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瑞
(鄭州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200)
當前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重視,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培養未來幼兒教師的主陣地,承擔著課程思政育人工作的重大使命。學前教育專業作為鄭州商學院唯一的師范類專業,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優質的幼兒教師的重任,王廣亞博士作為一代享譽海內外的教育家,為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做了表率和示范作用。
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和專業課程的融合,既是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必由之路,又是在知識傳播中注重價值引領的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融合思政教育元素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具有更為深厚的人文底蘊,更加深化了專業育人的功效。一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更為明確的育人導向,更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聚焦于“德”的統御作用,這對于培養高素質的幼師隊伍意義深遠。二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有助于思政教育和課程教學育人合力的實現,充分發揮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育人作用。三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觀引領落實到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當中,將思政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落到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處,貫穿幼師各項能力培養的始終,真正實現了全課程育人。總而言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內涵就是將思政教育內容貫穿學前教育全過程,充分發揮出教育的顯性和隱性功效,實現協同育人目標,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專業水平的幼兒教師。
首先,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具有極強的育人功效。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助于學生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明確職業目標,承擔職業責任,在成為高素質幼兒教育人才的同時,也對幼兒產生積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具有育人協同效應,有助于人才培養規格的提升。思政教育融入學前教育課程當中,能夠很好地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密切結合起來,形成育人合力,培養出更多既具有高水平專業技能又具有高素質的幼師人才。最后,課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實現的必由之路。對于學前教育專業來講,思政教育可以對學生價值觀的構建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并非是學前教育專業和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簡單的疊加,而是動態的融合,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協同育人成效[1]。
王廣亞是鄭州商學院的創辦人,在其半個多世紀的辦學經歷中形成了豐富的育人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是鄭州商學院大學精神的核心所在。王廣亞教育思想內涵極其豐富,包括辦學理念、校訓、辦學精神、辦學要求、辦學原則等,其教育思想既涉及對學生外在的培養要求,又涉及內在素養培養要求,因此通過對其進行深度剖析能夠極大豐富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和途徑。
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外延分為“家國情懷”“品格塑造”“專業倫理”“科學精神”四個方面,既涉及責任與擔當,又涉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極大細致內化了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而王廣亞教育思想中思政元素廣泛而全面地包含了思政元素的方方面面。一是家國情懷,代表一個人的責任與擔當,王廣亞的教育思想與其自身的人生經歷密切相關,始終把愛國放在第一位,在他創辦的鄭州商學院的辦學精神中,愛國是處于首位的,這樣就潛移默化地把愛國思想融入日常的校園精神中;二是關于如何做人的品格塑造方面,這方面的內容極其豐富,既包含自立自強、吃苦耐勞的學習觀,又包括做人為先、懂得感恩的人生觀;三是關于專業倫理,主要表現在如何做事,在這方面王廣亞教育思想中的思政元素首先體現在對學生自身身份的角色定位上,他指出作為學生必須有寧靜好學的心態,這就體現在對學院和學院教師的管理上,如“三嚴”和“三心”,“三嚴”是嚴管、嚴教、嚴考,“三心”是愛心、關心、耐心,這些看似是學院對教師管理學生的要求,但在嚴格的教育管理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教師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些都在無形之中對學生以后走上工作崗位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對工作有什么樣的態度,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以后大部分都要從事教師職業,對其今后職業產生了很好的榜樣示范作用;四是科學的精神,辦學理念中第二個就明確提出創新的重要性,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創新是必備的素養之一,同時王廣亞讀書學習觀深刻地表明了學生對待學習應該勤奮,有毅力,反映了對待真理的科學精神。
本文以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之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為例,說明在王廣亞教育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屬于幼兒園“五大領域”之一,屬于學前教育核心課程之一。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不同,初步可以將課程內容分為兩個環節,分別為以知識講授為主的理論環節和以實踐講練為主的實踐環節。
科學,在辭海中的解釋為一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二是合乎科學的。所以科學自身就傳遞著明確的價值觀、態度觀和方法論。因此,在進行科學領域理論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教授“是什么”,更應該教授“為什么”和“怎么辦”,教授學生以科學的價值觀、方法、態度去認識世界同樣也是科學的起點,是正確認識知識和獲得知識的途徑。
第一,闡述科學知識在理論環節的思政體現。科學的知識是目前人類所獲得各個領域知識經驗的總和,對于學前教育學生來說,關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的科學知識也尤為廣泛,它既包括科學的內涵、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規律,又包括如何科學教育幼兒學習科學,如何科學實施科學教學活動等技能與方法。對于幼兒來講,科學知識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經驗層次和概念層次,而幼兒學習的知識以經驗層次為主,幼兒善于通過自己的操作獲得發現和體驗。因此,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不一定是科學知識非常豐富或者相關領域的專家,但是一定要給予幼兒充足的條件和空間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發現結果。
