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少峰
(山西汾西瑞泰井礦正珠煤業有限公司)
消防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內容,而煤礦企業因為產品以及生產模式的特殊性,導致企業的消防安全風險較高,稍有不慎可能會引發嚴重后果。同時從煤礦企業生產現狀來看,目前社會對煤炭需求量長期處于較高水平,導致企業的生產壓力加劇,部分企業可能會將管理重點放在日常生產上,而忽視了消防安全管理問題,導致消防事件頻發。因此為避免上述問題發生,則需要制定科學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對策,這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從煤礦企業消防安全管理現狀來看,大部分人員對此項工作還存在錯誤認識,認為消防管理是保衛科或者消防部門負責的工作,而不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在這種錯誤的思維下會嚴重影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甚至成為消防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例如工作人員消防安全工作不到位,存在隨處堆放危險品的情況;或者日常工作中不注意保護消防設施,經常隨機挪動消防器材的情況,一旦發生火災導致消防與安保人員無法第一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導致火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加[1]。
同時煤礦企業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并沒有具體的要求,在消防管理中僅僅用條文或者警示標語的形式告知“嚴禁明火”,而忽視了其他因素與消防安全管理的相關性,例如煤礦企業內部的其他特殊情況也有可能引發火災,包括煤炭在存放過程中隨著與空氣接觸面積的增加而造成煤炭內部氧化反應,導致火災發生。
企業保衛科是應對火災發生的一道重要防線,增強保衛科工作人員的火災應對能力能大大減少損失。但是從部分煤礦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企業內部消防隊建設流于形式的情況一直存在,主要表現為:(1)在消防隊工作人員教育上,當前教育的內容是滅火器、消防栓的使用,因此大部分保衛科工作人員都可以熟練使用消防、滅火器材撲滅火情。但是這種被動的消防管理模式無法滿足煤礦企業的需求,相反在人員教育中基本沒有開展關于火災隱患勘察、火情識別方面的教育。消防部門是我國消防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地區消防的中堅力量,而保衛科并未與當地消防部門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工作人員無法獲得消防部門長期科學有效的指導,這也是造成保衛科工作人員消防技能水平提升緩慢的主要原因。(2)消防管理中并未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導致企業大部分一線員工缺乏火災應對能力,甚至不清楚如何正確使用器材,因此在火災發生后大部分一線員工只能被動逃離火場,造成現場狀況混亂,甚至影響了保衛科的消防滅火工作[2]。(3)消防工作人員與相關器材的更新換代速度慢,大部分企業都是在器材臨近保質期之前才更換,期間并未對消防器材的性能進行評估,導致部分設備存在質量缺陷而無法使用。
目前煤礦企業在消防安全制度建設上整體尚處于滯后狀態,現行的規章制度中只明確了保衛科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責任,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火情的預防與控制都需要基層員工的參與,而因為制度建設上的不足,導致員工不清楚自身承擔的消防安全責任。受到上述現象的影響,一旦發生火災事故后難以第一時間確定責任人。而因為缺乏責任制度的約束,也會造成部分人員在消防管理中喪失警惕心,不重視消防隱患篩查。
對于煤礦企業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將重點放在技術更新以及生產管理中,再加之企業長時間無消防安全事件發生,導致消防管理工作的價值難以體現出來,自然會降低消防工作在管理層心中的地位。而相關研究也發現,大部分企業管理層會將工作重點放在經濟業務開展上,并且對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錯誤認知,認為消防管理只需要采購充足的設備并提供人員支持即可,忽視了消防管理的復雜性[3]。甚至部分企業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在采購消防設備后并未組織保衛科工作人員參與消防演習,并且生產現場的抽煙等危險情況屢見不鮮,上述現象的發生都會增加火災發生風險。
