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視和挖掘,曲藝作為我國民間傳統說唱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學科建設對于傳承與創新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2年,曲藝被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基于此,為全面探析當前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理論建設情況,本文以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為中心,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三大中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并對所檢索結果進行研究年份、研究主體、研究主題等方面的探析,旨在夯實推進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研究的文獻基礎。
我國曲藝藝術源遠流長,它集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之大成,是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傳統的曲藝學習等于“傳承”,其方式具有自身獨特的話語體系,有家族傳承、群體傳承和社會傳承等幾種傳承方式,其中師徒傳承是主要渠道。然而經過數百年的社會變革,曲藝的傳承理念和方式被解構,大量曲藝技藝乃至種類失傳。因此,加快建立發展科學的曲藝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是當下迫在眉睫的問題。
夯實文獻基礎,對曲藝學科的良性發展有諸多層面的價值。對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能對高校曲藝學科建設起到風向標和指導作用。
(一)數據來源
本文作者利用三大中文數據庫平臺共檢索到相關文獻成果510篇。其中,中國知網187篇,萬方數據庫169篇,維普數據庫154篇。文獻的選擇時段為2008年1月1日到2022年9月30日。在對相關主題的文獻成果進行去重、清洗和萃取后,共檢索有效文獻356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文獻計量學的相關工具與方法,采用“高校”“曲藝”“學科”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上進行檢索,對上述三大數據庫收錄的關于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文獻成果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通過分析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文獻發表年份、研究主體和研究主題等要素,對不同層次和不同研究角度的文獻進行比較研究,對當前高校曲藝學科建設規律進行總結,為高校曲藝學科建設決策提供現實依據,同時也為該領域的后期研究方向和實踐操作提供理論指導。
(一)研究階段和趨勢分析
通過對有效文獻發表時序分布的統計可見,我國學者對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關注源于1986年陳汝衡所發表的《高校文科設立曲藝系芻議》。該文章首次提出在高校設立曲藝系的設想,但由于當時的高校科系設立還未健全,所以將曲藝設置為獨立學科的提議成了“空中樓閣”,只能將其并入文史學科中。在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諸多學者逐漸認識到高等教育之于曲藝教學和保護的重要性,但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分布領域零落,不成體系。直到21世紀初,尤其是2006年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才迎來更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興趣。在此之后,學者關于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研究成果呈直線上升趨勢,這種“百花齊放”之勢一直持續到2019年。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課程、研討乃至表演被大范圍取消或被線上交流所取代,所以 2020年至2022年9月的相關文獻的發表量相對于2019年有所回落,但回落數量較之前并不多,筆者認為仍居于高位。

