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四川中圻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城市商業綜合體作為城市的經濟發展中心,不僅展示著城市的形象,也體現著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和人們的生活水平。與普通建筑相比,具有復雜、多樣以及大空間等特點,人員流動密集大。加強對中小城市商業綜合體公共空間的設計在提高人們生活品質方面有積極作用。城市商業綜合體合理的空間設計通過對主題的塑造、空調形態的打造,抓住消費者心理及情感營造新穎獨特的空間體驗式購物經歷,誘導人在體驗商業綜合體氛圍的過程中自發進行消費,以提升商場運營體系及公共空間的價值。
城市商業綜合體建筑是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商業為中心,結合餐飲、影院、娛樂、培訓學習以及辦公的多功能商業建筑,為消費者提供多元服務,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1]。商業綜合體的公共空間是指商業建筑內部公共通道與內部營業空間相連接,以步行動線為主導的開放型公共空間,分為商街運營區、大堂門廳前室、各層休息平臺、互動娛樂空間、中庭及室外露天擺放區等,承擔消費者各種公共行為且最為重要的非營利開放空間,同時也會受到建筑本體、步行動線、空間環境、消防強規等要素的強烈影響。
我國商業綜合體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對空間設計和規劃存在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我國的商業綜合體內部空間劃分過于明顯,類型也比較單調和機械、枯燥無味,商業和公區的過渡比較生硬,而且缺乏必要的人氣。室外公區空曠單一,人群只作為交通通道使用,喪失了人群參與和體驗的機會,或者直接作為停車場,沒有考慮深層次營銷的思路與城市整體空間的感受。與建筑的外立面不協調,與室外公區接駁的立面宏偉、具有藝術性,但生硬的室外公區造成了強烈的反差,很難產生空間互動。
商業綜合體是城市中吸引消費者、人群集中互動、參與各類娛樂或者學習活動的最重要場所之一,有人流量大和活動種類多樣等特點。空間的價值取決于這些公共區域空間利用率的高低。以商場中庭為例,很多商業綜合體只當其作為人流匯集的地方,交通轉換的節點,沒有利用其面積大、展示角度多以及空間可延續性高等特點有效地豐富空間環境,形成特色空間,導致商場中庭較為空曠、人氣聚集和持續度不高。公共空間不僅僅承載了行走和休息等功能,更應在易到達性、休閑性、解壓等方面進行重點打造,以減少對空間的浪費。
對城市商業綜合體而言,應強調其商業特征。激發商業空間活力應是外部公共區域與內部商業空間進行協同,以外部公共區域的設計為核心打造特色商街或商業區。然而我國商業綜合體的發展現狀卻是各自為政。內外空間缺乏綜合性考慮,例如每個區域都可以互相置換,缺乏個性與可識別性。針對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進度,要正確開展商業綜合體內外空間一體化設計,并確定發展方向和對設計可實施性的指導意見。
商業綜合體的公共區域是各種消費行為、活動發生的主體空間,是商業綜合體建筑的核心空間。公共區域的空間是對內部空間的再次提煉,由于在建筑內部主要以步行為交通方式,隨意性和自由度較強,在設計時則應重點突出情感共鳴的氛圍感,引導消費。隨著商業綜合體的迅猛發展,其內部公共空間的表現形式越來越靈活多樣,色彩和裝飾也越發大膽[2]。設計應重點在展現空間的舒適性和體驗上下功夫,通過營造高品質的空間氛圍促進消費行為的發生,同時還要打造豐富的商鋪店招、物理分離與空間的搭配方式,升級公共區域空間設計,采用特色化與主體化的設計方案,在提高空間品味的同時提供獨特的空間消費體驗,形成有代表性的文化和主題內核,從而引起消費者的精神共鳴,讓消費者沉浸其中實現消費商品到消費情感的轉變。
綜合體項目的公區空間營造應以消費者與空間的互動為主要切入點,形成以體驗、休閑、沉浸等特點為核心的設計思路,從形式、空間到功能、環境等各個角度進行分析與設計。
3.1.1 體驗式公共區域空間營造手法
從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內部進行各種消費活動的視角出發,顧客在實際購物中獲得滿足與愉悅的購物心情,是商業體公區空間整體環境營造的發展方向。良好的購物體驗是消費者內部情緒與購物環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作為設計者應該認識到消費者在公共空間的感受能增強購物體驗,從單純的滿足進入商鋪的連接需求提升到對環境體驗、空間互動的高度。而作為人員最為密集的公區通道,則更要表達體驗性消費的內涵。因此對體驗式的公區空間的營造,將是衡量一個商業綜合體品質的核心因素,需要對空間進行主題定位、文化打造、增加空間的互動設備,來營造具有高體驗性的商業綜合體公共空間[3]。
3.1.2 營造休閑式的空間
休閑式空間包括了除必須的購物以外的飲食和游玩等功能。利用公共區域空間打造以上的服務功能不僅能滿足消費者在精神層面所追求的各種生活方式,也提高了商業體套內面積的利用率,更是休閑式商業綜合體公共區域的靈魂所在[4]。設計的重點應將傳統在商業體內進店消費的模式向在使用商業體公區通道路徑中隨意消費的模式傾斜。因此,休閑式公區空間的營造不只是滿足人們購物的通道需求,而是以滿足顧客休閑的需求為重要目標。休閑式的空間設計,能讓消費者最大程度感受自由和閑散氛圍。現代商業綜合體應從傳統的購物布局轉向以休閑體驗為契機的二次銷售布局,這是在觀念上的一次深刻變革,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發展的新趨勢。
