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明 范顏軍 許廣東
(1.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宿遷分局,江蘇 宿遷 223800;2.宿遷市水利局,江蘇 宿遷 223800)
農村河道是水系的重要載體,是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具有農業灌溉、防洪排澇、飲用水源等功能,同時也是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出戰略布署[1];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河湖長制,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2];2021年江蘇省委省省政府將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4]。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提高鄉村水環境,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宜居鄉村的重要任務和關鍵舉措[3]。目前,我國已有部分學者開始對農村生態河道進行研究,如葉健[4]將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列為江蘇省“十四五”農村水利工作的重點項目;王振華[5]對不同生態修復技術進行了研究比對,并對優缺點和適用性進行了總結;張會文等[6]分析了江蘇省農村河道治理中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適宜的治理措施;蔡勇等[7]針對農村河道治理,提出了農村河道分區治理的模式和措施;姚煒[8]對農村河道的特點及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農村河道生態化建設的思路與建議。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既是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幸福河湖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實現河湖水生態目標的必然要求。本文對江蘇省泗洪縣農村河道存在問題和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的經驗進行探討,以期為農村河道治理提供依據。
泗洪縣為山丘平原綜合區,位于蘇北平原西部,淮河末端,東臨洪澤湖,處于淮河流域中下游,承接河南、安徽兩省以及江蘇省徐州市地區14.8萬km2來水穿境入湖[9]。泗洪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年平均降水量為893.9mm,雨量多集中在汛期(6—9月),約占全年雨量的64%。泗洪縣境內河網縱橫密布,有縣級河道19條,總長264.00km,鄉級河道182條,總長508.60km。
泗洪縣受地域土質條件等因素影響,被劃定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及預防區。在江蘇省水利廳發布的《江蘇省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公告中,泗洪縣有4個鄉鎮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17個鄉鎮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泗洪縣重點治理區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約為2000t/(km2·a),重點預防區的土壤侵蝕模數一般為1500t/(km2·a)。水土流失較嚴重,易造成岸坡崩塌及河道淤積,防洪安全存在很大隱患[10]。另外,泗洪縣緊鄰洪澤湖,河網分布密集,為充分利用縣內得天獨厚的河湖資源,提高地區經濟發展,部分河道存在設置網箱、打壩進行水產養殖的問題,行洪排澇能力受到一定影響。
河道內雜草叢生,水草擠占了大量水域;沿河企業、居民向河道傾倒生產、生活、建筑垃圾現象較為普遍,造成河道淤積和縮窄;近年來,工程建設過程中侵占河道的現象十分嚴重。河道水域被侵占現象較為普遍,造成河道排水不暢,嚴重影響汛期排澇。
農村生活中水資源的多元化使用對于水污染有一定的影響,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不規范使用對水環境污染也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同時鄉鎮工業的發展也使水環境污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農村河道水污染呈現源多、面廣、分散的特點[11],同時由于農村部分人員環保意識相對淡薄,對于水環境污染問題不夠重視,加劇了農村河道污染的程度。
目前,泗洪縣境內尚有部分河道與外部河道之間連通的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損毀,另有部分河道與周圍水系連通不暢,從而導致缺少補給水源,無法形成活水長流。
?部分河道未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河道管理養護人員缺失;?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與管護的相關規章制度不完善,各部門管理不協調;?缺少農村河道長效管護的運行管理辦法,河道不能完全做到定期、及時管護;?缺少必要的建設與管護專項資金;?監督機制、監督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及時發現亂耕亂種、亂堆亂建等侵占農村河道的現象。
