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宇
(澳門科技大學 法學院,澳門(853)999078)
所謂信用卡,是指商業銀行向個人和單位發行的信用支付工具。作為一種受歡迎的信貸產品,它具有快捷、便利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起源后,很快成為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消費工具。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的飛躍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信用卡業務也逐漸興起,并日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由信用卡帶來的犯罪風靡全球,中國信用卡風險管理正面臨新的挑戰,其中我們比較熟悉是信用卡詐騙犯罪。
信用卡詐騙屬于詐騙罪的一種。我國對信用卡詐騙有很大的打擊力度,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符合相應違法條件的行為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是,由于當前人們的防護意識還是較差,一些銀行風險管理存在不足,如內部管理松散、風險意識較差、信用機制不健全、監管不力等,給一些不法分子留有可乘之機。本文從信用卡詐騙犯罪案件的現狀入手,分析信用卡詐騙犯罪原因及防護措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信用卡的發行和使用范圍日益擴大,但信用卡管理制度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信用卡詐騙犯罪發案比較多。當前,信用卡詐騙的手法越來越多樣化,利用信用卡進行詐騙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趨勢,嚴重地擾亂了社會秩序。
信用卡是經濟化的產物,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信用卡的使用量比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使用量大,而且經濟發達的城市往往聚集著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員,社會成分復雜,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犯罪分子更容易出現在其中。我國每年信用卡詐騙判決案件數量排在前面的城市均都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如上海、福建、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城市。這些城市經濟蓬勃發展、外來人口多、城市運行復雜,相應地導致信用卡犯罪案件也更多,加大了整個城市預防此類犯罪的難度。
隨著信用卡業務的迅速發展,信用卡詐騙犯罪由傳統的偽造信用卡、騙領信用卡、借機在持卡人交易時調包信用卡、安裝盜碼機、偷窺密碼等普通方式轉向利用互聯網、通信工具等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犯罪方向發展。他們往往利用高科技帶來的便捷和靈活的犯罪方式盜竊用戶的信用卡賬號和密碼,使電話、手機、網絡等都成為犯罪分子使用的工具。具體形式有利用電子郵件、設置虛假銀行網站、截獲電話銀行資料、發送帶鏈接的短信等形式讓人中招。這些“山寨網站”“虛假電話銀行”“群發器”“透傳軟件”以及網絡改號軟件等新作案工具的產生,致使信用卡詐騙犯罪活動隱蔽性更強,反偵查能力更強,加大了公安機關取證的難度。
信用卡詐騙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需要很高的技術,且作案環節繁雜,很難依靠一人完成詐騙。近年來,詐騙犯罪開始實行公司化、集團化運作管理,團伙作案的現象日益增多。他們依托互聯網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犯罪,從討論作案方案、竊取資料信息、制作偽卡、使用偽卡提現消費、分贓以及事后交流作案經驗,整個作案流程分工精細,流水線作業,統一指揮,統一行動,聯合作案。例如,在“網絡黑灰產”中,中游的信用卡網絡詐騙分子,主要進行非法獲取、買入、販賣公民個人信息,下游的信用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則以互聯網為實施傳統犯罪(如盜竊、詐騙)的工具,犯罪日益呈現分工產業化的態勢。
大數據時代,各國聯系加強。隨著國內與國外銀行卡網絡的互聯,信用卡詐騙的觸角也悄無聲息地遍布世界各地的計算機終端。信用卡跨境、跨國犯罪發案量日益增加,給公私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這類案件的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時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通過信息網絡學習該類犯罪的犯罪手段及實施流程。犯罪分子盜竊信用卡的資料信息,仿效學習內容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在各國實施犯罪。他們還會購買實施犯罪的一些專用互聯網智能工具,從而導致作案環節在地理上國際化、在手段上智能化、在組織上網絡化,形成一條結構嚴密的跨境、跨國犯罪操作流程。如2020年廣西來賓警方打掉一個跨國販賣銀行對公賬戶的犯罪團伙,涉案金額約200萬元[1],就是這類詐騙案的典型。
