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軍
苗勇長篇傳記文學作品《晏陽初》,以中國現代平民教育的開創者晏陽初為對象,以講故事的方式,完整地敘述了他曲折而復雜的一生,并涉及到一百個左右的歷史人物,向世界講述了一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關的故事,以藝術的方式充實了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當代傳記文學的寫作提供了新鮮的經驗。學界雖然已經對這部作品進行過一些評論,但基本上流于內容的介紹與背景的揭示,有一部分作者開始觸及到其文體特征和敘事特色,但真正具有探索性的論文則很少見到。《晏陽初》作為一部長篇傳記文學作品,與從前的晏陽初傳記拉開了很大的距離,形成了鮮明的特點與優勢,主要表現在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統一、時代環境與地理環境的統一、歷史敘述與文學敘述的統一等方面。對于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已有學者有了簡潔而準確的認識:“既有自然風物的詩性再現,也有亦俗亦雅的情景對話及對矛盾沖突、困難阻礙的濃墨重彩。”(1)峻冰《說不盡的晏陽初》,《新華每日電訊》2022年4月29日,第15版。但仍然缺少具體而深入的論述。本文主要探討這部作品的藝術構成,即在藝術上有什么樣的追求與建構,及其所取得的顯著美學效果。如何以藝術的方式講好現代中國的故事,作者進行了具體的探討,以晏陽初為主要線索而演繹出的現代中國故事,是作家的必然與偶然相統一的選擇;而作家所采取的藝術方式,則是相當特別且多種多樣的。在這部宏大的文學著作中,作家以藝術的方式講述現代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在敘述構思上的精巧性、環境呈現上的直觀性、人物描寫上的特定性、人物對話上的內在性、敘述語言上的抒情性和詩詞引入上的鑲嵌性方面,走出了一條傳記文學作品的“可視化”道路,并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時,這本傳記文學作品在文本敘述方面,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失,同樣值得傳記文學作者進行學習與借鑒。
《晏陽初》并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小說,因為它受到了歷史人物客觀性敘述的限制。既然是傳記文學作品,就要符合歷史事件的真實和人物經歷的事實,所以全書也只能以所寫對象晏陽初的生平經歷為主線,不可能完全離開人物的經歷,而去講一些妖魔邪神的東西,更不可能離開人物本身而去胡編亂造,因此,作家在服從這個整體要求的基礎上,在藝術構思和藝術結構上進行了精巧的安排。全書共九章,第一章《少年求學 寒門男兒初長成》主要敘述晏陽初自出生到求學時代的經歷和故事;第二章《服務華工 立志終身為平民》,主要敘述晏陽初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到法國普蘭為華工服務的經歷與故事;第三章《總會成立 茫茫海宇結同人》,主要敘述晏陽初從美國回到中國,在上海、南京、湖南、北平等地從事平民教育的經歷與故事;第四章《廣傳薪火 丹心一片赤子情》,主要敘述晏陽初在北平、上海、沈陽、美國夏威夷等地從事平民教育的經歷與故事;第五章《扎根鄉村 開發腦礦得真經》,主要講述晏陽初和他的同事們到河北定縣從事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運動的經歷與故事;第六章《定縣模式 我以我血薦軒轅》,主要敘述晏陽初在河北定縣關于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方面的苦苦探索,以及抗日戰爭開始以后,在湖南、重慶等地從事平民教育事業的經歷與故事;第七章《走出國門 誓除天下文盲》,主要敘述晏陽初離開中國到美國之后,先后在亞洲的菲律賓、泰國,南美的危地馬拉等國從事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工作的經歷和故事;第八章《舉世矚目 功業千秋成偉人》,主要敘述晏陽初晚年的生活經歷與故事,這一章總共只有五小節,算是晏陽初人生故事的一個“尾聲”(2)苗勇《晏陽初》,東方出版社2021年版。。前面的兩篇序言和后面的三篇附錄,不屬于正文的內容。
