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李廣艷
(吉林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如同雙生花,互相促進、互相照應,兩者相互給予養分,能夠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的滋養力量,更加能夠讓黨的奮斗經驗在新時代環境下展現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理論、文化和文明維度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的外在呈現形式,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推動力量。新時代環境下,探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路徑,依然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是全球性普遍真理,但因不同國度歷史發展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現狀不同,相同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容會在不同的環境下有所差異,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則是令其在中國更好發展,獲得新的生機的唯一路徑[1]。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尋找到中國化的路徑,能夠真正融入文化發展的歷史洪流之中,讓人們更容易也更加懂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怎樣的深刻意涵和思想力量,從而也能夠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該原理在中國的發展路徑,以及探討如何與傳統文化進一步相結合的凝結思路[2],也是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國情的重要呈現,兩者的融合讓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互借力,實現更好發展,讓馬克思主義展新顏,讓璀璨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依然能夠延續和傳承,而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之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之重要組成。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土地上進行廣泛傳播的必然要求就是要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認可[3],應當搭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列車,在符合中華民族全體人民思想認知的基礎上,實現其自身發展。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需要符合中國的現實要求,滿足中國的需要程度,并與中國國情相適配。兩者相互融合,讓馬克思主義搭乘文化的翅膀,與人們的思想認知相契合,并通過“寫中國字”“說中國話”的方式將普遍的真理傳遞給每一位中國人。從此方面來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能夠成為輔助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語言”符號,并成為其流通于全中國的“通行證”[2],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讓馬克思主義擁有無限生命力,才能讓人們更為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之內涵,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動力量,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余年的發展更迭,經過古代、近代的延續、傳承和發展,真正做到了“去其糟粕,取之精華”。進入當代中國新時代發展之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然在推動國家綜合國力提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因為中國國情之特殊,也讓傳統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這對于傳統文化之發展既有利又有弊。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就需要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但依然需要保持其亙古不變之精華內核。堅持兩者的融合,則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科技的沖擊下,依然能夠保持屹然不動的文化內核,能夠讓其璀璨的文化精華反作用科技之發展,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提供指引和指導,同時鼓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堅持本原基礎上得以創新和發展。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需要堅持實踐發展的根本理念,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論述思想。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之后,歷經時代演變,結合中國國情取得一系列理論成果,獲得一整套完整思想理論,成為重要工作指導方針,而這些都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來看,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于并進一步幫助我們懂得傳統文化的璀璨,并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4]。
第二,馬克思主義融入文化內涵,其論述了上層建筑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這都為我國傳統文化在實踐中提供指引的作用,讓馬克思主義原理運用人們可以理解的方式闡述,讓我們能夠以深層次視角窺探馬克思主義內涵,看到其在中國的發展,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為兩者的融合提供可行性。
第三,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指導,引領中國革命成功并走向輝煌,同時關注文化工作的創建,注重民眾思想的統一和啟迪,這是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體現。新時代環境下共產黨肩負新的使命和責任,這都更加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讓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成為不可動搖的理論根基。
第一,文化虛無反對兩者的結合,該主義分析傳統文化,解析馬克思主義,但否定兩者的結合,并認為兩者存在矛盾,結合是“無稽之談”,堅持馬克思主義,便需要否定傳統文化,此種幼稚思想在歷史實踐發展中被否定。反對文化虛無主義,才能讓我們感受馬克思主義內涵,理解傳統文化精髓,明晰兩者關系,才能從辯證視角審視兩者結合路徑的探索。否定傳統最終導致的是國家文化的否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失敗。
第二,文化復古主義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更多關注尊孔讀經之模式,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古代儒家文化相等同,并未看到中華傳統文化在滄海桑田時代發展中的變化,并未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內容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并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形成文化大融合之發展歷程,同時也去除其中“糟粕”以及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之處,這才有了現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之要義。
第三,馬克思主義原理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這與我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發展思想一脈相承[5],反對虛無主義,反對文化復古主義,才能真正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一,兩者的結合并非隨意而為,而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而展開,并非簡單思想體系的拼接,亦非單純理論游戲的組合,其立足于實踐,深知中國發展所需要的理論,明晰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也懂得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下所需要進行的發展,這都讓馬克思主義發展成為新時代中國思想理論。
