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煊尊 梁國宏 張一帆



編者的話:《環球時報》近日發起2022年度十大明星武器裝備網友評選活動。在網友投票選出的十大明星裝備中,國產裝備占據9席,表明中國網友對國產裝備的高度關注。同時海空裝備的最新進展占了絕大多數,體現出中國海空裝備近年來的發展速度。此外,對于2022年度值得關注的國外“明星裝備”,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網友更青睞國產武器
至本報29日晚截稿前,《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發起的2022年度明星裝備投票中,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廣開啟中國三航母時代,于今年下水的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列裝五大戰區,換裝“中國心”的殲-20戰斗機;廣西艦、安徽艦接連服役,隊伍不斷壯大的075型兩棲攻擊艦;公開亮相并在珠海航展進行飛行展示的運油-20加油機;迎來鞍山艦、無錫艦、延安艦三名新成員的055型萬噸驅逐艦;在國內外執行多次重大任務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齊聚珠海航展的“20家族”;在解放軍臺島周邊首次全要素演訓中亮相的多型主戰裝備;兩次赴西太遠海演訓的航母遼寧艦;在俄烏沖突中烏方高強度使用的美國“星鏈”衛星系統。
從投票結果來看,在網友評選的十大明星裝備中,國產武器裝備占了9項。相比之下,國外裝備受關注程度大打折扣。只有“星鏈”系統,因其在俄烏沖突中的高強度使用,以及馬斯克的營銷勉強擠入十大明星裝備榜單。而前不久首露真容的美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B-21,甚至沒能進入前十,排名第11位。有些國外裝備,在新聞媒體中出現的頻次并不低,但網友投票的比例并不太高,比如土耳其的TB-2無人機、俄烏沖突中的一系列精確制導彈藥等。
《艦載武器》執行主編石宏2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網友選出來的這些武器,標準并非是看性能,主要是媒體曝光度,國外武器尤其如此。國產武器多、國外武器少,反映出網友最關心的還是中國的國防建設,畢竟這關系著國家的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同時也反映出我國最近這些年武器裝備一直高速研制列裝,不斷推出新型武器裝備。石宏認為,十大明星裝備中如福建艦、075型兩棲攻擊艦、055驅逐艦、殲-20戰斗機、運油-20等實至名歸,但一些新武器其實也有上榜的資格,比如055之前試射的新型導彈完全有資格列入2022年度明星武器。造成這種情況,一大原因是國內的軍事愛好者更偏重作戰平臺而非武器。
海空力量最吸睛
2022十大明星裝備的一個特點是海空裝備占了絕大多數。大選的地面裝備,只有今年在臺島周邊首次全要素演訓中亮相的解放軍多型主戰裝備中包含的遠程火箭炮等。
對此,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表示,原因之一是中國近年來把更多的資源集中到海上和空中力量的建設上,海空裝備成果成體系涌現。例如,兩棲攻擊艦、萬噸大驅以及空中的“20家族”,相關型號的一舉一動、每一點變化,都引發廣大網友的關注。此外,海空裝備在網友眼中往往作用突出、外觀宏偉,更吸引眼球。比如,國人對航母的關注熱度不減,第三艘航母福建艦下水,受到的關注度非常高,排名第一。
張學涂認為,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年來軍事斗爭、大型演訓活動主要集中在海上和空中,自然增加了相關裝備的受關注程度。江寧艦雖然已經服役10年,但今年兩赴西太遠海訓練,備受關注。通過這種遠海訓練,一方面可以更熟悉相關海區的海洋環境、氣候氣象特點,另一方面,大洋訓練是對指戰員心理的一種歷練,特別是面對更多不可預見因素,比如國外軍機、戰艦的近距離干擾、騷擾。在前出島鏈的訓練中,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演訓內容對于航母編隊官兵的指揮協同能力、心理素質都是一種鍛煉。解放軍臺島周邊首次全要素演訓中首次亮相的多型主戰裝備,包括箱式遠火、首次穿越臺島的常規導彈受到關注也是基于這個原因。