從文獻的發表年份分布結構可見,近5年來關于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文獻發表總量高于2008—2017年的合計總量。就文獻所涉內容而言,比較集中的話題是曲藝的傳承和保護。學者們普遍認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大部分傳統藝術的商業價值較低,加之曲藝傳統“學徒制”的承襲方式在多元文化下備受沖擊,各地曲藝的發展均存在傳承斷代甚至開始隕落的困境。因此,在當前弘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和“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的人文大環境下,從高校加強曲藝學科建設著手,培養曲藝傳承人是有效且可行的路徑。
(二)研究主體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8所高校開展了曲藝本科教學教育,20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開設了相關通識或研究課程。圖2顯示了2008-2022年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研究主體的分布狀況,通過分析,筆者認為當前高校曲藝學科的研究主體(機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設有曲藝學科或有曲藝課程教學的高等院校,其中以高等師范類院校為主要組成部分。鑒于大部分師范院校以培養基礎教育人才為辦學目標,因此師范類院校對曲藝學科建設的研究,多側重于考慮中小學基礎教學或者中等職業教育的需要,他們將目光著重投向如何科學地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如何進行教學創新,提升學生對該學科的接納度。關注落腳點乃是如何培養曲藝通識教育人才,或如何培養曲藝與音樂教育復合型師資人才等。在356篇文獻中,高等師范類院校學者產出的相關文獻共有129篇,所占比例為36.24%。
與此同時,高等非師范類院校開展相關專業則著重于如何培養藝術傳承人、研究學者,打造精品藝術項目,以及如何持續有效地維護曲藝生態等方面。對構建曲藝學科的文獻梳理和歸納也是較為突出的一面。高等院校非師范類學者產出的文獻有78篇,所占比例為21.91%。此外,部分音樂類專業學者對曲藝學科建設也有相應產出的研究成果,重點是從樂理的角度對某一曲種或作品進行音樂研究,相關文獻僅有18篇。上述高校研究主體重點關注領域是高校對曲藝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創新實踐和人才培養。
第二部分研究主體(機構)則是身在曲藝家協會或文聯的曲藝工作者。作為曲藝行業的一線人員,他們能從具體實踐中深刻體會曲藝傳承的難度和迫切性。這部分學者所發表論文共計83篇,所占比例為23.31%。內容囊括了地方曲藝的特性分析,曲藝行業面臨的困境及發展傳承,曲藝人才的培養保護等。相對于高校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這部分群體的關注重點并不拘泥于課堂教育,他們更著眼于曲藝行業的整體發展,以及保護和傳承的具體措施。
(三)研究主題分析
圖3表明了2008-2022年高校曲藝學科建設文獻中研究主題的大致情況。從圖3可見,在本文所涉及的356篇文獻中,研究主題較為集中的是我國曲藝的藝術實踐,內容含括了各種地方曲藝的語言表達、語體特征、肢體動作、表情詮釋、表演技巧等方面,它們是對高校曲藝課程的具體教學指導。此方面的文獻共有102篇。其次為高校曲藝學科的課程建設,內含學科文化的傳播、學科課程的設置和曲藝社團的構建等,該領域的相關文獻共有87篇。再次為高校曲藝學科的傳承和保護研究,主要包括從高校路徑加強對曲藝人才的培養和曲藝文化的保護,該領域的研究文獻共有79篇。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對不同地方曲種進行了“田野考察”式的研究。由此觀之,學者關于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研究主題是相對集中的,主要集中于曲藝學科的教學指導、課程構建和傳承保護等方面。
1.關于高校曲藝教學指導的主題分析
從當前的文獻檢索結果可知,教學指導、教學課程、人才培養是所占篇幅最多的主題詞,可看出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目前仍處于教學層面的實踐研究階段。

由于曲藝表演培養模式與其他表演形式有顯著差別,因此對從教者和受教者提出了更高更廣的要求。學者們普遍認為,選拔一批具有教學和研究能力的教師,推廣行之有效的表演技術指導和人才選拔及培養方案是當務之急。
2.關于高校曲藝課程體系構建的主題分析
曲藝作為綜合性極強的表演藝術,具有鮮明的獨特性,所以無法完全照搬其他文科課程的教學模式。當前曲藝學的研究,涵蓋了語言、文學、音樂、美術、雜技、舞蹈、戲曲,甚至武術等要素。就如何科學設置曲藝課程而言,很多學者從學科知識、文化視野、技法體驗等方面從事了大量的研究以及論證。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結合所在區域的地方特色,整合本土資源,開設了曲藝專業,例如“泉州師范學院曲藝專業是音樂與舞蹈學(南音)、平頂山學院音樂是表演專業(曲藝方向)、安徽藝術職業學院是戲劇系群藝班(群眾文化專業)等”①。
3.關于高校曲藝人才培養和傳承保護的主題分析