就這個敘述結構而言,可以看出該書在總體上是一個線性結構,就是以時間上的前后為敘述線索,雖然在某一些章節中會有一些插敘與倒敘,但作者卻并沒有從整體上打亂自然的時間,敘述空間是伴隨著自然時間而移動而建構的。作者把晏陽初的前半生寫得比較詳細,后半生寫得相對簡略。只有兩章的篇幅來寫后半生,因為最后一章相當于一個結尾,是對晏陽初一生所取得成就的總結,以及各方的反響的敘述。我們看到錢理群先生選編和導讀的《志愿者文化叢書·晏陽初卷》的基本內容,是由以下兩大部分所構成:第一部分是《晏陽初論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選錄了“解除勞力的苦,開發勞力的力”,“平民教育思想”,“鄉村改造運動思想”,“鄉村建設人才的培養”,“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五個方面的言論;第二部分是《文本選讀》,解讀了晏陽初的代表作《鄉村改造運動十大信條》(3)錢理群選編、導讀《志愿者文化叢書·晏陽初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版。。這不是一部關于晏陽初的傳記作品,而是以晏陽初的言論和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學術著作。苗勇的敘述則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結構與獨特的形式。這樣的時空敘述,對于一部傳記而言是沒有問題的,并且從全書各章的標題而言,也還有一些機巧的東西,比如對其某一個階段的概括,不僅比較準確,同時也比較有文氣,許多章節中都有對于中國古詩詞的化用,顯示出典雅之氣與古樸之美。
當然,如果像中國古代章回體小說那樣,將回目分得更細一些,在章下面還有所謂“回”與“目”,也許就更有可讀性。現在是在章下面以“1”、“2”、“3”加以標示,畢竟過于籠統,也不方便閱讀與理解。同時,如果在全書的前面有一個“引子”,在全書的后面有一個“尾聲”,而現在的尾聲可以單獨成章,就可以把傳主的后半生故事與經歷敘述得更全面、更細致與更精彩一些。現在對于回目的安排,也許是出于作者的難處,也不好強求。另外,第七章《走出國門 誓除天下文盲》,似乎少了一個字,而與其余八章對不上,如果加上“者”或“人”,成為了“誓除天下文盲者”或“誓除天下文盲人”,雖然與傳主原來的話語不相符合,卻更會擁有藝術之氣,也更加方便讀者的閱讀和理解。藝術構思的精巧性,這是作家藝術選擇與藝術建構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了作者的大量心血和卓越才華。
所謂歷史人物的特定性,是指本書在寫作上的一種技巧,因為這部人物傳記的主要對象雖然是歷史人物晏陽初,與他同時代的許多歷史人物也不得不寫。如果不寫同時代的一些歷史人物,也就沒有辦法敘寫出一個完整的晏陽初,也不可能突出他所生活的時代背景與地方環境,更不可能寫活他的內心與外形。作者發明了一種特別有效的人物描寫法,也與中國古代章回體小說有一些近似性,即凡是一個新的人物第一次出場,必定要對他的來歷有一個簡要的交代。
作家這樣立體地呈現清朝前期武將之一的楊遇春:“楊遇春,清時名將,四川崇州人,足智多謀,英勇善戰,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一生交戰數百次,鮮有敗績,在平定內亂外患中多次立下戰功。”(4)苗勇《晏陽初》,第53頁。作家這樣對與蔣介石早期有交集的重要歷史人物余日章作簡要的交代:“余日章,湖北蒲圻人,中國最早的‘紅十字會’組織的創立者,蔣介石與宋美齡的證婚人。”(5)苗勇《晏陽初》,第154頁。作家這樣寫20世紀早期的重要歷史人物趙恒錫的主要經歷與歷史貢獻:“趙恒錫,字夷午(彝五),號炎午。舉人出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畢業,同盟會成員。參加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武昌起義后歷任新軍旅長、軍長等職。二次革命失敗后被袁世凱判刑,獲釋后任湘軍師長、湘軍總司令、湖南省省長。任湖南省省長后,趙錫恒主持了亞洲第一個省憲運動,制定湖南省憲法,推動了民選省議會和民選省長。”(6)苗勇《晏陽初》,第182頁。