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帶有歷史印記的展覽,把握歷史線索與時代聲音至關重要,我們除了對作品本身的展示外,還要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將藝術作品還原到當時的時代語境中進行解讀和闡釋,每一件作品都帶著歷史的溫度和記憶,他們產生的時代背景,也注定了其所具有的獨特價值與意義。
“匠心筑夢——四川美術館·神州版畫博物館館藏工業題材版畫展”作為四川美術館升級改造后的開館展之一,于2022年5月18日在四川美術館開幕。作為“天府天工·四川工業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的平行展,我們從館藏的一萬余件版畫作品中,遴選出了六十多幅作品舉辦館藏工業題材版畫展,旨在通過版畫藝術的發展來折射出中國工業建設的縮影。
一、歷史線索:飲水思源
四川美術館展廳共有四層樓。一樓、二樓是“天府天工·四川工業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主展,展覽通過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模式,全面梳理和再現了在黨的領導下,四川工業發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風雨同行的輝煌歷程。這一部分作品是當代藝術家新近創作的精品力作。而三樓、四樓的“匠心筑夢——四川美術館·神州版畫博物館館藏工業題材版畫展”展出的則是近現代以來重要版畫家創作的歷史經典。
在策展線索上,如何與一、二樓的主展形成歷史線索上的呼應,我們最終采用了倒敘手法。從一、二樓的當代藝術家創作,到三、四樓的近現代藝術家作品,形成了一個歷史倒敘的線索,立足現在,回望過去,飲水思源。隨著觀展動線的設計,觀眾沿著扶梯緩緩上升,似乎也走進了一個時空隧道,撥開歷史的煙云,讓我們看到了四川藝術不忘初心,薪火相傳,砥礪前行的責任和使命。
“匠心筑夢——四川美術館·神州版畫博物館館藏工業題材版畫展”共分為“時代樂章:新空間與新維度”“歷史畫卷:激情歲月與集體記憶”“飲水思源:新興木刻與四川版畫”三個章節,章節之間依然采用倒敘手法,鋪陳開時代思潮涌現、版畫技法嬗遞、工業發展轉變相結合的歷史畫卷。
(一)時代樂章:新空間與新維度
第一部分展出的是改革開放之后的工業題材版畫作品。在眾多美術形式中,版畫與工業技術發展聯系尤為緊密。刻版工藝的變遷,印制工具的革新,媒介使用的創新都為版畫提供了越來越廣闊的空間。伴隨著藝術理念的更迭,版畫也從最早的新興木刻走向更加多元的發展方向。但是始終不變的,是其反映時代變遷、社會現實、人民生活的敏銳視角和人文關懷。近年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和技術的革新,新興版種及創新技法的涌現,創作主體觀念的裂變,藝術價值取向的分流,以及對傳統觀念的消解和對現當代意識的確立,促使版畫由單一走向多元,由繼承傳統走向自主創新。四川版畫逐漸轉型,由過去的集體創作轉為個體思考,由過去的主題先行轉為形式探索,由過去的木刻為主轉為媒介創新。四川版畫一直在傳承中發展,在語言形式、材料媒介和文化語境上不斷拓展出新的空間與維度。
(二)歷史畫卷:激情歲月與集體記憶
第二部分主要展出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版畫家們集體創作的組畫作品,展廳也專門用紅色組畫墻的形式進行呈現。當時,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組織版畫家集體創作,打磨出多件組畫作品,深受業界好評,例如《紅巖》《抗日烽火》《翻身奴隸絕不許歷史倒退》《南方來信》等,以表現“三線建設”的《成昆路上處處春》就是其中之一。四川美術學院版畫家集體創作的銅版畫《爐火更紅》以勇攀高峰的鋼鐵意志,再現了那個激情歲月中的精神力量。同時期,沿海一帶版畫家也以工業建設為主題進行創作,組畫《山山水水重安排》鋪陳開了建設者們戰天斗地,劈山開渠的壯闊歷史畫卷。這些作品誕生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表現著普通人身上所蘊含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也是他們用生命和信仰譜寫出的壯美樂章。這種主題性創作的模式,也與一、二樓的主展形成了一種呼應。
(三)飲水思源:新興木刻與四川版畫
第三部分作品主要從新興木刻開始到建國十七年(1949年-1966年)間的版畫創作,這些作品帶著悠遠的歷史記憶和極高的文獻價值,陳列在四樓恒溫恒濕的精品展柜中,似乎也將我們帶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其中,最早的一張是1939年成都版畫家張漾兮先生創作的《前方浴血抗戰,后方加緊生產》。新興木刻自誕生之日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綜觀這一時期的木刻作品,好像翻開一本戰爭年代中國人民生活的圖像史。四川地區承載了中國新興木刻在抗戰大后方最艱苦也最有戰斗力的發展時期,體現出了新興木刻運動的歷史高度和社會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嶄新的歷史階段使四川版畫迎來了快速發展,全面輝煌的時期。《新華日報》美術組集結了一批版畫力量,之后,西南美術工作者協會成立,以版畫為主的駐會美術干部群體逐漸形成,版畫成為那一時期四川美術發展的“排頭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大文藝方針的引領下,四川版畫家繼承著新興木刻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精神,以現實主義的情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投入到反映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工業生產的創作中,產生出了許多重要作品。
