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椅華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教學質量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學質量的高低,需要教學評價來衡量。教學評價在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效的教學評價能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生身心發展,教學評價能力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關鍵能力,是教學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之一。提升教學評價能力,能夠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質量。中小學高層次教師在培養中具備雙重身份,既是學生,也是教師。作為學生時,應進行自我評價;作為教師時,應客觀科學開展學生評價活動。在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探討如何提升中小學高層次教師培養中教學評價能力。
高層次教師一般是指:“在一定范圍的教師群體中,學歷文憑、師德修養及職業素質等方面都相對優異,具有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與教育教學經驗,在學校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承擔了較大的工作量,在教育研究方面有較為突出的能力,已取得相關研究成果,并對一般教師具有一定示范和帶動作用,能夠支撐所在地區或學校的學段或學科教學和教學研究工作的高層次教師群體。[1]”
學者們對教學評價的概念界定,沒有達成統一認識。王道俊等提出:“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出的一種測量、分析、評定。它主要是以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教學場地及時間等因素的有機組合的過程與結果為評價對象,是對教學活動的整體功能所作出的一種評價。[2]”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是對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作出的一種診斷與反饋,主要包括對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成效、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等進行的評價。
張玉田等認為:“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原則,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技術對教學過程及其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既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就上的變化作出估價的過程,也是對教師教授能力和教授效果作出估價的過程。[3]”該定義主要強調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所作出的價值評估,主要包括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成就、教師的教學效果作出評價的過程。
借鑒以上學者對教學評價界定的概念,對教學評價的理解是:教學評價是以一定的評價標準為依據,運用科學可行的評價技術,以學生發展為前提,對教學目標完成情況進行價值評判的一種活動。實施評價過程中,同時兼顧教學過程及其結果,這是對教學效果作出評價的一種反饋機制,主要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工作。因此,教學評價能力是指:個體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和運用科學的評價技術,對教學效果作出科學客觀的價值判斷的能力,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自己和其他教師的教學效果及學校課程等方面進行評價的能力,中心環節是對教與學進行評價的能力。
學生評價是教學評價的基礎,是學校教育評價的核心。學生評價是指以學生為評價對象,使用科學可行的評價方法,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依據學生評價構成要素開展教學評價活動,能夠實現以評促學和以評促教的雙贏局面。下面從道德品質、學業評價、身心發展、藝術素養和實踐活動分析學生評價構成要素。
道德品質是各項素質的靈魂,是學生和教師都應具備的核心素質。在高層次教師培養中,應將道德品質培養貫穿于教學活動中。對于道德品質構成要素的劃分,不同學者持不同的觀點。當前主要有三要素說、四要素說和五要素說。下面從知、情、意、行劃分道德品質評價要素,如圖1所示。

圖1 道德品質評價構成要素
教學評價是為改進教學服務的,評價的水平如何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學生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關鍵,學業水平評價是學生評價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水平高低的最直接體現。從三維目標入手,探討學業水平評價構成要素,如圖2所示。

圖2 學業水平評價構成要素
健康的身心素質是促進德、智、美等協調發展的基礎保障,身心發展水平影響著學業水平和整體綜合素質的發展。在教育領域中,體育活動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培養學生意志,增強學生自信,調和人際關系等,與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實現教育目的。身心發展評價構成要素,如圖3所示。

圖3 身心發展評價構成要素
美育是學生評價的基本內容,是衡量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的關鍵。藝術素養是調和劑,給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色彩;也是潤滑劑,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消除學習疲憊感。藝術素養能夠陶冶情操、錘煉品質、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藝術素養評價構成要素,如圖4所示。

圖4 藝術素養評價構成要素
實踐活動是具有獨特教育功能和價值的必修課程,是學科教學、學生生活及社會實際的紐帶,與其他課程協同發展,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征,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破教學脫離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壁壘。實踐活動評價構成要素,如圖5所示。