作家這樣介紹重要歷史人物熊希齡先生的夫人朱其慧:“朱其慧,字淑雅,江蘇寶山人,性情淑婉,一生熱心社會慈善事業,對教育更是傾注了許多心血。”(7)苗勇《晏陽初》,第188頁。作家這樣介紹20世紀20年代中國重要知識分子傅葆琛:“傅葆琛,字毅生,成都市雙流區永安人,1916年清華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俄勒岡大學、耶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獲鄉村教育博士學位。”(8)苗勇《晏陽初》,第202頁。作家這樣介紹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著名編輯孫伏園:“孫伏園,字養泉,筆名伏廬、柏生、桐柏、松年等。紹興人。現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編輯,被后世新聞史學界稱為‘副刊大王’。”(9)苗勇《晏陽初》,第203頁。作家這樣寫晏陽初早期的得力助手馮銳:“馮銳,字梯霞,廣東番禺黃埔鄉石坊村人,早年從嶺南大學附中轉到南京金陵大學學農科,畢業后以優異成績考取公費留學美國,獲康奈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應晏陽初之邀,投身于平教事業。”(10)苗勇《晏陽初》,第209頁。
全書中如這樣的歷史人物介紹,約有七十條之多,為全書的歷史人物敘述創造了一種基調,讓這樣的敘述更加真實、更加可靠,更加富于歷史感和現場感。當然,并不是每一個人物出場時都有這樣的介紹,包括有的比較重要的歷史人物;有的人物可能是因為無從查起,有的歷史人物可能作家認為不太重要,也沒有介紹。當然,如果將所有的重要歷史人物都盡可能加以介紹,就會讓這部歷史人物傳記更加豐富、更加真實、更加可靠。對于歷史人物的介紹,最重要的是真實可信,作家采用這樣的方式,如電視解說詞一般地進行解說,并將之貫穿全書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是作家在敘述方式與藝術風格上的一個重要創造。
所謂環境呈現的直觀性,不僅是指作家的敘述是故事性的,同時故事講述也是描寫性的,特別是對于歷史人物所生活于其中的場景再現。作家對都市的直觀性、直接性的介紹,相當于一個一個電影鏡頭的組接,在空間組接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作家這樣寫成都:“成都,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系古蜀文明的發祥地,曾以周太王‘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而且成都向來是西南最繁華的都市,政治氣氛比較活躍,學風自由。”(11)苗勇《晏陽初》,第56頁。這里對于成都的介紹雖然比較簡單,卻相當精到,不僅揭示了成都之名的來歷,也說明了成都的人文特點。作家這樣寫上海:“上海是東方大都會,十里洋場,是富人的天堂,也是冒險家的樂園。這里的繁華和富庶,與地處內陸的成都當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可晏陽初眼里看到的,并不是上海的繁華和富足,而是滿地的混亂與不幸。這里滿街都是衣著破蔽的窮人。”(12)苗勇《晏陽初》,第71頁。作家在這里不僅揭示了上海的繁華與富庶,同時也指出了上海的破敗與混亂,是某一個歷史時段里東方的大都會——上海的縮影。作家這樣寫香港:“1913年1月20日,香港還在受著陰冷海風的吹拂,春天的氣息仍不見蹤影。但畢竟是春天了,城市里的氣氛已活泛了不少,局促了一冬的人們,開始試探著到戶外來活動,冬天里冷清的大街漸漸熱鬧了起來。”(13)苗勇《晏陽初》,第75頁。成都、上海與香港,作家對它們的描寫是不一樣的,但具有統一的情感色彩,不過有的比較直接,有的比較概括,有的只是一種象征。
