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威
民歌是我國各族人民在日常生產與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增強文化認同、促進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且深遠的作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傳承與發展好民歌,讓民歌擁有更豐富的內容與更多符合人民群眾需求的新形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由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部分地區民歌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逐漸遭到破壞,其傳承與發展遇到了一些問題,其發展方向呈現出一定的模糊性。2022年,湖南衛視播出的《春天花會開》對民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有益嘗試。該節目讓民歌大放異彩,既增強了綜藝節目的文化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①在此背景下,綜藝節目必須擺脫原有的以娛樂為定位的發展方向,進一步融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相關內容,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促進文化強國的建設與發展。由于流行音樂的沖擊,當下很多受眾對于民歌的喜愛程度較低,并且對民歌的認知存在斷層的情況,老年人比較喜歡民歌,但很多年輕人并未對民歌顯示出較親切的感覺。與此同時,河南衛視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節目的推出引發了受眾對中國文化相關節目喜愛的高潮。湖南衛視要想在新時代有較好的發展,可進行節目類型的轉型,逐漸轉向以中華文化為定位的節目類型。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消費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因此,湖南衛視應在節目形式上進行一定的創新,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發展的大方向。
在上述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湖南衛視推出了民歌競唱節目《春天花會開》,受到了觀眾與音樂界的一致好評。《春天花會開》由梁田、齊思鈞主持,雷佳、華晨宇、譚維維組成伯樂團,各個年齡段的觀眾組成知音團,共推出12期。28組新生代選手在經久傳唱的傳統民歌中融入自己的思想與形式,賦予民歌以時尚和新意,使得創新的形式與傳統的民歌內容充分融為一體。該節目在傳統民歌與綜藝節目形式雙層互動的基礎上改變了原有綜藝節目的單一娛樂價值,推動綜藝節目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民歌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②因此,必須將傳統民歌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得民歌在新時代擁有更豐富、更符合新時代以及人民群眾需求的新內容、新形式,使之發揮更重大的文化作用。《春天花會開》就是傳統文化綜藝化傳承與發展的有益嘗試。《春天花會開》的熱播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記憶,以民歌為媒介,使歌手與觀眾在精神上形成共鳴。
新時代技術的快速發展能夠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民族文化與傳統民歌的融合,原生態民歌與學院派唱法的相互融合,使得《春天花會開》的舞臺百花齊放。該節目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歌手對傳統民歌的改編與創編,為傳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找到一條破冰之路。
1.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融合。《春天花會開》在向觀眾展示傳統民歌的同時,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融入民歌演唱過程中,讓觀眾獲得沉浸式體驗,增強傳統民歌的文化看點。比如,“蒙新組合”中的傲日其愣和小麥在改編《新疆好》的過程中就穿插了卡龍琴、熱瓦普、刀郎艾捷克等非遺樂器;額爾古納樂隊帶來的民歌《阿黑圖》中的助演嘉賓身穿國家級非遺的蒙古族傳統服飾;郭曲邀請湖南花鼓戲表演藝術家鄧蒲生一起演出花鼓戲經典曲目《放風箏》,成功地將民歌與花鼓戲完美融合;張群航將民歌與越劇完美融合,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員陳麗君一起演出《夢回紅樓》,完美展現出《紅樓夢》中的故事。
