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進公司沒多久,便接領導通知要參加一個叫“Compliance”的講座。這個講座是每個新員工必須參加的。
起初,我不太清楚這個講座題目的具體含義。德國人經常將部分英語詞匯直接應用,并不會翻譯成德語。同事便跟我解釋說,這個英文詞意思就是要遵守各項法規。
講座的報告人是公司法律部門的一個負責人。他介紹說,“Compliance”包括很多內容,如公司員工必須公私分明,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內部消息,既不能跟不相干的人談論,也不能在公眾場合隨意宣傳;離開工作位置要把敏感文件遮掩,以防泄密;嚴格遵守收受乙方禮物的界限,公司允許一定范圍的人情往來,員工可以接受乙方請客吃飯,但每人單價不能超過100歐元(約合700元人民幣);收受乙方禮物,價值不得超過50歐元,超過這個范圍,就得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再酌情處理,不能因為個人的原因而影響分配項目的公正性。
違背規章制度,員工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如果公司員工發現他人有違規嫌疑,可以舉報。舉報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向公司內部的反貪小組匯報。這個小組主要由公司自己的律師員工組成。如果舉報人對反貪小組缺乏完全信任的話,還有一個獨立于公司之外的律師小組可以接受舉報。當然,不管哪種途徑的舉報,都可以匿名。
新員工在接受第一次的反腐教育之后,每年還要在網上自學一次整個教程。教程的最后一部分是自我測試,是多項選擇題。必須答對80%以上的測試題才算完成任務。達不到正確率,不必再看教程,但要反復進行自我測試。這樣一來,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就被員工們熟知。
往年圣誕節前的幾周,公司里特別熱鬧。不光是各種聚會,走廊里經常看見各家乙方的工作人員拎著一大袋東西往各個辦公室里鉆。有的手里是十幾本掛歷,有的拿著巧克力盒子,給各個與自己相關的公司員工送小禮物。這種送禮都是公開的,誰都可以看見別人拎著啥東西下班,反正不會超過50歐元。因為公司大樓里禁止酒精飲料,有些乙方就詢問相關工作人員的家庭地址,通過郵寄送給公司員工幾瓶當地產的葡萄酒,價格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
還有同事喜歡看足球比賽,便有乙方買了票請他去看。事后講給大家聽,大家熱鬧地聊一會兒,也覺得正常,反正價格不會超標。
當然,公司的規章制度再完善,也總有人鋌而走險。印象深刻的有公司通報的三個事件。
第一個事件,是一個挺大的項目經理在過去的多年里,利用職權,將項目分配給自己的關系戶,從中拿回扣,具體數目不詳。
第二個事件非常搞笑,是一個員工冒領勞保用品在網上拍賣被“抓包”。德國的勞保用品質量非常可靠,但價格也很可觀——一雙勞保鞋價格在200歐元以上。這位員工“生財有道”,也不知通過什么關系能領到那么多勞保用品,幾年內,在網上賣掉了價值百萬歐元的貨物。
第三個事件的主角是一位大部門領導,靠開空頭支票“發家致富”,給公司帶來了不小的損失。這位的行為讓很多同事不得其解:收入不菲的大領導,為什么還不滿足,還要做這種違法亂紀的勾當?
以上三個事件的當事人,想來一開始的時候,應該是小心翼翼的。可做多了都沒被發現,嘗到了甜頭,膽子便越來越大。誰承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最終結果是這三位都被公司無條件開除,并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