不僅如此,作家對歷史人物所處的每一個環境,也如電影鏡頭一般地進行了呈現。作家這樣寫晏陽初第一次經過太平洋的過程:“從太平洋東岸到西岸,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風平浪靜的日子,乘客們都在甲板上打發時光,或環船散步,或曬曬太陽,或望著無邊無際的波光濤影沉思默想,或與同伴海闊天空地漫談。可是遇到有風浪的日子,輪船像一片樹葉被巨浪拋上去又跌下來,乘客們便只能蟄伏在自己狹窄的艙房中,動也不敢動。”(14)苗勇《晏陽初》,第86頁。作家是從自己的視角、自己的感受而選擇了不同的方式,如實地呈現了人們在太平洋中的旅行生活。作家這樣寫晏陽初第一次到法國的所見:“在法國馬賽,晏陽初一行下了軍艦,改乘火車,趕往法國北部的普蘭。”“一路上到處是飽經戰火后的衰敗景象:隨處可見的斷壁殘垣、燒焦的樹木、滿面饑色的難民……越往北走,景象越是荒涼。晏陽初的心也變得越來越沉重。”(15)苗勇《晏陽初》,第105頁。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晏陽初當時的心情,特別是他一路上所見到的景象。作家這樣寫夏威夷群島:“夏威夷群島地處中太平洋北部,由一百多個島嶼組成,呈弧狀橫貫太平洋,總面積達一萬六千多平方公里。它緊靠北回歸線,構成了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北方前鋒。同時,它又處于美國的最南部,與墨西哥城、海南、加爾各答在同一緯度。”(16)苗勇《晏陽初》,第211頁。平時我們對夏威夷群島也許沒有什么印象,經作家這么一介紹,北回歸線附近的一個弧形群島就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因為與海南處于同一緯度,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它的氣候與物候。
在這部作品的敘述藝術中,具有可視性的呈現鏡頭比比皆是,與對于歷史人物的介紹,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人物的簡要介紹,讓我們看到一個一個歷史人物的出場,對于每一個具體地方的介紹,讓我們看到這些歷史人物的活動軌跡與生活現場,給我們特別具體的印象與客觀的認識。直觀性與直接性,正是這部作品在藝術上所形成的重要特點。
在這部文學傳記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話占據了很大的篇幅,并且與傳統小說中的人物對話,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許多的人物對話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體現出了歷史人物的心理、性格與氣質,具有濃厚的精神性。傳記文學是要講故事,但并不是以故事取勝,因為在一般的歷史人物身上,沒有那么曲折而豐富的故事,而傳記文學作品寫作的目的,也首先是傳遞人物的精神,讓后人得到某種人生教育。作家對于晏陽初的人格與精神有著深入的研究,“在采訪時,苗勇將晏陽初的人格與精神概括為三點:講好中國故事的先行者、國內鄉村教育建設的領軍人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者”(17)峻冰《說不盡的晏陽初》,《新華每日電訊》2022年4月29日,第15版。。因此,作家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對歷史人物特別是傳主晏陽初的氣質與性格的描寫。這不僅可以讓人物活起來,并且可以讓人物站立起來,豐滿起來。
我們看一看晏陽初在夏威夷與當地華僑領袖葉浦先生等人之間的對話:
葉浦聽說晏陽初來訪,非常熱情,親自出門迎接他們。
“葉先生,今天打擾是為給平民教育運動募捐一事。”鄭帝恩開門見山說明了來意。
“是啊,葉先生,我們平民教育運動是民間機構,沒有經濟來源,所有的費用都是靠你們這樣的社會賢達資助的。我們今天到訪,誠望葉先生能慷慨解囊,資助這一偉大事業。”
晏陽初望著葉浦,言語誠懇。
葉浦哈哈一笑:“晏先生,喝茶,喝茶”。他磕掉手里的煙頭,“我就說嘛,這轟轟烈烈的募捐人群,怎么到了我門前就沒有響動了。”
他叫過仆人,俯在仆人耳邊小聲說了幾句話,仆人便飛快地奔里屋去了。(18)苗勇《晏陽初》,第223-224頁。
這里有三個人物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每一個歷史人物講話的態度與所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晏陽初是一片赤誠,葉先生是有一些機智,而鄭帝恩則只是一種禮節性的介紹。
我們再看一看晏陽初與張學良之間的對話:
6月中旬的一天,張學良親自約見了晏陽初。見他如此潛心于工作,既覺欽佩,又是感激,打趣地說道:“晏先生,咱中華如果人人像你,一心做事,怕早已立于世界強國之林了。”
晏陽初也不客氣:“少帥說得有理,唯因為此,我輩才感到肩上擔子之重,不敢虛擲時日啊!”
