的生活為其繪畫創作帶來了諸多素材。他用速寫的形式真實記錄生活,此時期的困境讓阿維格多·阿利卡在繪畫創作風格上與其他畫作不相一致。阿維格多·阿利卡抽象主繪畫轉型發生在1965年,在盧浮宮看的卡拉瓦喬的畫展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受到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阿爾伯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等人寫實風格的影響,阿維格多·阿利卡開始認識到抽象主義是沒有情感的,只會重復展現一種形式,而觀察和真實的表現才是真正的藝術價值。此后,阿維格多·阿利卡從傳統的素描轉變為寫實油畫,繪畫語言、藝術思想也開始走向成熟,為寫實的油畫風格打下良好基礎。
二、阿維格多·阿利卡油畫創作的技法分析
(一)平凡質樸的選材
阿維格多·阿利卡的繪畫題材多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物、物品等,且他認為創作理念不應該展現人類墮落和不幸的一面,也不應該反映人類對欲望的追求。他的創作題材多來源于現實生活,通過對生活中的題材深入仔細觀察,找到物體最真實的一面。他的繪畫中經常能夠看到生活中被人們忽略的物體,這些物體成為他創作中的獨特語言表現載體,見證了個體生命的存在。為了能更好地將作品中的情感展現出來,他利用大量靜物畫與人物肖像畫表現情感因素,角落的蔬菜、地面上隨意擺放的拖鞋、半掩著的門等,都在畫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在《開著的門》(見圖1)中,在繪畫中將墻與地面連接起來,能讓觀眾在觀看中聯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時更好地傳達畫家的情感,體現了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及記憶的羈絆。
(二)構圖的平面化
構圖平面化是現代化繪畫的重要技巧之一,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現代化繪畫的構圖不再以傳統的透視作為依據,而是更加重視對繪畫本體的關注,即重視畫面形式元素。色彩、線條、形狀都要放在突出位置,以此來挖掘、探索要素本身的張力,擺脫傳統的定向思維束縛,讓表達更自由。1965年后,阿維格多·阿利卡的寫實創作開始出現色塊平面化的技巧,與傳統繪畫不同,他在畫布中直接創作,借助弱化空間與平涂的方式,讓構圖實現平面化效果。此種平面化空間讓人們能從現實的三維空間解放出來,為畫作的表現提供更多視角。例如,其創作的《自畫像》(見圖2)中就充分展現了此特點。畫面空間的平面化更加突出主體,且此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采用此種平面化構圖形式能縮減物象與背景之間的空間感,使觀眾的目光集中在作品上,讓主體更清晰地展現于觀眾面前。
阿維格多·阿利卡就是在作品中借用自己較為獨特的審美視角,顛覆了傳統看待事物的方式,用自己對物體的孤立、對物體的劃分形式,引起了人們對世界的關注。在《玻璃門前的自畫像》(見圖3)中,人物的左臂在畫面外,作品呈現出明顯的歪斜的三角形構圖。在玻璃門框的線和玻璃的面,以及黑白關系的韻律感,加上由于人物后部外輪廓沖突畫面的不完整形象,讓整幅作品更具有張力。此幅畫作雖然并沒有按照傳統的西方繪畫構圖方式,但是也正是因為有了此種穩定的構圖形式,能讓圖像具有突破性的表達方式,讓表述方式具有更深層的審美效果。從中也能夠看出,非完整性的圖像往往能表達出對傳統繪畫藝術創作在構圖取景層面的叛逆,正是因為此種形式,讓阿維格多·阿利卡的繪畫打破了傳統模式,使其追求藝術更進一步。
(三)歪斜的構圖
阿維格多·阿利卡創作時會將一些不穩定與不平衡的因素融入畫面,使創作具有顛覆形象、增加主體物的趨勢,以此來強調畫面的沖突性,營造一種突出感,從而給人以某種超乎尋常的情境。例如,在《斜躺著的女人》中,繪畫中的人體頭部和腳被放在畫外,此種歪斜的形式不僅沒有割裂畫面的完整性,還有效延伸了畫面的空間,給人帶來全新的視覺張力和現代感,也展現了阿維格多·阿利卡對畫面結構、空間及透視等技巧的控制力。而此種構圖方式能讓畫家進一步挖掘出對象的復雜性,給予觀眾一種全新的心理感受,讓觀眾能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西方繪畫中講究構圖要均衡、堆成性,大多數作品中會運用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較為穩定的三角形構圖形式,這樣能有效實現畫面的穩定與平穩,讓人物間形成關聯動態關系,構成畫面緊湊的整體。