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彈詞的音樂受到江南民間音樂的長期滋養,悠揚婉轉,優美動聽,具有濃郁的水鄉風味,久聽如飲蘇州東山的碧螺春,甘甜醇美,令人回味無窮。而彈、唱作為蘇州彈詞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音樂的主要表現方式,能通過優美的音樂生動展現書情、形象刻畫人物、闡發思想感情,與說、表互相“榫合”,共同推動書目的情節發展。歷代評彈藝人在不斷打磨說、表功夫的同時,也在持續豐富彈、唱技藝,不斷完善彈詞音樂,而琳瑯滿目的唱腔,則是這種完善的有力表現。
蘇州彈詞初期只有吟誦式的書調。書調是評彈基本唱腔,以七言上下句韻文為基礎,從吟詠式的詩賦腔開始,逐漸吸收了民間小調而不斷衍變完善,是后來眾多唱腔的基礎。
筆者認為,蘇州彈詞發展曾出現過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第二次是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次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這三次高潮都具有演出繁榮、名家輩出、聽眾踴躍、藝術本體顯著發展等明顯表征,各種彈詞唱腔的出現也是表征之一。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70年代(約清嘉慶至同治年間),蘇州評彈進入初步繁榮時期,先后有“評彈前四家”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一說為陳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陸瑞廷)和“評彈后四家”馬如飛、姚士章、趙湘舟、王石泉等蘇州評彈名家出現。陳遇乾、俞秀山、馬如飛分別創造了【陳調】【俞調】【馬調】,形成了蘇州彈詞音樂的三大唱腔,此后的許多唱腔多是在它們的基礎上繼承、衍變、創新發展而來的。

【陳調】是藝術生涯橫跨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蘇州彈詞藝人陳遇乾所創。陳遇乾曾在蘇州的“洪福”“集秀”等昆曲名班學昆曲,后改習彈詞,曾自編自演《白蛇傳》《玉蜻蜓》,是清代“評彈前四家”之首。一般認為,【陳調】是從昆曲、亂彈唱腔中衍化而來,6、3、2為調式主音,真嗓演唱、音色醇厚、咬字遒勁、下一句大跳落腔等是主要特征,風格蒼勁、悲涼、凝重,故常用作老旦、老外的唱調,后來的蔣如庭、劉天韻、蔣月泉都擅唱【陳調】。
【俞調】是清嘉慶、道光年間蘇州彈詞藝人俞秀山所創。俞秀山擅唱《倭袍》《玉蜻蜓》《白蛇傳》,為“評彈前四家”之一。【俞調】受江南音樂和昆曲影響,演唱時多以真假嗓結合,音域寬廣、旋律豐富、搖曳多姿、字少腔多、一唱三嘆,風格婉約柔美、纏綿悱惻,適于抒情,為旦角的主要唱腔。后世蔣如庭、朱介生、朱慧珍、楊振雄、楊乃珍、邢晏芝等都擅唱【俞調】。
【馬調】是清咸豐、同治年間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所創。馬如飛繼承乃父馬春帆的《珍珠塔》并進一步發展完善,遂有“塔王”之譽。又因其表演的腳本結構嚴謹、唱詞工整,對后世彈詞頗有影響,又有“小書(彈詞)之王”美譽。馬如飛是“評彈后四家”之首,所創【馬調】是在書調的基礎上,吸收民歌【東鄉調】等的音樂特色,常在下句第6字拖腔時用頓音,以突出韻腳,形成特色。【馬調】以吟誦為主,樸實流暢、節奏明快、長于敘事。后世的【魏調】【沈調】【薛調】【琴調】等皆可視作后世蘇州評彈藝人對【馬調】的發展成果。
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是蘇州彈詞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以蘇州、上海等城市為中心,江浙滬一帶的蘇州彈詞演出市場非常繁榮,城鎮書場星羅棋布,觀眾十分踴躍。而蘇州彈詞的書目也有了很大的豐富,通過藝術競爭,一大批名家脫穎而出。不少有創造意識的蘇州彈詞藝人和藝術家,不僅精心磨礪、用心打造自己所說唱的傳統書目與新書目,力求進一步加工、豐富、創造情節、語言和人物,更根據書目內容表現的實際需要和自己的稟賦,在傳承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多種風格各異的彈詞唱腔。如說傳統書目《珍珠塔》的魏鈺卿在【馬調】的基礎上創造了【魏調】,而沈儉安和薛筱卿又從【魏調】的基礎上分別創造了【沈調】和【薛調】;擅說《三笑》的徐云志創造了【徐調】,他的學生嚴雪亭則在【徐調】的基礎上,創造了【嚴調】;擅說《玉蜻蜓》的周玉泉創造了【周調】,他的學生蔣月泉又在【周調】的基礎上創造了悠揚醇厚的【蔣調】;擅說《描金鳳》的夏荷生創造了響彈響唱的【夏調】;擅說《白蛇傳》的楊筱亭創造了【小陽調】,他的兒子楊仁麟又豐富和發展了【小陽調】;擅說《文武香球》的祁蓮芳創造了【祁調】。這一時期,新書目和新唱腔相得益彰,共同發展,如在說唱《啼笑因緣》時,朱耀祥、姚蔭梅創設了【朱調】和【姚調】;張鑒庭自編自演《十美圖》《顧鼎臣》,在【蔣調】基礎上發展出了遒勁激越的【張調】;楊振雄編演《長生殿》,創造了【楊調】。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出現的唱腔連同早期的流派,多數成為了蘇州彈詞常用的唱腔,長期盛行于書壇,直至今日。
第三個時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蘇州彈詞進入了新的繁榮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曲藝藝術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各曲種的創作目標和藝術本體得到了全面的變化提升。就蘇州彈詞而言,藝人以前多是個體演出,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州、上海等地成立了若干國營或集體所有的評彈專業演出團體,藝人有了相對穩定的生活,也有了較充裕的時間深入生活、鉆研業務,藝術生產力得到較好的釋放。蘇州彈詞唱腔也有了較好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新的唱腔。這一時期較有代表性的唱腔有【麗調】【琴調】【侯調】【尤調】等。【麗調】是女演員徐麗仙在【蔣調】基礎上發展而成,特點是委婉清新;【琴調】是女演員朱雪琴在【沈調】基礎上著力營造跌宕豪放的風格,最終發展出來;【侯調】是女演員侯莉君在【俞調】基礎上,吸收戲曲音樂的因素創造而成,特點是纏綿哀怨。在前面兩個時期,創造唱腔的幾乎都是男演員,而這一時期,男女演員都具有相當強烈的創造精神。女演員中,除上面所舉的徐麗仙、朱雪琴、侯莉君,還有王月香在【魏調】【薛調】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王月香調】。而男演員中,如尤惠秋發揮自身嗓音低沉渾厚的特長,在【沈調】【蔣調】基礎上,借鑒吸收京劇老生的唱腔,加強小腔的變化,運用裝飾音、顫音、共鳴等技巧,創造了委婉流暢、軟糯細膩的【尤調】。此外,還有徐天翔的【翔調】、李仲康的【仲康調】、薛小飛的【薛小飛調】等。這一時期涌現出的新唱腔,使蘇州彈詞音樂更加豐富,更加千姿百態,具有了更靚麗的藝術風采。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