圖5 實踐活動評價構成要素
實施教學評價工作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雖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學生對自身的評價也不容忽視。長期以來,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處于主導地位,學生鮮有機會參與到其中,易于造成評價過于主觀和片面的局面,不利于教師和學生自身發展。中小學高層次教師培養中,作為學生時,應積極展開自我評價和反思;作為教師時,應大力引導學生正確開展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活動,確保評價工作順利進行。評價構成要素可為師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提供參考,提升師生教學評價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主體,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是以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為根本旨歸,所以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活動中。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有助于促進提升學生評價能力。強調以學生為評價主體不是弱化教師評價作用,以教師為評價主體的評價仍占據主導地位,但不是唯一評價主體。在現代教育教學中必須打破單一主體壟斷評價僵局,建立多元評價主體,實現多方協同參與教學評價活動,促進師生全面發展。
1.建立多元評價主體
在教學評價活動中,尤其是學生評價活動,更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破單一評價主體的壁壘,強調學生和教師同為評價主體,建立多元評價主體。于學生而言,以評價主體身份參與教學評價活動,配合教師開展評價工作,能更深刻認識到自身優勢與不足之處,并意識到自身與同學間的差距。于師生而言,通過開展自我評價活動,及時發現自己優缺點,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和促進自身發展。同伴互評于師生而言,是雙贏局面。一方面通過自己評價他人可以加深對評價標準、要求等理解,提升評價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他人對自己評價可以反省自己,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斷地提高自己。
中小學高層次教師培養中,首先,應以學生身份自覺樹立積極參與自評和互評活動的意識。這對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開發自身潛能有著重要影響,且在與他人交流學習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并完善自我。其次,應以教師身份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活動,實現自主性學習和多元性評價。鼓勵和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和課堂歸屬感。
2.實現家校聯通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師和學校的責任,也和家長息息相關。學生除了在學校的時間外,其余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啟蒙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位啟蒙老師,是伴隨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縱然準中小學高層次教師已是成年人,擁有自己獨立想法,難免會有迷失方向需要他人幫助與指引的時候。而且評價學生,不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綜合評價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情況,所以家長很有必要參與到教學評價活動中,實現家校聯通評價。
中小學高層次教師培養中,不僅有學業和就業壓力,還有人際交往和情感問題等方面的困惑與難題。家長應以評價主體的態度,積極參與到教學評價活動中。首先,家長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給予及時有效的疏通與引導;其次,教師能夠有效掌握學生在家的動態,必要時給予指導與幫助;再者,學生本人能夠更加辯證地看待自己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異同之處,以便找到自身在家庭與學校間的平衡點。
多元評價策略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方向,使教學評價活動多元化。面對當前信息化、多元化社會環境,教學評價活動也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評價不是唯一和最終目的,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才是評價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學活動最高理想。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時刻發展變化著,發展特點千差萬別,應因地制宜制定多元化評價策略,根據不同類型學生實際情況,使評價具有個性化和針對性,并成為實現教學目標的利刃。
1.形成性與總結性相結合
形成性評價始終伴隨著教學活動全過程,注重學生發展性評價,根據學生的動態發展情況,不斷地改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于形成性評價側重過程和自身的縱向評價,不強調評定學生的成績及與他人的比較,易于導致學生陷入自我的弊端。總結性評價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正規化和制度化的考查、考試等,著重強調測評學生學習成績水平,有利于形成學生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幫助學生進行優劣互補,但易于忽視學生發展過程和難以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各有利弊,應綜合二者優勢,最優化實現評價實質性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2.主體性與多元性相結合
無論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或是以家長為主體的評價,都有失偏頗。以誰為評價主體,應根據教學活動實際情況決定。主體性評價可突出個性化和針對性,但不夠全面,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評價的多元性強調多方參與,能夠恰如其分地補全主體性評價缺點。但只是單純地強調多元,缺乏自主,往往易于迷失自我。因此,應集二者之長,去二者之弊,實現主體性和多元性評價相結合。一方面,除教師以外,學生和家長可自主參與到教學評價活動中,有助于促進師生發展及家長實時掌握學生發展動態;另一方面,多方協同評價,有助于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促進師生教學評價能力的提升。
教學評價主要以評價教與學活動為主,是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指揮棒,是教育學領域和其他領域都十分重視的研究課題,與教學改革和發展方向息息相關,尤其是學生評價,更是教學評價的重中之重。《以評價科學化引領教育現代化》強調要緊盯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切實完善學生評價[4]。《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改革學生評價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5]。“雙減”政策提到要改革教育評價,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局面,著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整體提升教育教學質量[6]。從學生評價視角,探討如何促進中小學高層次教師培養中教學評價能力的提升,以期為教學評價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