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驚悉郭鴻玉同志因病搶救無效,于9月19日凌晨去世。近些年雖然聽說老郭身體一直不太好,但我怎么也沒有想到他會這么突然地與世長辭。悲痛之后,我不禁回想起了與老郭在《曲藝》雜志社一同工作的往事。
我于1990年11月調任《曲藝》雜志社編輯部編輯,主要擔負曲藝評論方面的工作。老郭是1992年調到《曲藝》雜志社任編輯部副主任,分管曲藝作品方面的工作。從1992年到2005年,我們在一起工作了13年。在中國曲協老領導羅揚、劉蘭芳和刁惠香等的關心和指導下,在編輯部老主任、《曲藝》雜志副主編李志的傳幫帶下,我們與《曲藝》雜志一同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

老郭和我搭班子始于1999年下半年,老郭和我分別擔任編輯部主任、副主任。我們面對的主要難題,一是相關費用銳減,二是從2000年起,《曲藝》雜志社開始實行經濟獨立核算。而就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堅持《曲藝》雜志辦刊的方向和宗旨,提高刊物的內在質量,老郭帶領編輯部的同志多次召開會議,集思廣益,在欄目設置、稿件質量、版式優化等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力求穩步擴大發行量,著力實現“質”與“量”的雙重穩步增長。我們相繼推出了“曲藝創作技巧講座”“曲藝名家傳記選載”“曲藝名家風采”和“中長篇精彩篇章選載”等欄目,組織了“全軍第七屆文藝會演曲藝獲獎作品選”“江蘇省鹽城市方言快板”和“張保和及其快板藝術”等專輯。在雜志發行方面,在郵局征訂之外,我還嘗試與其他發行部門合作,努力拓寬發行渠道。
2003年的春天,非典型肺炎驟然而至,北京成為了抗“疫”的關鍵地區。《曲藝》雜志是月刊,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日期出版。在特殊復雜的環境下,老郭以高度的責任感,帶領編輯部的同志們克服困難,齊心協力,不僅保證了《曲藝》雜志的正常出刊,還及時推出了“眾志成城抗擊‘非典’曲藝作品專輯”。在專輯中,既有感人的作品,也有生動的報道,刊出后收到了非常好的反響,我們向曲藝界以及讀者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2003年7月,經中國曲協分黨組研究決定,聘任郭鴻玉同志為《曲藝》雜志主編,兼任編輯部主任;聘任我為《曲藝》雜志副主編,兼任編輯部副主任。組織上的信任和期望,讓我們深感責任更大,擔子更重。老郭和我認真研究了《曲藝》雜志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和新問題,制定了“常規工作經常抓,重點工作突出抓,難點工作跟進抓,攻堅工作合力抓”的措施,攜手干成了幾件有亮點的事。
老郭擔任主編后,在統籌搞好《曲藝》雜志選題策劃的同時,還主動出擊、多方聯系,依靠自己的聲譽和人望,最終促成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的“鴻佳杯”首屆中國《曲藝》獎征文活動。這次征文活動首設文學獎和評論獎。征文啟事刊發后,得到了各地曲協和廣大曲藝工作者的熱情支持。從2004年3月20日至6月20日,我們共收到28個省(區、市)及中直院團、解放軍系統的171名作者投寄的283篇作品和評論稿件,并最終評出文學獎一等獎4篇、二等獎13篇,評論獎一等獎2篇、二等獎3篇。正如他在《曲苑飄香 沁人心脾》的述評中所說:“此次征文,周期短,來稿量大,涉及地域之廣,參與人員之多,創作之豐,出乎意料,令人欣喜;既檢閱了當前曲藝的創作隊伍,又展示了曲藝創作成果。”征文活動圓滿成功,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其中,楊曉雷的《苦與美的嬗變——相聲現狀之我見》獲評論獎一等獎,并由中國曲協選送參加第五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獲評論類三等獎。
《曲藝》雜志社過去是以編輯團隊為主,排版工作先后依賴印刷廠和有關制作公司。2003年5月,因為人員的變化,經過研究決定,由我分管《曲藝》雜志版面把關工作。接手半年后,我從排版工作的實際出發,向老郭提出了成立曲藝工作室的建議。經過仔細研究討論,老郭果斷采納,并先后得到時任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曲藝》雜志社副社長刁惠香和中國曲協分黨組的充分認可和大力支持。老郭代表雜志社與協會簽了“軍令狀”。2004年1 月,《曲藝》雜志社曲藝工作室正式揭牌。曲藝工作室成立后,美術編輯運用電腦設計制作,雜志的版面有了很大改觀,特急稿件可以及時調整刊發,減少了制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曲藝工作室還承接了協會的宣傳畫冊設計、中國文聯出版社的圖書設計等業務,基本上做到了收支持平。曲藝工作室是順應改革潮流新生的一個部門,《曲藝》雜志社由此開啟了招聘聘用人員的大門,也開始了經營管理新的實踐與探索。