近年來,泗洪縣把農村生態河道建設作為鄉村“三生”公共空間融合治理工作重要內容批準實施,明確鄉鎮政府是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的責任主體,接受縣政府工作考核。泗洪縣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對鄉鎮補助專項資金,由鄉鎮政府(街道辦)實施鄉級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同時,縣級財政投入專項資金,由縣水利局組織建設高標準公園化縣級農村生態河道。目前,泗洪縣已形成政府考核、縣鄉聯動的項目實施體系。
以水流通暢、功能達標為出發點,泗洪縣大力實施以“百河千渠環境整治連通工程”為代表的農村河道疏浚工程,投入資金3億元,疏浚縣鄉河道182條、溝渠4100條,疏浚土方2600萬m3。通過清淤疏浚,農村河道防洪、排澇、灌溉功能大幅提升。目前,泗洪縣河道灌溉保證率達到90%,排澇功能全部達到10年一遇以上標準。
按照水清岸潔、生態良好的建設要求,泗洪縣通過加強河道污染治理,狠抓河道生態修復,使河道生態環境大幅改善。
a.加大黑臭水體整治力度。近3年泗洪縣投入4.5億元先后對縣鄉河道黑臭水體進行整治,清理污泥40萬m3,改造污水管網305.00km,封閉、改造排污口72個。
b.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建成縣級污水處理廠3座、鄉村級98座,工業生產與生活污水基本處理達標后排放,減少污水直排。
c.內源控制。禁止河道管理范圍內亂搭亂建、亂耕亂種、亂捕亂養,做好水生植物、沿岸植物的季節性收割,維護和提升水體自凈能力。
d.加強河道生態建設。按照河道功能不同,合理種植水生植物,采取草皮護坡、生態護岸、林木護堤等水土保持措施,減少水土流失,恢復河道生態功能。
e.突出特色打造。根據河道、河段不同定位,結合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生態濕地等不同功能需求,兼顧鄉村景觀需要,注重植入綠色、鄉愁、田園、文化等元素,建設游園節點、人行步道,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村生態河道,體現人水和諧、水綠相融。已建成老汴河、早陳河、循環河等9條農村生態景觀河道。
以管護到位為指引,建設整治是前提,長效管護是關鍵。?制定長效管護辦法,出臺《泗洪縣農村河道管護實施細則》《泗洪縣農村河道管護考核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對農村河道建立健全管護責任體系,落實管護主體,明確管護標準;?探索市場化運作管護機制,一半以上鄉鎮通過公開招標落實專業管護人員,對河道進行常態化保潔維護;?加大考核獎懲力度,縣財政每年拿出600萬元專項資金,對農村河道長效管護進行考核獎補。
近年來,泗洪縣通過積極開展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工作,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顯著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21年,經江蘇省水利廳考核認定通過的泗洪縣農村生態河道共有21條(93.98km),覆蓋率增加12.16%,農村生態河道總覆蓋率達到33.83%,超出全省平均水平5.03%。
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更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基于對泗洪縣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經驗的總結,為更好地建設與管護區域農村生態河道,提出以下建議:
a.爭取政策支持。加強與上級匯報溝通,深入學習上級考核辦法、工作要求等,用足用好有關支持政策。爭取更多涉農項目和資金,將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房改善、農村公共空間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主動融合,減少重復施工、交叉管理,通過協同推進、系統治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節約投入成本。
b.加強學習交流。堅持“請進來”把脈問診、“走出去”學習先進、“坐下來”研討交流。積極邀請有關專家實地調研指導,理清思路、破解難題。組織到先進地區學習交流,對標找差、借鑒經驗,不斷提升工作水平。定期組織各鄉鎮街道現場觀摩、座談研討,促進各地比學趕超,推動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c.完善監督機制。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微信、報刊等媒介,加強農村生態河道的宣傳報道,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與管護,加強建設效果的社會監督,公開曝光突出問題,對公眾的舉報監督及時回應,不斷鞏固和提升農村生態河道治理成果[12]。
泗洪縣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有力助推了區域幸福河湖建設,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支撐,同時也為科學、系統推進蘇北平原河網區河湖生態流量(水位)管控工作提供了基礎保障[13]。加強農村河道生態化建設的研究,是探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路徑,本文通過分析江蘇省泗洪縣農村河道存在的問題和總結其近年來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的經驗,對新背景下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提出了建議,以期對其他地區的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及幸福河湖建設起到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