第二,闡述科學的方法在理論環節的思政體現。科學的方法即相信科學、追求精確、渴望實驗的證實。任何科學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科學,科學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具備科學的方法要求人們堅信通過科學的方法去證實自己的猜想,通過自身實踐去驗證自己的假設。而這些正是科學家所具備的科學素養之一。而幼兒經常被人們冠以“小小科學家”的頭銜,例如在教授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時,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究方式具有試誤性,通過直接經驗來認識事物,從這個內容分析科學的方法論,可以發現這個層面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甚至是超越成人的。因此,從幼兒身上可以反觀我們學生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教育學生學習幼兒身上對待科學的態度。從這個角度,成人的科學可以反觀幼兒的[2]。
第三,闡述科學的世界觀在理論講授中的思政體現。科學世界觀既包括科學的精神,如接受事實、尊重真理;也包括科學的態度,如實事求是、不主觀臆斷等。教師在講授這個內容時首先可以結合學生高中時期學習的唯物主義,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教育,其次可以穿插優秀科學家的例子,讓學生從科學家的奮斗歷程中感受科學的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偉大。學生具備了科學的世界觀,對幼兒進行世界觀的教育途徑方法也是有共通之處,可以先給幼兒講解偉大科學家奮斗歷程的故事。科學的世界觀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幼兒年幼,對于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因此教師最大的任務就是幫助幼兒盡可能多地積累科學的經驗,在一次次科學探究中體驗科學,以此為幼兒未來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奠定基礎。
課程思政在教育類課程中的總要求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因此在關于理論環節的課程的教授,教師首先要以自身為表率,教師自身努力做一個熱愛科學、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人,就像科學家一樣,內心懷著對科學的無比崇敬和向往,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形成愛科學、相信科學、愿意提高自己科學素養的愿望,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影響其未來幼兒對科學的態度,才有可能培養出具備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世界觀的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3]。
1.試講前:認真、負責、有學識的設計家
試講前,教師會在每次試講前通過提前布置任務的方式,明確提出下次課試講內容和要求,需要試講的同學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提前準備。一般以小組的方式作為試講的基本單位,組內會采取合作分工的方式,例如有同學負責試講,有同學負責設計教案等。
試講前整個環節類似于教師的備課,試講前的練習能夠為學生今后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備課環節打基礎。首先,備課環節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教師的備課不是通過某個教師或者某些教師一己之力,而是眾多相關教師通力合作的基礎上達到的,因此在此環節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才能使整組試講效果達到最佳。其次,備課環節能夠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面對試講,有的學生積極應對,有的消極懈怠,消極懈怠的學生在試講和評價的環節面對他人的評價可能會羞赧尷尬。試講成績也是平時成績的重要構成之一,用這種方式可以鍛煉學生面對任務積極應對、認真負責的態度。
2.試講時:熱情、自信、有應變力的表演家
試講時,學生真實模擬幼兒園講課場景,現場上課,課堂互動。試講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模擬幼兒園教師、配班,并讓組內的學生作為助手,負責材料的分發,集體指導等事宜。其他學生模擬幼兒,需要注意的是,其他模擬幼兒的學生盡可能把自己當做真實的幼兒,盡可能做出幼兒可能的反應,避免帶入成人的視角。
整個環節真實模擬幼兒園講課場景,試講時的練習能夠為學生講課授課能力提供很好的鍛煉平臺。首先通過試講能很好鍛煉合作交往的能力。試講時不僅是扮演主班教師的一個同學在授課,更是組內其他模擬配班、共同指導課堂的同學之間的互助的過程。這個過程猶如學生今后在幼兒園真實工作的場景,是需要主班教師、配班教師、保育員等相互配合的過程。其次對于試講的學生,能很好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因為試講時模擬的是真實幼兒園場景,對于其語言表達能力、臨場發揮、應變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而這些能力恰恰是作為一個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最后,專業知識的鍛煉。在試講時不僅僅是試講人、試講小組在闡述他們對展示教學活動的策劃和理解,同時試講人也在通過其試講向其他同學傳遞著其對所學知識和內容的理解,跟其他同學所學知識產生激烈的碰撞,為知識的豐富、知識的發散、知識的升華提供了可能性。
3.試講后:公平、客觀、有觀察力的評判家
試講后即試講后學生自評、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教師點評。試講結束后試講人、試講小組可以針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設計和實施提出自我反思,同時其他小組也可以對其提出意見和建議,最后教師可以對其進行總結點評。
試講后對試講整體進行評價。試講后的評價是極為重要的,評價是總結、反思、提高的基礎。首先,評價時出現學生間的激烈討論,通過討論更加加深了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之間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因此通過學生之間的點評、討論能夠極大幫助學生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其次,通過評價能鍛煉學生觀察、判斷、分析、綜合的能力。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既考量了學生對已有知識的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加里寧說過,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深刻表明了教育工作的復雜性。教師既要像科學家一樣,具備科學的知識、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世界觀;也要像設計家一樣,專業中透露著嚴謹,認真中包含著創新;又要像演說家一樣,既自信熱情、又能言善辯;也要像評判家一樣,公平客觀、細致全面。
王廣亞教育理念內涵是極其豐富的,關于王廣亞教育思想中的思政元素也是極其廣泛全面的,大到家國情懷、科學精神,細到品格塑造、專業倫理,無一不是為培養全面的、完整發展的人為目標的。學前教育專業領域課程的思政教育,必須把理論環節和實踐環節結合起來,在理論環節用科學的知識、科學的方法論、科學的世界觀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核,培養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熱愛科學、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尊重幼兒科學教育,這也是培養未來幼兒熱愛科學的基礎。那么,在實踐環節就要通過全方位的試講踐行職業素養,試講前的準備,試講時展示,試講后的評判,真實模擬教師的備課、上課、課后反思各個環節,讓學生真實體驗到即將從事職業的復雜性艱巨性,這樣學生才能從真實的課堂上為成為合格的教育者做準備,才是最有價值的課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