老郭和我在《曲藝》雜志社共同完成的最后一項工作,是2005年4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曲藝表演創作研修班。這次研修班是應廣大基層曲藝工作者和曲藝愛好者要求,由中國曲協主辦、《曲藝》雜志社承辦的。為了辦好研修班,老郭召集大家開會討論,制定方案,確定選擇群眾基礎廣泛的相聲、小品、快板、山東快書4個曲種進行專業培訓,擬邀請姜昆、趙連甲、孫鎮業、張志寬、李鴻民、李立山、李緒良等專家授課。會后,老郭和我分頭聯系落實專家講課。在大家的努力下,來自河南、河北、浙江、新疆、山東、江蘇、江西、福建、甘肅、遼寧、安徽、解放軍系統及臺灣地區的30余名學員參加研修班。郭鴻玉在結業講話時說,整個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思維敏捷、思想活躍,求知欲很高。講臺上下互動,理論與表演實踐相結合,充盈著探索研究的濃濃氣氛。期間,我們還組織學員們觀摩了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的演出。同學們白天聽講座,晚上參加輔導學習,就學習體會及諸多曲藝創作表演的熱點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在50多小時的學時中收獲滿滿,圓滿完成了既定的學習計劃。老郭還希望大家能把學習的收獲發揚光大,付諸實踐,創作表演更多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作品,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只要甘于寂寞、勤奮鉆研,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熱切期望今天的學員,能夠成為明天的曲藝名家、大家。”時隔14年,在2019年7月慶祝中國曲協成立70周年座談會上,我意外地見到了曾在研修班學習的學員。更讓人高興的是,正像老郭所期望的那樣,他們之中有的成為了曲藝演員,有的成為了電視編導。

老郭是個做事低調的人,樂于為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服務。郭鴻玉擔任《曲藝》雜志主編后,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迎難而上、積極探索、勇于開拓,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動態研究論證刊物的改革、創新工作,力求不斷滿足讀者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這本有著驕人歷史的專業性雜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繼續為繁榮和發展曲藝藝術發揮作用,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來到《曲藝》雜志社之前,老郭曾在中國京劇院專業從事戲曲音樂工作。1985年12月調到中國曲協研究部工作,從事曲藝理論刊物《曲藝藝術論叢》的編輯和曲藝調研工作。1989年任中國曲藝出版社編輯部副主任。他在不同的領域里均有所收獲,創作、設計的音樂作品如器樂曲《山鄉晨歌》、新編歷史京劇《燕燕》的音樂等,多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播放。他發表有曲藝通訊、評論、論文多篇,主要有《曲藝音樂發展的新趨向》《關于曲藝音樂發展的幾點思索》《簡論大鼓音樂的形成與衍進》《單弦牌子曲的音樂結構和革新》《自泥丹灶,妙曲驚人——談駱派京韻大鼓藝術》《語言大典》說唱部分、《當代中國曲藝》部分章節等,參與編輯出版的書籍有《曲藝音樂改革縱橫談》《曲藝特征論》,獨自編輯出版的書籍有《中外通俗歌曲大全》。
老郭在《曲藝》雜志社從編輯部副主任做起,期間獲得了副編審職稱,以后又擔任了編輯部主任和雜志主編。在《曲藝》雜志社的工作經歷,我想應該是他74年人生履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老郭一起工作的日子是快樂的,與老郭一起拼搏的日子是難忘的。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很遺憾沒能前往北京東郊殯儀館為其送行。謹以此文寄托哀思,遙送老郭。
(作者:中國曲協原權益部主任)(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