雖然大部分煤礦企業已經嚴格按照規定采購消防器材與設備,但是在采購環節并未對消防器材的性能提出嚴格的要求,導致消防器材“濫竽充數”問題嚴重,甚至部分器材的性能不達標。或者消防器材的更新換代速度慢,在火災發生后老舊設備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自我監督對于預防煤礦企業消防安全發生有重要意義,但是企業在消防安全自我監督上的工作不足,雖然設置消防安全監管部門,而因為崗位責任存在不足,并未明確消防監管的崗位責任,導致消防安全監管難以順利落實。
面對日益嚴峻的煤礦企業消防安全管理形勢,在未來工作中需要充分發揮廣大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從源頭上入手杜絕消防事故發生,而人為因素則是其中的重點。為了能夠充分發揮保衛科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則需要重視消防技能培訓,強制性要求全體保衛科工作人員參加,確保培訓率達到100%。在消防技能培訓內容上,除了常規的消防器材使用、操作外,還應該針對火情預防、火情監控以及火情危險因素管理等幾方面進行教育,在經過當地消防部門安全知識培訓,并且考試結果合格后,由當地消防部門簽發合格證,全體保衛科工作人員做到持證上崗。除此之外,煤礦企業自身也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消防技能培訓方法,包括鼓勵保衛科負責人參加當地的安全管理培訓活動;或者定期開展消防現場演練,在演練中圍繞火情控制、疏散群眾、滅火等幾方面進行技能考核,對于技能考核結果滿意的工作人員提供物質獎勵等。所有保衛科新入職工作人員需接受三級安全防火知識培訓,包括全員滅火器材實操培訓、日常安全培訓(包括復工培訓等)、志愿救護員培訓、防火安全講師培訓等,深化新入職員工對消防安全問題的認識。
制度建設對于全面落實消防安全管理目標有重要意義,所以煤礦企業應嚴格遵照國家相關規定制定一套完整的消防安全制度,制度建設的具體內容包括:(1)明確各個部門的消防安全管理規范,包括煤礦企業內部倉庫、辦公室、加油站、配電站等部門的防火要求等,在制度上應劃分每個科室消防安全管理的第一負責人、消防器材擺放與管理、消防器材定期維護等幾方面內容,并詳細闡述個每個部門消防的相關細節,如煤礦企業的煤礦應嚴格執行“無明火”工作要求。(2)在制度建設上需劃分重點崗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責任,采用層層落實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尤其是針對節假日消防安全管理規范進行防火技能考核,在制度上明確提出各部、科、班組、個人堅持季度、月度、周及每天班后防火安全檢查的規定,通過強制性規范引導一線員工參與到消防管理中,最終激發員工的消防熱情。(3)結合國家相關規定,明確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規定,例如不同場所的消防標志應清楚、明顯;針對各類消防器材的管理、維護、保養等工作劃分責任人,由責任人定期聯系消防部門進行評估,確保本單位所有消防設施的性能指標均滿足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同時在制度建設上,應將倉庫等部位作為火災防范的重點,通過醒目的標語加以區分。
消防安全文化活動是提升工作質量的重要一環,對于煤礦企業而言,應通過文化活動等方法在企業內部營造消防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圍,并激發員工參與消防管理的主觀能動性[4]。
1.開展增強消防安全意識文化活動
在增強安全意識文化活動中,可結合煤礦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目標不斷細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內涵,鼓勵廣大員工主動參與到消防安全管理中,在調動員工主動性的基礎上,增強員工感知風險的警惕性,并形成消防安全隱患管理的安全意識。因此本文認可參照危險預知培訓(KYT)理念推廣安全意識文化活動,其具體步驟如表1所示。

表1 危險預知培訓工作流程
通過開展表1的危險預知培訓工作,能夠充分發揮廣大員工在消防管理中的作用,并在討論中深化員工對消防安全問題的了解,具有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2.重視消防安全法治文化建設
在消防安全法治文化建設中,應以保衛科為基本單位,配合當地消防部門,主動宣傳消防安全法規,根據現行的企業消防安全管理規范,以“消防安全管理手冊”等形式進行普法宣傳,加深全體員工對消防安全問題的了解。例如每年的11月9日是消防安全宣傳日,利用該契機保衛科可在煤礦企業內部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微視頻等渠道播放消防安全實例,通過真實案例讓全體員工認識到忽視消防安全的惡果,最終使企業領導一直至基層員工了解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意義。或者保衛科也可以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形式進行創新,借助當前較為新穎的“安全宣言卡片”形式推廣消防安全。先為每一位員工發放“安全宣言卡片”,每一個員工寫上自己的消防安全宣言,并表達出對企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愿景之后,將卡片套在員工證背后,或者粘貼在醒目位置,確保可以時刻警醒員工,最終營造出良好的消防安全管理文化氛圍。