“晏先生,教育士兵一事,就全靠先生幫忙了,鄙人一定會給予人力物力上最大的支持。”張學良肅然起敬,停了停道,“對了,我已經按照你的要求選好了三百名軍官作為授課老師,今天就交給你,相信你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他們培養成合格的識字教員”。
“少帥放心,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事情一定會成功的。四個月后,我交給你一批能識字的合格的士兵。”晏陽初坦誠道。(19)苗勇《晏陽初》,第228-229頁。
一個是當時東北軍的少帥,一個是平民教育大家;一個有所期待,一個愿意為中國民眾中的士兵之成長付出。這樣的對話,表面上是特別客氣的,卻表明了各自的想法。
我們再看晏陽初與妻子許雅麗之間的一段對話:“‘秋天說來就來了,天空就顯得高遠了。’許雅麗邊說邊飛快地瞄了丈夫一眼。”“‘月色真好,我可許久沒見過這樣美麗的夜色了。’他可真沉得住氣,這么久了,都還沒說出心中的事。”“‘陽初,你似乎有什么心事。’許雅麗終于忍不住了,主動問起丈夫,‘你說出來吧,我看得出,你有話要對我說,你可不會偽裝自己。’許雅麗輕輕笑了。”(20)苗勇《晏陽初》,第268-269頁。從他們夫妻之間的對話,可以發現他們各自的性格,以及他們之間深厚的夫妻之情。同時,男性的話和女性的話是不一樣的,出生于鄉村的晏陽初和出生于美國大都市的許雅麗說話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晏陽初》中這樣富于個性與風格的人物對話是大量存在的,體現了作家對于歷史與環境的把握能力,同時也體現了作家的想象力與語言表達能力。與小說中的人物語言比起來,傳記中人物的對話有比較大的限制,一方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另一方面要符合人物的語境,不可自由發揮,因為人物是特定的,環境是特定的,人物關系是特定的,并且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話,幾乎都是以人物的性格與精神為目標,所以總是讓作家頗費心思,也只有這樣才能顯出作者功力。
傳記文學的語言是以客觀性為主的,平實的敘述、直接的描寫、簡要的議論。《晏陽初》的語言也是以平實的敘述為主,沒有多少花里胡哨的東西,嚴格說來作家所采用的,不是標準的小說語言。然而,由于作家對他的傳主總是充滿了崇尚與敬佩,所以筆鋒也常帶感情,許多段落成為了抒情性的,當然在總體上還是以敘述與描寫為主。
作家敘述晏陽初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第一次回故鄉的情景:“九年了,距上一次的相聚又是九個年頭了。母親的額頭肯定又刻上了很多皺紋,頭上又添了許多白發。兒行千里母擔憂,每一次信中,母親都是再三地叮囑他,不要想家,不要考慮她的身體,有家中親人的照顧,她很好,要他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業。”“九年的漂泊中,故鄉無時無刻不在夢中溫馨呼喚:南龕坡上的悠悠石龕,可曾憶起那懵懂歲月的光顧;王望山上的郁郁古松,是否記得那童稚的歡語?巍巍白塔山是否還每日身披霞光萬道,眷戀著巴中城;涓涓巴河水,依舊清澈地流淌,可還沉淀著我兒時的夢?”(21)苗勇《晏陽初》,第166頁。九年了都沒有能夠回家看母親,所以他才有急切的心情,要回到自己的故鄉。近鄉情更怯,作家在這里以想象的方式,以抒情的語言,把傳主對于家鄉的想念之情,把兒子對于母親的思念之情,做了特別真切與深厚的表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家這樣寫年近八十的晏陽初在美國的情形:“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晏陽初便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發展和壯大世界平民教育工作。轉眼間,忙碌的二十多個年頭又過去了,國際平民教育在他的指引下,正蓬勃發展著,全世界許多國家的鄉村教育運動方興未艾。平民教育的理念,已經在全世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22)苗勇《晏陽初》,第437頁。作家飽含深情地回顧了晏陽初從事世界平民教育的一生,并對他做出了高度的評價,說他已經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人物,特別是以獨立的平民教育的理念提高了世界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從20世紀的20年代初期開始,晏陽初就在中國從事平民教育工作,成為中國現代的“平民教育之父”,而把這一重要經驗推廣到世界各國,則是從20世紀的40年代開始,已有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作家這樣評價晏陽初的一生:“童年聰慧,少年奮進,青年立志,在那個山河破碎的時代,晏陽初本可像許多仁人志士一樣,許國為家,建立不朽的功勛。可他俯下身來,滿懷悲憫,為全世界底層人們奔走,一生都在為改變底層民眾這個最大公約數的生活狀況而奔走,無怨無悔,窮盡一生。”(23)苗勇《晏陽初》,第478頁。這樣的評價更是站在整個人類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他的人格精神和道德情操,如果他稍有自私之心,就可以專注于個人的利益,求得高官厚祿也很容易,可是他一生都把整個世界底層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生都把心血奉獻給這項偉大的事業,這正是一個苦行僧的一生,也正是一個基督教信仰者的一生。
