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給我的徒弟們寫過一段關于侯寶林先生改名的故事:“侯寶林原來叫‘侯寶麟’,麒麟童的麟。為什么改成森林的林呢?我給你們講一個在1933年初夏天發生的事。你們的師爺是馬季,師祖是侯寶林,師太爺則是朱闊泉(外號大面包),師太爺是20世紀30年代京城著名的‘相聲五杰’(高德明、張杰堯、朱闊泉、緒得貴、湯金澄)之一。當時有個啟明茶社,坐落在西單商場的后身,在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西單相聲棚,朱闊泉、侯寶林、全長寶都在這里演出使活。那個時代的相聲演員地位低下,一般都是撂地演出,有個棚子,就比撂地升了一級,茶社又高了一級,但是比不了劇場和戲樓。而像京劇國粹,尤其是名角,都在劇場和戲樓里演。就在這一年,京劇大師周信芳從上海到北京,在廣德樓獻藝,演出戲碼非常叫座:《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周信芳屬于‘外江派’,據說他在嗓子倒倉以后利用了自己聲音和聲帶的特點,嗓音帶沙但中氣足,創造了不同于傳統京劇演唱方法的麒派特色。他的唱腔接近口語,酣暢樸直;念白飽滿有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以‘化短為長’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獨特風格。周信芳先生的到來,引起鐘情于京劇藝術的北京戲迷的轟動,3天的票預售一空。周信芳藝名麒麟童,當時就已大紅大紫。吉林的曲藝作家劉季昌在回憶相聲歷史的一篇文章中細說了一段故事。‘……朱闊泉先生,慕名去廣德樓拜會周信芳,一則與大師結交朋友,二則觀摩大師演出,學習京戲風格,來豐富自己的相聲活兒路。這天,朱闊泉匆匆前往廣德樓,不料,因沒買上票,被門房擋了駕。盡管朱闊泉左右說明解釋,亦無濟于事。門房說:“這是麒老板定的規矩,請先生多多包涵。”朱闊泉說:“我是朱闊泉,是麒老板的朋友。”門房說:“那好,請朱先生稍候,待我去稟知麒老板。”說完,急匆匆來到后臺,報知周信芳,周信芳沉思了一會兒,說:“在北平,我沒有叫朱闊泉的朋友。”門房說:“朱先生胖胖的……”周信芳說:“不敢認,請回吧。”門房回到門口,對朱闊泉說:“麒老板不認識你,沒你這個朋友,請回吧。”朱闊泉一聽傻了眼,心里說:周信芳好大的架子,于是,又懇求門房再去稟知麒老板。誰知門房一聽就火了:“再稟知,麒老板也不認識你,還是花錢買票看戲吧。”這句話,只羞得朱闊泉無地自容,氣沖腦門兒,一跺腳,好!這個朋友不交了!朱闊泉越想越窩囊,好你個麒麟童,我收徒弟就叫“麒麟童”!非羞辱羞辱你不可!后來朱闊泉收了3個徒弟,大徒弟姓李,起名“李寶麒”;接著收了“小酉兒”(侯寶林的小名)為徒,起名“侯寶麟”;后又收了姓王的徒弟,起名叫“王寶童”,結果“寶麒、寶麟、寶童——麒麟童”全齊了,遂了朱闊泉的愿。……’這事發生在解放以前,也就是舊社會。解放后,藝人們的思想覺悟提高了,對過去的事情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侯寶林先生這樣的大家,早意識到這種‘小里小氣’的做法反映了那個時代藝人們的舊意識。所以,在1940年,侯寶麟在天津演出時,改‘麟’為‘林’。網絡上說,因覺得‘麟’字筆劃太繁,遂改為‘寶林’,似乎還不完全。侯寶林也是為了消除這場誤會,還歷史一個清清明明,不愿意把藝人之間有一些阿阿匝匝的事情留在這個世間,讓讓大家對藝人圈兒里的事情說長道短,便將‘麟’改為‘林’。從此大家都知道侯寶林的大名是木秀于林的林字。”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