犯罪的增長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物質財富累積增加,為經濟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對象和目標。這一類詐騙以惡意透支最為典型,其主要原因就是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當前,一些青年人形成了超前消費的觀念,在金錢和物質欲望的支配下,“刷爆”信用卡,無力償還,導致信用卡詐騙發生。根據最新修改的司法解釋和相關判例,惡意透支金額達到5萬元以上,若沒有法定的責任阻卻事由發生,就會被銀行以信用卡詐騙罪立案追訴。雖然刑法有這樣的規定,但因這種詐騙行為方式操作簡單,犯罪成本低,非法收益高,因此,相比于其他類型犯罪,信用卡詐騙更容易實施。
我們正處于網絡信息化的時代,個人信息安全是現代社會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個人的信息若是被泄露,帶來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會使得信用卡詐騙分子有可乘之機,進行詐騙。我國刑法對泄露個人信息采取了嚴厲的打擊手段。盡管如此,在利益的驅使下用戶信息泄露依然頻頻發生,甚至有銀行的內部員工也將用戶的個人信息泄露出去,形成了“源頭—中間商—非法使用人員”的黑色產業鏈。當個人信息泄露后,犯罪分子獲得被害人的網絡賬號和密碼、銀行賬號后,通過技術手段對用戶實施攻擊,利用泄露出來的用戶信息去偽造信用卡,進行消費,騙取公私財產,進行現實或是網絡信用卡詐騙犯罪活動。用戶信息泄露給人們帶來了極大危害,成為信用卡詐騙部分類型犯罪的重要來源。
信用卡的大量發行,也是信用卡詐騙產生的原因之一。個別銀行經營理念有偏差,管理存在漏洞,為了追求利潤,為了能夠超越競爭對手,占據市場,發放信用卡時在資質審核、把關方面并不嚴格,較少考慮到辦理信用卡的人是否具備相應的還款能力和客戶的實際需求,導致出現許多惡意透支型的信用卡詐騙。特別是在一些較小的銀行,他們將信用卡的申請委托給第三方機構,這也造成了信用卡詐騙發生的可能性。由于“濫發”信用卡的緣故,持卡人能夠擁有的信用卡越來越多。一些信用不合格的人或者無收入的人持有信用卡后,因為不具備還款能力,他們大多會有這樣一個心理:把信用卡當成一種眼下能夠使用的錢財,先用了再說,而不去想錢應該怎么還,這就導致了信用卡詐騙中惡意透支型詐騙產生的多發性。
隨著科技信息時代的來臨,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進入人們生活中,成為虛擬和現實世界中一種主要支付方式。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微信、支付寶、銀聯商務、百度錢包等,就屬于這種支付機構。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風險也日益顯露,給信用卡詐騙罪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可能性。它們整合銀行基礎設施,提供給消費者便捷的支付方式,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其面臨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的具體表現形式與其他金融機構有所不同,且各個支付機構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這種金融風險的不統一嚴重影響了金融系統的安全穩定,使信用卡詐騙發生時公安機關也很難快速高效地查控該案件所涉資金。因此,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急需科學有效地進行統一管理。
EMV標準是歐洲、萬事達和威薩(VISA)三家聯合制定的芯片卡標準,是讓銀行卡從磁條卡向智能的IC卡轉移的技術芯片標準[2]。現在全球基本都采用這個標準來發行芯片卡。但是這個智能IC卡在中國卻沒有得到較大的發展,目前我國持有磁條卡的人數仍然占有很大一部分。雖然我國從1994年開始就推出了IC卡,但直到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才發布了《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的意見》,這才使IC卡在中國慢慢使用起來。但目前IC卡的使用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在中國能夠使用EMV卡的店家很少,EMV要逐漸替代磁條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相較于EMV卡,磁條卡安全系數低,更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為了打擊、防護信用卡詐騙犯罪活動,國家已經制定了很多法規,也進行了宣傳教育,但仍然有很多人被騙。被害人遭受詐騙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良好的風險意識,法律意識淡薄,甚至因為貪圖某些小的利益而失去防線,成為犯罪分子作案的目標。信用卡詐騙案例中,用戶的個人信息被犯罪分子盜取后,他們會利用互聯網、手機等工具隨機發送欺詐信息,等待那些防范意識差、心理素質薄弱的人上當。一旦防護意識差的人在連接網絡的過程中填寫自己的身份證號碼、支付賬號、支付密碼等個人信息,導致信息泄露,使犯罪分子獲取相關信息,采用技術手段偽卡盜刷,轉移被害人賬戶內的資金。