學者普遍認為當前曲藝人才的培養,存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招生目錄、國家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存在“雙重缺失”的尷尬狀況②。這就表明曲藝學科體系的建立一是不能完全脫離原生文化土壤,二是要堅決杜絕與其他相關學科形成絕對“割裂”之勢。曲藝走進高校應打破所謂的“門第”之見,充分利用高校大平臺的優勢,與其他學科形成“美美與共”的有機融合態勢。我們高校的曲藝教育要以中國共產黨一心為了中國人民這一宗旨為“道”,教學雙方都要尊此道,以傳統本科生教育和師徒制為“術”,道術相濟③。因此,學者關于高校曲藝人才培養和傳承保護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構建曲藝學學科體系,打造復合型師資團隊,構建教學生態機制等方面。他們主張“主體運用,實踐重鑄”④,在教學設計中融入社會實踐環節,給予學生自我展示和自我肯定的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并自覺鉆研學習、自發弘揚曲藝藝術。
(一)研究群體受限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已經引起曲藝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但對研究主題和研究主體進行深入分析可知,當前的研究主體主要是高校教師和曲藝家協會工作者,以及少量曲藝行業一線工作人員,可見研究群體相對狹窄。
(二)研究主題重復性強
大量研究主題側重于高校曲藝教學指導、教學體系構建以及曲藝人才培養方面,研究內容相對集中,研究結論一致性現象較為嚴重。由此可知,理論指導實踐的力度不夠,與當前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現實需求有較大偏差。
(三)未形成權威高效的傳承模式和教學方法
任何一種藝術的生存和繁衍都需要眾志成城,長期打磨。僅僅靠少數人的熱情和興趣是難以為繼的。當然,地方曲藝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性也使得建立一種互聯互通的建設模式難上加難。但是,筆者認為,通過對從業者和曲藝專業學生統一進行中國曲藝史論的學習考核,盡量在基礎學習階段弱化各地曲藝形式的差異,摒棄如“門派之爭”之類的封建糟粕,培育曲藝工作者國粹文化認同感以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求同存異”的思想基礎。在“求同”的大前提下提煉可互相借鑒的通識和基礎教育模式,開設必修課。在尊重“存異”的基礎上,開設地方特色藝術教育課程或選修課。
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梳理了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的發展趨勢。希望通過文獻整理,發現當下該領域研究存在的盲區或誤區,從理論源頭把控問題所在,尋找對策出路,從而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曲藝教育,推動高校曲藝學科建設研究成果不斷深化,更好地培養創新型曲藝表演、曲藝創作和理論研究人才。
注釋:
①張蕾:《傳統文化傳承視域下曲藝教育在高校的創新發展研究》,《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年第42期,第79—81頁。
②馮超然:《河南地方高校曲藝專業教育的體系建構—評<河南民俗與地方曲藝>》,《中國教育學刊》,2017年第9期,第145頁。
③曾曉利、陳吉星:《高校曲藝教育中的新型師生關系》,《四川戲劇》,2022年第3期,第134—136頁。
④談欣:《曲藝高等教育及學科建設—請將目光轉向課程》,《曲藝》,2022年第2期,第19—20頁。
參考文獻:
[1]張蕾:《傳統文化傳承視域下曲藝教育在高校的創新發展研究》,《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年第42期,第79—81頁。
[2]曾曉利、陳吉星:《高校曲藝教育中的新型師生關系》,《四川戲劇》,2022年第3期,第134—136頁。
[3]孫宏亮:《地方高校曲藝選修課與曲藝學科體系的構建》,《曲藝》,2022年第5期,第28—30頁。
[4]鮑震培:《重視曲藝研究生教育 培養曲藝學科建設的棟梁之才》,《曲藝》,2022年第2期,第14—17頁。
[5]張偉:《戲曲、曲藝音樂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模式探討—以河南省高校為例》,《四川戲劇》,2008年第4期,第124—125頁。
[6]陳汝衡:《高校文科設立曲藝系芻議》,《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第182—185頁。
[7]談欣:《曲藝高等教育及學科建設—請將目光轉向課程》,《曲藝》,2022年第2期,第19—20頁。
[本文為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2021年開放性課題重點課題“武漢曲藝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IWHS20211008)”基金項目]
(作者:江漢大學圖書館館員)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