石宏認為,除了榜單上列出的海空裝備,2022年還有不少國外裝備的進展值得關注。比如美國在2022年推出的新型驅逐艦、正在建造的“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弗吉尼亞”Block V型攻擊核潛艇、“星座”級護衛艦、“肯尼迪”號和“企業”號航母、“福特”號航母首次部署等,帶來的威脅是巨大的。日本發展的新型驅逐艦、對“加賀”號的航母化改造、“出云”號連續對遼寧艦進行跟蹤監視、日本在西南諸島部署的防空導彈和反艦導彈、“大鯨”級常規潛艇、日本軍艦試射,“標準3”Block2A反導導彈等,也非常值得關注。
俄烏沖突中的利器值得關注
盡管國外裝備受中國網友關注的程度較低,但多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武裝沖突中外國裝備的表現,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張學峰認為,俄烏沖突中,烏克蘭使用的“海馬斯”火箭炮系統發射的制導火箭彈和俄羅斯使用的“見證者-136”巡飛彈(俄方稱為“天竺葵-2”)體現了一個共同趨勢,即低成本精確打擊彈藥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日趨突出。“見證者-136”的成本低廉自不必說,“海馬斯”火箭炮發射的M30、M31制導火箭彈單枚價格不足20萬美元,也遠遠低于同等射程的導彈。價格相對低廉,就允許大量采購和使用,所以這兩種彈藥在戰場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說是“數量為王”。即便是B-21這樣的高端空襲兵器,相對于其他轟炸機的優勢也是進行所謂穿透式打擊,這種穿透式打擊類似于臨空轟炸,仍然需要大量使用相對低成本的航空彈藥。
此外,張學峰還認為,俄“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導彈首次實戰應用以及美國的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原型彈今年首次試射成功的意義不容忽視。高超音速導彈集強突防能力、打擊時敏目標能力和高精度等特點于一身,將成為精確打擊彈藥的金字塔尖,配合隱形巡航導彈以及低成本精確打擊彈藥在不同階段、應對不同自標,將起到更好的效果。
一位匿名軍事專家2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今年的俄烏沖突中,大量武器系統出現并應用于戰場上,尤其是烏軍使用的武器系統主要來自美歐國家的軍事援助,堪稱“萬國造”,其中最為亮眼的武器系統要屬“滯空彈藥”(又稱巡飛彈或自殺式無人機)。開戰之初,美向烏提供了“彈簧刀”“鳳凰幽靈”等系列滯空彈藥,烏軍原本裝備了土耳其TB-2武裝無人機,這些彈藥成為烏軍克制俄軍裝甲攻勢的重要利器。此后,俄軍開始重視滯空彈藥的使用,從伊朗引進的“見證者-136”巡飛彈被廣泛應用于打擊烏克蘭戰略縱深內的基礎設施。而烏方深入俄境內打擊恩格斯空軍基地等戰術動作,更加凸顯滯空彈藥的威力。
上述專家認為,俄烏沖突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軍事基礎網絡的重要性。美國的“星鏈”系統在烏克蘭戰場的運用,證明了“星鏈”在不具備網絡通信基礎設施的惡劣環境下,擁有迅速組網的能力。這種能力帶來的是軍事通信的快捷與指揮控制的有效性。也正是因為具備了這種能力,美國軍援烏軍的“海馬斯”火箭炮系統才能在俄烏沖突中進行精確打擊。其實,“海馬斯”系統能夠精確打擊俄軍目標,并非是由于烏軍對武器系統的嫻熟運用,而是因為背后美歐軍事技術的強力支撐,尤其是美歐對打擊目標的精確定位。目前,“星鏈”系統已經發展成為軍用“星盾”系統,這套系統的軍事應用價值巨大,尤其是在廣袤的海洋與惡劣的極地地區。▲
環球時報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