阿維格多·阿利卡的作品《清晨》(見圖4)也是典型的斜歪的構圖。外面放著一個鬧鐘、一本書、一件襯衫,襯衫在畫面中占據了左側的一部分空間,書本則是在右邊,與襯衫一樣也不是完整的部分,畫面中間只有鬧鐘是完整的,且是經過變形而來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幅作品:襯衫與書本形成半包圍的結構,猶如將鬧鐘與外界隔離開,直接襯托了鬧鐘的存在。從另外的構圖層面上而言,鬧鐘也是具有生命的,揭示了不想讓時間消失,勸誡人要珍惜時間與生命。整幅圖面看似是生活中隨意片段的無意間截取,但這些隨意性卻是阿維格多·阿利卡精心“布置”的結果,在他的筆下,這些物品有了生命。
(四)留白的構圖
阿維格多·阿利卡的油畫作品十分簡潔,十分注重畫面的結構,追求形的秩序,很重視對主體形象之外的留白處理。對空間的處理通常采用弱化光影和空間的形式,強調了幾何形方式,以此來簡化復雜的畫面空間關系。此種簡潔的留白形式能讓人們看到中國寫實繪畫的氣韻。如《坐在椅子上的女人》這一作品,女人的側影正對著觀眾,無法看到她全部的正臉,只能看到蓬松的卷發。這幅畫作中也運用了空白虛化的背景,猶如一個屏幕,并不能看出人物所處的環境與時間、地點,留給了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更加突出了人物的主體形象。阿維格多·阿利卡的此種構圖方式,與他獨特的審美視角相關,此種方式能讓畫面更加具有張力。從中也不難看出,此種構圖方式改變了以往傳統油畫創作在構圖取景上的方式,但也正是因為此種形式打破了傳統繪畫的記錄功能,才更加接近阿維格多·阿利卡所追求的藝術性目標。
三、阿維格多·阿利卡寫實油畫風格形成的原因
(一)時代因素
研究藝術家風格形成時,不能避開其創作所處時代去談論作品。阿維格多·阿利卡生活于20世紀,出生在猶太家庭里,在他出生的年代、地點及他猶太人的身份,注定了他的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他所處的年代是一個風起云涌的年代,兩次世界大戰給他帶來了嚴重的精神創傷。20世紀50年代,后現代主義開始流行且橫掃歐洲,馬列維奇、蒙特里安等后現代抽象主義畫家影響了許多人,包括阿維格多·阿利卡在內。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所信仰的東西與抽象繪畫間失去了平衡,此時哲學思潮現象學流向藝術領域,對其繪畫風格產生了影響,以往的素描轉變為寫實的油畫創作。在選材上,他從現實生活入手,選擇與生活中相關且又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如在《開著的門》中,他通過描繪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門,使觀眾借助門聯想到日常生活,也標志著阿維格多·阿利卡繪畫風格的轉變。
(二)傳統繪畫的影響
西方傳統繪畫對他的影響至深。阿維格多·阿利卡習得的更多東西是在自發研習前人繪畫基礎上所得的,塞繆爾·貝克特直白簡潔的風格直接給予阿維格多·阿利卡極大的靈感,且他主張在面對人類困境時應該要富有同情心。因此,阿維格多·阿利卡在油畫創作中會采用留白構圖形式,作品簡潔而又追求形的秩序,讓人看到東方寫實繪畫中的氣韻,并能給予人不同的感覺,留下諸多想象空間。此外,阿爾伯托·賈科梅蒂也對其產生重要影響。在阿維格多·阿利卡還在畫抽象畫時,阿爾伯托·賈科梅蒂指出,此種抽象主義繪畫并不適合他。但當時阿維格多·阿利卡并未接納其觀點,直到1965年,他才意識到朋友的說法是正確的,也證明了阿爾伯托·賈科梅蒂對他的繪畫風格轉折具有關鍵作用。
四、結語
阿維格多·阿利卡是極有思想與主見的畫家,能將油畫創作中鮮為人知的一面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一個個真實的世界躍然于紙上,從而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身為畫家,需要做的就是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與追隨自身內心的真實感受,如此方能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在繪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作者簡介:杜洋(1981—),女,遼寧興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