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管黨治黨的規律,科學研判反腐敗斗爭發展態勢,審時度勢做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的重大戰略部署。經過幾年艱苦努力,“三不腐”體制機制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法治成效,尤其在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反腐敗司法體制改革、國際反腐敗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助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得到全面鞏固。
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統一,加快反腐敗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把制度治黨、依規治黨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統籌謀劃,充分發揮黨內法規在黨風廉政建設中的規范引導、控制約束、警戒告誡、懲罰威懾作用。
不斷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黨的作風建設上,以“八項規定”為標準,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的紀律建設上,針對黨的紀律松弛,黨中央構建起了以《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為核心的黨內法規體系,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尤其是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將守紀律、講規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體現紀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頒布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堅持失責必問、問責必嚴,分級負責、層層落實責任。
持續加強廉潔自律,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修訂《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將黨章的要求具體化,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做到公私分明、崇廉拒腐、尚儉戒奢、甘于奉獻,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這為廣大黨員干部如何做到廉潔自律提供了具體標準。針對黨內存在信念不堅定、對黨不忠誠等突出問題,黨中央修訂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要求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著力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營造和保持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宣布,我們黨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內法規體系的形成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
頒布實施《監察法》
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以下簡稱《監察法》)。《監察法》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的經驗,鞏固了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成果,為構建黨統一領導、權威高效的國家監察體系提供了法律支撐,是對反腐敗立法的頂層設計。
《監察法》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的新制度成果。《監察法》第一條規定,為了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加強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監督,實現國家監察全面覆蓋,深入開展反腐敗工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監察法》全面規定了監察工作的原則、體制、機制和程序,賦予監察委員會職責權限和調查手段,其中用“留置”取代“兩規”措施,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有機統一。
《監察法》規定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監察機關的監察對象是中國共產黨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機關、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機關、民主黨派機關和工商業聯合會機關的公務員,以及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監察法》從立法的高度明確了監察對象,將監督“狹義政府”轉變為監督“廣義政府”,實現了黨內監督與國家監察的無縫銜接,做到了監察全覆蓋。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依法懲治腐敗能力全面提升
依法懲治腐敗是強化“不敢腐”的重要手段。在依法治國戰略框架下,黨中央明確提出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這是新時代反腐敗斗爭的鮮明特點。實現依法懲貪,必須解決好司法體制和相關制度問題,為發揮法治的威懾力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建立干預司法登記制度。針對個別黨組織和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現象,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中央政法委建立了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登記和責任追究制度。這些措施為確保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司法獨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完善了減刑、假釋制度。明確提出貪污賄賂罪犯辦理減刑、假釋手續應當從嚴掌握,必須公開開庭審理,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有關方面代表旁聽,加強監督。這就堵住了個別服刑貪官通過不當減刑、假釋逃脫法律懲罰的法律漏洞。此外,《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建立了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和刑事缺席審判制度,這為追逃追贓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也有助于推動國際司法執法合作。
這些重大改革增強了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獨立性,確保審判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有效防止地方保護主義問題的發生,有效防止司法腐敗,強化依法懲治貪腐的威懾力,讓腐敗分子不再肆無忌憚、膽大妄為。
國際合作反腐敗制度體系建立
針對貪腐官員出逃海外的情況,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將追贓追逃工作納入反腐敗工作總體布局,推進反腐敗國際合作交流,提高中國反腐敗的國際話語權和主動權,堅決削減外逃存量、遏制外逃增量,消除“避罪天堂”。
構建防逃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做到防逃工作全覆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加強“裸官”管理監督提出了新的更嚴要求。《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明確規定,“裸官”不得作為考察對象。完善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規定,將國(境)外存款和投資情況納入報告范圍。完善領導干部護照管理和出入境審批制度,加強對領導干部相關證照的管理。新修訂的《監察法》實施后,將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管理人員以及基層自治組織中管理人員等新增監察對象全部納入追逃防逃范圍。同時,配合國家扶貧領域反腐敗和“掃黑除惡”等專項斗爭,將有關人員作為追贓追逃管理對象,對其中的苗頭性問題能夠做到早發現、早處置。加大對利用地下錢莊和離岸公司轉移贓款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國內動產和不動產的管理,逐步構建起一套全方位防逃體系。
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在追贓方面,我國推動與多個國家建立涉及腐敗案件贓款的查找、凍結和返還合作機制,多種途徑追繳腐敗所得。目前,我國已經與50個國家簽署了引渡條約,與61個國家簽署了刑事司法協助條約,與加拿大簽署了資產分享條約。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等多邊框架下的反腐敗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簽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搭建了多個國際反腐敗合作平臺。這為追贓追逃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作者單位系內蒙古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