面對信用卡詐騙手段、方式的不斷變化,我們需要從各個方面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護措施,來降低人們財產損失的風險。
詐騙分子能否成功詐騙到受害人,取決于受害人自身防護意識的高低。受害者的防護意識越高,詐騙分子越難詐騙到受害人;反之,受害者防護意識越低,詐騙分子就越容易實施詐騙。因此,我們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提高自我的防護意識,避免自己跌進信用卡詐騙的陷阱當中。
首先,要防止自己的私人信息被泄露,進一步強化持卡人的風險意識和安全意識。注意信用卡密碼保護,要經常修改密碼,不要把密碼設置得過于簡單;在手機上開通銀行短消息提示功能和即時掛失功能,隨時知曉信用卡使用情況,如發現信用卡被盜,馬上掛失,及時凍結個人賬戶資金。其次,不要輕易相信網上他人發來的鏈接,尤其是陌生人發來的鏈接。因為很多鏈接在用手機點開之后,就已經中了病毒。犯罪分子利用病毒盜取手機上的各種私人信息,然后利用信息實施詐騙。再次,有些犯罪分子會使用偽基站來冒充銀行的工作人員,注意不要向其提供本人信用卡號和密碼。如果需要,最好去銀行現場辦理。最后,不要輕易相信代辦信用卡的中介或第三方機構,因為某些不正規的第三方中介平臺可能會在辦理信用卡時做文章。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信用卡在我國的使用范圍、流通領域越來越擴大。信用卡風險防范上的漏洞也越發暴露出來,所以完善信用卡法律體系,消除信用卡犯罪的隱患,勢在必行。筆者建議可以以憲法為基礎,把打擊電話欺詐、電信詐騙、網絡釣魚詐騙等信用卡詐騙犯罪作為重點,統一完善現有的信用卡詐騙犯罪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對信用卡詐騙犯罪只是列舉了幾種行為為信用卡詐騙,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從銀行、電信、醫療、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多角度入手,針對不同的問題,制定具體的信用卡詐騙犯罪的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現有的信用卡詐騙犯罪法律法規。
隨著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信用卡和網絡捆綁在一起,在人們生活中得到大量應用。隨著網絡上的黑客和病毒的升級和發展,銀行的網絡安全問題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此,加強網銀體系建設極其重要。首先,發卡機構要從源頭進行嚴格風險審查,把控好發卡的第一環節。要對信用卡申領人開展風險評估,嚴格進行資信審查。銀行可以利用互聯網形成發卡機構—銀聯—征信—公安等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程序,信息共享,及時查閱,有利于確認申領人是否具備申領的資格。其次,各個銀行要不斷升級自己的網絡安全系統,構建高智能化、現代化、安全可靠的銀行網絡系統,不斷更新銀行服務終端,防止自己的網絡系統被黑客攻破。再次,加強信用卡使用過程中全程動態監控,建立預警和聯合防控相結合的機制。發卡機構、公安機關和特約商戶加強合作,建立交易實時監控和預警機制,防止消費者因沖動消費、超前消費超越還款能力而導致“惡意透支”犯罪,從而加強對特約商戶的監督和約束。
信用卡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消費工具,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支付方式。信用卡的出現不僅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信用卡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還帶來了許多隱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用卡的特性,違反銀行管理制度,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使自己獲得巨大利益。面對信用卡詐騙犯罪率的不斷提高,作案金額越來越大,影響范圍越來越廣的情況,解決信用卡詐騙犯罪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個人和社會及國家法律的積極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降低信用卡詐騙犯罪的產生。我們要學會防患于未然,在面臨信用卡詐騙時保持時刻警惕,從而降低犯罪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