2.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不同民族文化與傳統民歌的融合也是傳統民歌在新時代傳承與發展的制勝法寶。《春天花會開》基于當代年輕人的理解,對傳統民歌進行現代化的改編與創編,融入不同民族的文化,從而借助民族文化的親和力來提升傳統民歌的表現力,促使傳統民歌與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傳統民歌綻放出新的活力,獲得觀眾的認可。比如,吉胡與戴欣夢露共同演唱的歌曲《阿芝》就展現了彝族的哭嫁文化。傲日其愣、小麥和郭曲共同演唱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用弱音和鋼琴的和弦收尾,代替原本高昂的音樂,其中的弱音就源自哈薩克族姑娘會用鞭子輕輕拍一下自己喜歡的男孩后背的習俗。
3.原生態唱法與學院派唱法的融合。專業的學院派唱法與來自基層的原生態唱法有很大不同。《春天花會開》將學院派唱法與原生態唱法相融合,將傳統民歌進行相應的專業性改編,促進傳統民歌的專業化發展。比如,拉丹珠與張群航帶來的《天路》,放棄技術性的表達而通過在傳統民歌中將原生態、學院派的唱腔融合在一起來演繹歌曲中的情感。
“當下我國很多音樂類綜藝節目存在著同質化的現象,導致受眾審美疲勞,也產生了節目市場混亂、版權糾紛等問題。”③《春天花會開》在節目形式上的創新打破了音樂類綜藝節目同質化的現象,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文化綜藝體驗。
1.充滿懸念的節目模式。首先,《春天花會開》放棄之前綜藝節目常用的單一模式,采取28組新生代選手登臺演唱、替位挑戰、雙人搭檔模式作戰、團隊作戰、雙賽道競唱等模式,將重點放在對傳統民歌本身的創編與改編上,同時設置“綻放席位”,在使坐上“綻放席位”的選手獲得特殊權益的同時,增強節目本身的娛樂看點,使得節目始終充滿懸念。其次,與大部分音樂類綜藝節目看重歌手本身的演唱實力相比,《春天花會開》在看重歌手本身的演唱實力基礎上,更加看重歌手自身對傳統民歌的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否通過對傳統民歌的改編與創編打動知音團的心,是否能與人民群眾在精神上形成共鳴。選手們對傳統民歌的改編與創編不僅有利于傳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更加有利于保留人民群眾的文化記憶,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綜藝節目多元化發展。最后,《春天花會開》使用雙評委評判模式,由來自各個年齡段的知音團、伯樂團共同評判歌手的去留,在促進節目更加公平的基礎上,提高觀眾在節目中的參與度,從而營造更好的節目效果。
2.多元化的選手。《春天花會開》的選手來源廣泛,有學院派的專業選手,有來自基層的原生態歌手,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流行歌手,也有音樂劇演員。這些選手雖然身份有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無比熱愛傳統民歌。他們通過自己的獨特唱腔來表達年輕人對傳統民歌的新理解,讓觀眾能夠感受到全新的民歌。比如,彝族音樂人吉胡就始終堅持彝族原創歌曲的傳承與發展,帶著對家鄉真摯的愛與理解進行創編。郭曲是全球百大DJ,其在民歌中融入現代元素,讓傳統民歌煥發出新的活力。
3.沉浸式的舞美。《春天花會開》的舞臺會根據每首歌不同的表達內容進行相應的舞美設計,使觀眾不僅能夠在歌手的演唱中感受到民歌所要傳達的內容,更能夠通過舞美的配合使得觀眾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洞庭魚米鄉》的舞美以藍色為主調,同時將水的波動呈現在舞臺上,使得觀眾在美妙的歌聲中隨著“水波”搖擺。《長江之歌》同樣以藍色為主,通過舞美效果使觀眾仿佛置身于長江之中。“燈光舞美的創新升級,在營造每首民歌特殊含義的同時,讓民歌這個小眾的古老音樂瞬間有了流行、時尚元素的點綴。”④每當選手晉級成功,舞臺背景便呈現出花開的景象。這不僅對應節目名稱《春天花會開》,還說明選手對原有民歌的改編,成功地將處在“寒冬”之中、不受重視的民歌帶到“春天”,使其在“春天”開花,煥發出新的活力,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使得人民群眾重新開始接受傳統民歌。
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節目體驗,還為節目的制作與推廣提供了多種支持。在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春天花會開》進行了符合傳播推廣方式發展規律的嘗試,開辟出了一條民歌類綜藝節目的多元推廣路徑。
1.融合傳播擴大傳播范圍。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受眾既采用整段化的時間來接受信息,也采用碎片化的時間來接受信息。《春天花會開》就融合多種方式向觀眾傳遞信息。例如,每周日晚,《春天花會開》會在湖南衛視播出,并在芒果TV在線播放,還通過《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進行節目的宣傳。除此之外,《春天花會開》還剪輯節目過程中的亮點片段,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傳播來吸引觀眾關注節目。《春天花會開》還通過微博的超話評論與觀眾互動,從而激發觀眾對節目的觀看欲望,以此來擴大節目的宣傳范圍。
2.主流媒體和專業人士的推薦與點贊提升傳播吸引力。主流媒體與專業人士的推薦與點贊不僅肯定了《春天花會開》的自身價值,更向觀眾宣傳節目的觀看價值,從而激發觀眾對節目的觀看欲望。片頭一開始就邀請閻維文、田青從這檔節目對傳統民歌的改編與創編這個角度作出積極評價,以此進行推廣。除此之外,還有冷凇、孫媛媛、何小青、傅滔等專家教授的推薦與點贊。節目還邀請袁婭維、黃麗玲、張信哲、尚雯婕、許茹蕓、龔琳娜等作為護花使者,到現場助陣演唱,以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吸引力。