像這樣的充滿情感、充滿想象的優美文字,在這部書中比比皆是,讓全書具有了特別感人的力量。作家雖然并沒有把自己放在其中,但是已經把自我的感情引入其間,作為敘述故事的濃重底色,也作為情節展開的基本方式。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那樣:“可以說,該書乃中國作家為世界遞上的一張中國名片,它以樸素且令人動情的抒寫,講出也講好了中國故事。”(24)峻冰《說不盡的“晏陽初”》,《新華每日電訊》2022年4月29日,第15版。抒情性正是這本傳記文學的基本色調,也是其動人心魄的主要原因之一。
《晏陽初》是一部傳記文學作品,并不是一首長詩,也不是一本詩集,但是其詩性品質卻是特別顯著的。我們且不說它的結構,也不說他的語言,更不說其中的情感和想象,而只是說其對諸多詩詞的引入,就可以說明詩情和詩意是這本傳記的重要特點,詩象與詩境更是這本傳記的內在美質。
首先是對于古詩的引用。在開篇不久,就是作者是對于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的《黃臺瓜辭》的引用(25)苗勇《晏陽初》,第3頁。,以說明晏陽初出生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與歷史來歷。晏陽初第一次離家到閬中去的路上,他在大哥的鼓勵之下,相繼大聲背誦了唐代詩人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和宋朝詩人韓駒的《次韻吉父曾園梅花》(26)苗勇《晏陽初》,第33、34、37頁。,充分展示了小小少年的豐富才情與青春朝氣。晏陽初第一次從四川出長江三峽時,想起唐代詩人岑參的《巴南舟中夜市》(27)苗勇《晏陽初》,第70頁。,說明他在少年時代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就已經相當熟悉。這些古代詩詞的引用與利用,大大地增加了歷史人物敘述的厚度。
其次是書中人物所創作的詩詞或與詩詞相關的作品,如:晏陽初父親美堂先生為少年晏陽初所寫的勵志小詩;還有他在少年時代離開老家去閬中途中,“背二哥”所唱的兩首無名詩歌;1911年晏陽初在巴中中學上學時所寫的一副對聯:“胸無塊壘心常泰,腹有圣經氣自雄。”還有法國一名軍官當年所寫的譏諷華工的詩作《幸福的華工》(28)苗勇《晏陽初》,第23、41-42、61、112-113頁。。1929年晏陽初自己所寫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會歌》:“茫茫海宇尋同志,/歷盡了風塵/結合了同人。/共事業,/勵精神,/并肩作長城。/力惡不出己,/一心為平民。/奮斗與犧牲,/務把文盲除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齊見光明。//一齊見光明,/青天無片云,/愈努力,愈起勁,/勇往向前程。/飛渡了黃河,/踏過了昆侖,/喚醒舊幫人,/大家一起作新民。/意誠心正,身修家齊治天下平。”(29)苗勇《晏陽初》,第275-276頁。1960年10月晏陽初再次唱起自己所作《中華平民教育歌》(30)苗勇《晏陽初》,第427頁。。這一首歌也許不是晏陽初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然而卻是他一生中最用心的作品,不僅準確地揭示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意義,并且高度概括了中國平民教育的重要目標與實現途徑,深情地抒發了自我的豪情與宏大的志向,在那個時代是極其少有的思想創造。這樣的詩詞創作,不僅具有濃濃的詩情畫意,并且說明了所敘歷史人物的詩人氣質與純正情懷,對于歷史人物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再次是作家在評價晏陽初一生時,引用了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31)苗勇《晏陽初》,第478頁。等,也為全書增添了光彩。當然,除了詩詞作品之外,書中還引用了許多原始材料,包括晏陽初在1919年所寫的《恭賀新年:三喜三思》(32)苗勇《晏陽初》,第129頁。、1922年在清華大學所寫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宣言》(33)苗勇《晏陽初》,第195頁。,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對晏陽初所發出的訪問邀請書等(34)苗勇《晏陽初》,第484頁。,也都具有一些詩的氣質與形式。