3.1.3 打造沉浸式室內公共區域空間
可以在商業綜合體中擺放一些人工和自然的小品雕塑,如同電影的布景一樣。消費者在商場內購物時如同電影中的演員一樣,沉浸在空間所打造的環境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環境誘導消費。此外,布置餐飲座椅、綠道小徑、VR 設備和DIY 模型等,可以提高環境空間的互動性,構筑真實的自然環境,提升視覺效果,讓消費者沉浸于更真實的環境中,延長購物體驗,觸發更多消費可能。
對綜合體進行功能多元化設計,提高空間利用效率與融合性,重點展示功能空間,弱化流動空間,以層次性的設計來指引客戶的行進路線,以到達不同的銷售區域,還能增強空間的靈活性,刺激消費者的感官,吸引人群。
3.2.1 強調核心空間的突出性
核心空間聚集的人群較多,更需要讓空間擁有主次性,突出核心空間對消費者的心理刺激是該區域的中心布局要點。消費者的需求與情緒在不斷地變化,空間也進行復合化的構建,重視視覺與感官的沖擊。在空間的高差上營造核心空間的刺激元素,創造出節奏感與變化性。垂直的變化可以凸顯不同的展示要素,增強存在感,抬高空間使層次更加奔放,有吸引力,布展或表演時讓消費者的視覺中心受到沖擊。此外,空間下沉能起到聚集人群的效果,但要避免深坑感。
3.2.2 增加多元空間的連續性
不同空間的匯集與流通是整個綜合體的重要部分,界限的模糊化也是使其融合成一個整體,是提高商業綜合體辨識率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模糊不同空間的界限才能使各商業空間,如服裝、數碼、影院以及餐飲等業態通過線性的聯系,保證綜合體的完整性,避免消費者產生拼湊的感覺,達到空間的連續性和流動性。不同業態的聯系其實就是商場空間的交通路徑,其布局可以根據線性的方式來展開,更有連續性,用豐富的布景引起感官上的波動,讓消費者產生一種一探究竟的興趣。
基于日常活動與空間環境特征的關系研究,商業綜合體與周邊環境的銜接、內部功能空間的組織與公共活動的策劃運營影響著市民日常生活的活動發生與多樣性。
3.3.1 融合周邊環境
為了提高商場內潛在消費者購物的可能,首先應考慮結合商場周圍道路、停車位、景觀以及臨街商鋪來設計商業綜合體的交通網。其次結合周邊公共空間及人群行動路徑,優化綜合體出入口的設置,把綜合體內部的交通動線當成街區道路的延續。綜合體和街區景觀采用曲線為主的柔化過度,突出空間的內聚感。最后為了增加商業綜合體的獨特性,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路徑空間與當地文化結合,使商業體與原街區文化產生了一種延續及滲透狀態,也使建筑內部的空間構成連續的城市空間體系。當地居民產生場所記憶,也使外來人口體會其地域魅力,最終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種延續。
3.3.2 開放空間邊界構建復合空間
為了提高室外空間與綜合體的內部互動與開放性,促進內外的融合及消除分界影響,可以打造多元復合公區空間,形成和諧共生的整體。在功能布置上,優化公區的功能體驗,通過購物、科普展示以及少兒娛樂的混合,滿足消費活動多元隨機的需求。在空間營造上應注重色彩與飾面的搭配,強調視覺和平面布置的協調性,重視室內外的通透性,借室外景觀模糊邊界界面,拓展視野,緩和室內空間的封閉感和壓迫感,同時室內墻面還可以局部留白,組織文體活動,吸引更多消費者參與墻體涂鴉或藝術創作,打造特色景墻。在空間分區上采用不同人群的混搭,如兒童區與休息區相鄰,休息區與娛樂區相連,可以通過這些空間搭配營造開放的復合空間。
3.3.3 借助文體活動提升運營效果
在商業綜合體的公共空間中,不僅需要考慮建筑本身可以打造的因素,還需加強文化藝術活動的策劃與運營,滿足人們交往的需求。以文化活動為媒介,提升空間熱度,用常態化的活動來創造空間活力,使空間具有交往性。在應對網絡經濟對實體商業的沖擊上,利用人們對活動體驗的需求,在公共空間開展主題活動、藝術展覽等也是空間營造探索的方向。成功的商業公共空間要使人有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文體活動的開展來構建與市民的關聯性[5]。
商業體公共區域空間的變化不僅表明了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也體現了人們消費觀以及生活態度的變化。現在所處的商業時代在營造商業體內部的空間時都要注重消費體驗,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創造具有吸引力和獨特的空間環境,讓消費者愿意進來、愿意體驗并愿意分享,從而吸引更多的群體。要想達到這一目的,不僅要給消費者帶來豐富的感官刺激及新奇體驗,同時還要根據場景的打造讓顧客停留的時間延長,創造更多客流量和消費機會。
商業綜合體中的消費空間營造應該在提供優質的空間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對本身環境、主題以及空間的獨特設計,結合消費者的需求和流行文化與科技,構筑一個能讓消費者有沉浸式消費體驗的商業綜合體公共區域藝術空間。隨著消費升級,大家對公共空間需求的改變及內涵的強調促使商業綜合體進行升級。因此對公區空間的營造讓消費者這一潛在期望得以實現,促使未來的建筑內部公區空間向城市公共功能空間進行轉變,不僅要滿足人們購物的需求也要滿足精神文化需要,成為具有獨特氣息的城市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