第二,自共產黨建立之初,毛澤東思想根基奠定,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都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的影子,其是中國發展各階段思想理論形成的重要指引,而同時也并非局限于其原本形態,而是注重同中華傳統文化的結合,其中展現傳統文化的風采。習近平總書記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過程中,更是提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宏偉戰略思想,這都讓我們看到中國發展之路上既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又需要傳統文化的推動,兩者的結合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展開。
第三,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文化相結合的相關理論研究已極為深入,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學者還是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學者均將二者相結合進行了深入探討[4],兩種學術理論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兩種理論文化的研究者更是注重交流的展開和深度推進,馬克思主義原理極具深度,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兩者的結合。
第一,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起,我們所堅持的便是馬克思主義的方向指導,而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并探討和認識自然規律[6],剖析人類社會的進步,探索人類思維的深度,這都讓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發展環境下呈現新的特點,但究其根本內核則并未發生改變,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核自始至終不曾發生變化。因此,馬克思主義原理是我們探尋世界規律、改變世界和思想、追求真理的重要指引,沒有馬克思主義做根基,各項工作則難以得到正確及更好的開展。
第二,科學理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樣離不開本土化的融入,馬克思主義屬于科學理論認識范疇,同樣需要堅持做好該理論中國國情、中國本土化的滲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實踐入手探索客觀世界,借助馬克思主義指導方法孜孜不倦探尋真理,只有讓馬克思主義更有“中國味”,才能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新時代下得以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多樣化、多層次。
第三,當代中國面臨世界未有之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具備扎實理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具深厚根基,兩者融合是時代的互換,也被推到理論新高度。無論從全國思想宣傳角度上來說,還是從弘揚傳統文化背景上來看,兩者結合過程中融入創新理念、探索創新方向都成為兩者融合之重要動力源泉。立足歷史視角,兩者融合過程中核心價值的滲透,注重群眾的融合,做好黨性修養,才能讓兩者的融合實現其價值。
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既是歷史道德的傳承,又是文明成果的精髓,是思想精神的統一。從傳統儒家人本思想理念,到中國共產黨堅守中華傳統文化根脈,到新時代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根深蒂固,也正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發展基礎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得以順利推進,才讓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扎根沃土。
第二,傳統文化的發展并非簡單融入文化理念,而是將政治、經濟等多元素內容納入其中,這都讓中華傳統文化與其他領域內容形成有機整體,成為國家發展的基石,影響國家命脈走向。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更加離不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立足傳統文化,理解馬克思主義,構建體系化綱領、方針和政策,才讓中國在歷史和世界上不斷創造輝煌。
第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得以革命發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為馬克思主義指導,獲得建設成就,中國傳統文化反哺馬克思主義[7],同時引領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在兩者融合背景下,更是激發內心艱苦奮斗的毅力,獲得奮發圖強的精神鼓勵,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中來,我們的新中國才更具雄厚國力。
第四,當前時代更加需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離不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支撐,“只有國家的,才是世界的”,沒有自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終將會被其他文化所取代、打敗。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可丟,傳統文化需要繼續滲透,結合中國國情,繼續秉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堅持百花齊放的文化氛圍營造,堅持創新理念的融合,堅持傳統文化之深邃,堅持核心價值理念,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綻放璀璨之花,才能讓馬克思主義原理得以更好滋養。
從文明維度來看,借助中國化的新型文明形態,能夠更好促使兩者融合,帶動馬克思主義中國發展,從而結合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憑空出現的虛無之物,而是經過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奮斗,在勵精圖治過程中進行經驗的總結,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將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成果和發展情況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結合,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本土化發展和廣泛傳播,并進一步展現其新的面貌和態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帶給中國發展以指引。
第二,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是中國的必然選擇,在歷經多次中華民族富強探索路徑的嘗試之后,最終選定社會主義道路是立足于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的選擇,保持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彰顯中華民族的智慧。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是物質與文明的和諧發展,彰顯中國特色,滲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讓中國從貧窮落后逐漸發展成為繁榮富強的國家,才讓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中華文明古老而極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堅持人民主體為核心,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堅持“五大文明”的核心推進,這都超越資本主義形態,源于中華傳統文明而形成新時代環境下的文明體系,是中國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對世界發展作出貢獻,為人類的發展開辟新的路徑。文明維度視角下更加需要吸納傳統文化之精華和營養,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仁愛之本,做到古為今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穩定發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先賢提出的科學的普適性的方法論,在我國社會的發展歷程中發揮著指導作用,與中國國情結合,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眾多科學理論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同大樹的根系,穩穩扎于中國肥沃土地之下,向中國源源不斷輸送營養,滋養中國繁榮昌盛,推動中國向著世界強國穩步邁進,也為馬克思主義提供發展條件。兩者的結合能夠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更加具有生機與活力,并獲得更好的發展潛能,同時也能夠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本土化的傳播,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