根據“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工作要求,煤礦企業應全面推行消防安全應急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應急演練的方法增強員工應對消防風險事件的能力。
1.應急組織體系
根據相關規定,在消防安全應急管理中應由應急指揮部行使現場消防管理的最高指揮權,并下設多個職能部門。
2.預警行動
(1)確定預警的級別與條件。在消防安全管理中,預警行動應參照事故災難的危害、后果以及緊急程度等進行劃分,根據三級消防預警的工作要求,其劃分方案為:①三級預警。本階段是指現場出現火災苗頭,整體呈現出可控制狀態,一般處于消防安全管理的初期,其現場事故后果不嚴重,并且不會對其他場所產生影響。②二級預警。是指火災事故造成的影響較為嚴重,可能超出現場控制能力,并存在波及其他現場的可能;或者事故已經造成人員傷亡、存在建筑物倒塌的風險(或已經倒塌),但是整體火情處于可控狀態,火情范圍被限制在企業內部。③一級預警。是指火災事故造成的傷害超出控制能力,并且波及企業外部[5]。
(2)預警啟動程序。根據煤礦企業消防安全管理要求,在發生火災后可按照下列程序進行火情處理:①第一步,啟動三級預警管理工作,撥打119(視情況選擇撥打120、110)并指派保衛科工作人員抵達現場了解情況,在掌握火情的相關信息后向應急指揮部反饋,并做好啟動二級預警的準備。②第二步,當啟動二級預警后,立即向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匯報,密切監控事態發展態勢,判斷是否需要開展一級預警。③第三步,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啟動一級預警。
3.完善后期處理規范
火災后期處理的基本內容包括:(1)現場保護。在事故發生后由保衛科配合消防部門保護現場,配合調查取證。(2)完善善后處置,統計火災造成的財產損失,進行傷者家屬安撫等。(3)恢復日常生產。由企業確認事故現場是否存在隱患,如沒有,經當地政府同意后,企業應及時調整人員,搶修、調試設備,盡快恢復生產,盡可能地降低事故損失。
4.演練效果評價
根據上文預案內容,煤礦企業保衛科定期在消防部門的指導下進行演練,演練的各個環節應盡可能地模擬現場火災發生情況,在各個部門主動配合的基礎上,評估部門在火災發生后的管理以及工作流程;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拍照與記錄,對比應急預案,評估消防安全應急管理中的工作情況,并為演練提供必要的資料支持。在每次演練結束后,消防部門與應急指揮部對演練工作效果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演練的內容與環境條件;②參加演練的工作人員以及訓練內容;③演練人員對異常情況的掌握情況;④持續改進意見。
(1)隊伍保障。所有參加煤礦消防安全演練的組織隊伍包括通訊聯絡組、應急搶險組、消防保衛組、后勤保障組和醫療救護組,或者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應急資源,打造聯動機制,引導企業周圍其他社會力量參與消防安全管理。(2)物資與經費保障。構建以企業為核心的消防安全應急與管理體系,指派專人負責設備日常監督、管理與維護等;企業每天應在消防安全中劃撥充足的預算,確保有充足的資金進行消防設施采購以及人員培訓等。
信息化是未來煤礦企業消防安全管理的必由之路,在當前功能強大的物聯網技術下,保衛科可以通過遠程探測設備對整個企業內部的火災隱患進行遠程監控。該技術可以將煤礦企業內部的消防探頭整合在一起,一旦某一探頭識別出溫度異常情況后就會報警,使保衛科工作人員能夠第一時間查看。若火災發生后,著火點周圍的攝像頭可以將現場資料發送到終端,方便保衛科與消防人員進行遠程調度并制訂救援計劃。同時通過物聯網構建的新消防體系可以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滅火系統、消火栓系統、防煙排煙系統以及應急廣播和應急照明等功能模塊整合在一起,利用無線終端與傳感探測裝置完成火災風險識別與遠程監控等,總體而言,物聯網技術符合未來消防安全管理發展趨勢,值得關注。
煤礦企業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對于保衛科工作人員而言,應充分認識到各種風險因素與火災發生的相關性,在了解火災發生的潛在風險后盡快完善工作對策,堅持發揮廣大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將火災預防與控制整合在一起,并形成科學有效的火災防控體系,這樣才能將火災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為保證煤礦企業生產順利進行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