二、時代聲音:還原歷史文獻
(一)視頻訪談:傾聽時代聲音
此次展覽我們專門制作了訪談宣傳片,采訪的版畫家包括:其加達瓦、武海成、吳強年、王明月,以及青年版畫家謝曉笛。他們感受著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脈搏,代表著不同生命個體在大時代背景下的不同際遇。他們談論著四川美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談論著神州版畫博物館的建制和目標,談論著自我藝術思想的成熟和轉變。
其中,王明月老師是展覽中組畫《成昆路上處處春》主題創作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他向筆者講述了當時集體采風和創作的故事。
《成昆路上處處春》以舉世聞名的成昆鐵路為主題,再現了這條英雄之路。1974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組織版畫家以成昆鐵路為主題進行集體創作,創作小組主要到西昌進行采風寫生,并與當地的版畫家一起創作小稿,回到成都后,在當時的萬歲展覽館進行創作。透過這些作品,我們似乎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建設者們用理想信念和血肉之軀,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嶺中創造了一個世界鐵路建設史的奇跡和神話。
(二)學術梳理:還原歷史文獻
此次展覽的許多作品都帶有很強的歷史價值和文獻意義,因此對文獻的梳理更顯得尤為重要。《爐火更紅》組畫,又名《為鋼而戰》,為四川美術學院版畫家集體創作,作品描繪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鋼廠里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此套組畫共分兩次創作,第一次創作了5幅,也就是我們展覽展出的這5幅。第二次又重新創作了一幅。兩次創作產生于不同的歷史背景,透露出時代思想對藝術創作的深刻影響。
《爐火更紅》組畫中熱情高漲的中國鋼鐵工人群像飽含著視覺張力。五幅作品按照冶煉鋼鐵的操作流程,分別描繪了裝料、冶煉、軋鋼、運輸、下班的五幕場景,藝術家用當時流行的現實主義加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再現了這一過程,像是一部精心布置的舞臺劇。當時,川渝地區的版畫以木刻為主,在全國獨樹一幟,大多是以現實主義為原則,以少數民族題材和人物面部塑造為特色的黑白木刻。《爐火更紅》這組銅版套色組畫的出現在當時顯得別具一格。作為大型集體創作的銅版組畫,這在當時的川渝地區可謂是首例,通過這組作品我們也可以從中感受到四川美術學院的銅版畫學統。
《火柴盒上的版畫》是1960年四川重慶的版畫家們為重慶市輕工業局火柴廠集體創作的一套火柴盒貼紙。在當時,火柴盒的用途極廣,這組《火柴盒上的版畫》也影響巨大。
《開路》是其加達瓦老師1964年四川美院畢業時創作的作品。其加達瓦當時僅18歲,他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開路》。他說:“我對公路和解放軍有很深的感情。這條公路通車時,我印象很深。那是半夜,幾百輛大卡車全部開著車燈,壯觀、神秘,我當時不懂什么,但我和大家一樣興奮,我的未來是和這條公路相連的。”其加達瓦老師的出生地甘孜是通向西藏的交通要道,他也是伴著這條公路的修筑而成長起來的。他告別老師和同學到內地學習也是從這條公路向內地奔馳的。我們摘錄了李煥民、吳長江、吳洪亮等先生對這一作品的闡釋,并呈現在展廳之中。
還有李少言老師的《西南人民四十年來的愿望實現了》、李煥民老師的《廠小志大》、徐匡老師的《納木湖畔》等作品,我們都收集了相關文字評論進行呈現。
同時,為了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到版畫不同版種的技法、理念、媒材,我們在三樓展廳中央布置了版種知識介紹的垂簾和一臺版畫機,從而與工業題材這一主題形成呼應。
三、結語
對于帶有歷史印記的展覽,把握歷史線索與時代聲音至關重要,我們除了對作品本身的展示外,還要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將藝術作品還原到當時的時代語境中進行解讀和闡釋,每一件作品都帶著歷史的溫度和記憶,他們產生的時代背景,也注定了其所具有的獨特價值與意義。我們在策展時,不僅要穿越時空隧道,還原藝術品產生時期的歷史語境,還要立足于當代,能夠以當下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視角來觀察和審視歷史,把握我們這個新時代的時代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