雖然這部作品對于詩詞的引用與列入,遠不及中國古代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但已經顯示出相當的特色,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敘述發揮了很大作用。一個方面說明作家對于中國文學與文學形式的熟悉,一個方面說明了他在傳記文學敘述藝術上的講究,讓這樣的歷史故事更加生動與有味。
如何以藝術的方式講好現代中國的故事,這是一個需要探討的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實踐問題。中國歷史上有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故事,古代的故事、現代的故事和當代的故事,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可以向世界講述的中國當代故事,可供選擇的不是太多;中國古代的故事由于年代久遠,與當今世界外國人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所以也有諸多的局限。不過現代特別是抗戰開始之后的中國故事,以及這個時期的許多歷史人物,由于中美合作、中蘇合作抗擊日本法西斯,而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涌現的重要歷史人物,則是可以向世界大講而特講的。本書的主人公晏陽初博士,作為中國平民教育之父和中國鄉村改造運動的設計者,同時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人物,并在中美合作的二戰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特別是他所提倡與開創的世界平民教育事業,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偉大實踐,是可以并且應該向世界講述的重要題材和重要故事。作家苗勇在如何講好現代中國故事方面下了工夫、費了心血,除了本文上述六個方面的長處以外,他還特別講究可讀性與可傳播性。其一,從他的文本敘述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不是像有的長篇小說長段太多,不太容易閱讀,而是像散文詩式的,讀起來比較輕松、特別愉快。其二,他特別突出了敘述過程中的蒙太奇技巧,以晏陽初一生的活動為主線,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呈現出來,讓全書就像一部電影放映,合上全書就是看完了一部電影,正是體現了對傳記文學文本敘述的一種開拓。其三,他在許多人物身上發現了有趣的東西,從而突出他們的故事,彰顯他們的個性,讓所有的人物都活起來、動起來,從而具有特別的顯示度。特別關心晏陽初的大哥的早逝,特別愛晏陽初的父親的病逝,對晏陽初提供極大幫助的英國人史文軒的早逝,作家都做了比較恰當的處理,把晏陽初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寫得特別感人動人。晏陽初的妻子許雅麗,他的同事熊佛西、孫伏園、馮銳等,以及當時的政府要員等,都被作者寫得活靈活現,特別有趣而聲情并茂,增加了全書的可讀性與藝術性。
當然,這本傳記作也不是沒有缺失,我也愿意在此提出,以供作者在修訂時參考。第一,前半部分的文本敘述是比較細致的,后半部分特別是晏陽初到國外之后的經歷和生活是比較粗略的,可以有更多的發掘與表達的空間。第二,如果在全書的前面擬出一個歷史人物表,按出場先后進行排列,就可以取得如戲劇結構與演出一般的效果。第三,可以配十多幅甚至數十幅晏陽初生前照片,以與文字相對應,就可以圖文并茂,讓全書的敘述藝術再上一個高度。第四,可以配備一些晏陽初所到之地的地理圖片,一生之中到過的幾十個地方,都可以以圖片或地圖的方式進行顯示,就可以加強讀者對其一生的直觀認識,并大大加強本書的可讀性。第五,還可以發掘歷史人物身上的民間性,如晏陽初一生中的一些神秘性與傳奇性,也許有一些傳說,也許有一些神話,或相關的一些神話和傳說,運用在相關部分進行敘述,可以大大增加本書的豐富性和可讀性。這并不會違背歷史的真實性,相反可以加強歷史與文學的真實性。因為中國歷史上與現實生活中,本來存在神秘主義的東西,如看相、算命、風水、鬼神等民俗,讓歷史人物晏陽初及其相關人物的故事不是那么純凈,不是那么正面,也不是那么平面。
《晏陽初》無疑是中國當代傳記文學的新收獲,在歷史敘事與文學敘述的統一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功。“苗勇對晏陽初的呈現既是歷史事實的陳列,更是文學藝術的建構”(35)凸凹《故鄉情懷與英雄情結對接之書》,《文學報》2021年11月4日,第8版。。而所謂“文學藝術的建構”,主要就是體現在藝術結構的合理性與邏輯性,文本敘述的藝術性與創造性。歷史事實是敘述的基礎,文本敘述則是作家的追求與功力的具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