3.加強與觀眾的交流,提升觀眾的沉浸式體驗。為觀眾帶來良好的節目體驗是民歌類綜藝節目創設的目的之一,也是《春天花會開》創設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與觀眾深度交流,不僅可以了解到觀眾對現有節目體驗的看法,還可以了解到觀眾的文化需求,以便節目可以更好地改進,來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春天花會開》就采取了不同措施來與觀眾進行多方面的交流。首先,評委由普通民眾來擔任,這就使改編的歌曲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同。其次,觀眾能夠通過關注“海天”微信公眾號發送“春天花會開”字樣、打開芒果TV App點擊參與“知音團”的招募報名活動等方式,來到現場成為知音團的一員。最后,觀眾能通過在微博中搜索“春天花會開”參與話題討論,表達關于民歌創新的觀點。民歌的最終接受者是人民群眾,讓觀眾來評價民歌是民歌類綜藝節目創新的重要舉措。
從《中國民歌大會》到《春天花會開》,民歌類綜藝節目開始在新時代走紅。如何在文化娛樂的價值上增添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功能,《春天花會開》對此進行了有益嘗試。
《春天花會開》通過改編原有的民歌,創新原有民歌的表達形式,使之更符合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能夠幫助大眾打開歷史記憶,了解我們血脈里的基因,并使觀眾在欣賞民歌的過程中產生共鳴。改編者不斷接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并將其運用到自己改編的民歌中,使受眾能夠通過民歌這種形式形成情感上的共鳴。這不僅能促進不同民族間的民歌交流和民歌文化的融合發展,還能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
《春天花會開》不僅有歌手改編的傳統民歌,還有歌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依據自己對日常生產與生活實踐的感受而創作出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歌。新的民歌符合新時代人們的情感需求,其形式受到人們的歡迎,歌手則通過創編民歌與觀眾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春天花會開》在宣傳傳統民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歌的創新能力,使傳統民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春天花會開》將傳統民歌融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綜藝節目中,不僅能夠促進綜藝節目的創新發展,使綜藝節目的文化內涵逐步提升,更能夠在傳統民歌活態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提升傳統民歌在新時代的生命力。該節目在促進傳統民歌與綜藝節目雙重發展的基礎上,使得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與娛樂需求得到滿足,進而增強人民群眾對傳統民歌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增強又能夠通過人民群眾的文化實踐來推動我國的文化強國建設。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⑤。《春天花會開》打破原有的單純節目形態,在競唱的基礎上增加新生代選手改編與創編民歌的文化元素。其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消費的基礎上,將綜藝節目與民歌題材相融合,充分發揮綜藝節目在傳統民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的功能與作用,在為傳統民歌傳承與發展提供新路徑的同時,也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綜藝節目應自覺面向社會大眾,努力創新,以文化傳播為核心拓展多種樣態,使節目既保持熒屏視覺效果,又不失傳統文化本色,達到娛樂性和教育性兼顧、審美趣味和文化內涵統一的傳播效果。”⑥
注釋:
①張春燕.基于文化自信的新時代文化強國形象建構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1.
②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N].人民日報,2021-08-13(001).
③屈曉瑜.音樂類綜藝節目的融合創新之路——以《聲入人心》為例[J].青年記者,2020(23):74-75.
④張嘉,張芬.《歌從黃河來》:古老的歌謠,純粹的堅守[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1):50-51.
⑤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并講話[EB/OL].中國政府網,2020-09-29.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55.htm.
⑥黃仲山.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電視綜藝化傳播[J].四川戲劇,2018(08):61-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