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關秋韻
2022年10月,越南交出了一份堪稱耀眼的成績單:該月出口額達到302.7億美元,比2021年同期增長4.5%,且2022年1~10月出口總額高達3128.2億美元,同比增長15.9%。這在全球經濟難以提振的當下,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在過去幾年里,越南似乎早已置身于這樣的增長慣性當中,即便疫情曾讓這里一度停擺。在與新冠肺炎疫情“作戰”兩年多后,曙光仿佛已經到來。跨國企業的工廠以雨后春筍的速度在道路兩旁拔地而起,制造業的產業鏈在這里縱深向延伸,投資熱浪席卷越南重點園區,這或許不是一個簡單的外資“遷移”故事。
而毗鄰越南的廣西,近年來也一直在尋找經濟發展更進一階的落腳點與突破口,無論是向內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的形成,還是向外促進外資外貿穩定增長,廣西均成績不俗。如何在新形勢下繼續獲得經濟增長的新驅動力?如何最大化發揮廣西沿邊、沿江、沿海的區位優勢?或許這次可以從越南經濟高速增長中得到一些啟示。
實際上,越南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就在全國各地大力建設產業園區,并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30 年來,各個園區對越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進出口的增長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越南實行革新開放之前,設立的第一個產業園區是于1963 年在南部設立的邊和美藝區。也就是說,越南建設工業區遠早于亞洲以大力建設工業區實現經濟起飛的新加坡,而越南南部的工業乃至經濟發展也一直領先于越南北部。
據越南計劃與投資部消息,截至2022 年上半年,越南全國有335 個工業園區,其中已投入運營的共有260 個,在基本建設進程中的達75 個,引入相關外資項目近萬個,投資協議總額達到1946.9 億美元,英特爾、優衣庫、阿迪達斯、耐克、奧林巴斯、微軟、LG、富士康、索尼等跨國巨頭也相繼進駐相關園區,開設工廠。這也是緣何經濟學家們曾一度爭相預測,越南要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原因。
而在這些園區中,發展最亮眼、最為人所熟知的主要有10 個,它們是:天虹廣寧省園區、南定省寶明工業園區、南定省黎明工業園區、西寧省福東工業園區、新加坡越南工業園區(平陽省)、胡志明市協富工業園區、河內市富義工業園區、永福省平川工業園區、平福省工業園區、北寧省南山—合嶺都市工業園區。
據越南投資計劃部部長裴光榮介紹,越南重點園區的產值占2016~2020 年階段的55%,為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鞏固國防安全等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工業產值方面,重點園區工業產業規劃主要集中在紡織輕工、機械電子、建材化工3 個領域。2021年,越南全國重點園區創造工業生產值達2350 億美元,出口值達1420 億美元,為全國進出口總額貢獻了近59%,越南財政因此創收超過百萬美元,重點園區每年的工業生產值、進出口額的增長速度均高于全國增速。

越南龍江工業園區是中越合作的范本之一(圖源:中國經濟網)

近年來,越南制造業呈飛速增長態勢(圖源:環球網)
更重要的是,就民生穩定而言,園區的擴建與發展可以為越南提供直接及間接就業崗位近385 萬個,以韓國三星集團為例,僅其一家企業分布在越南各省市園區的工廠,直接帶動的就業崗位就高達10 萬個。且這些工作崗位中,大部分均需要專業技術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倒逼提升了越南勞動市場的就業素質。
種種跡象均表明,越南經濟的騰飛少不了重點園區這一有力“引擎”的助推。正如美國著名智庫布魯斯金學會在《神奇的越南》中撰文評價的那樣:“在世界經濟停滯不前的背景下,越南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和越南政府早年出臺的重點園區規劃具有巨大的關聯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自由化、人力資源優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均在園區的建設中得以體現,這個國家(越南)早就找到了其經濟的發展之道。”
外資的紛紛涌入,讓世界驚奇與羨慕的目光投向越南。但思考后隨之而來的便是疑問:為什么是越南?
談起賽輪金宇緣何選擇福東工業園區作為輪胎制造基地,賽輪金宇集團(越南)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杜偉鋒在接受采訪時曾坦言:“原因不止一個。”
“2012 年,我們考察了很多東盟國家,包括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最終選擇在越南投資。”杜偉鋒表示,除了穩定的政治體制、保守但卻包容的文化傳統外,福東工業園區所坐落的西寧省不僅擁有廣闊的待開發土地,而且便利的天然海港、便捷的陸路交通、靠近原材料市場等天然地域優勢正吸引著全世界大量的制造加工企業來到這里投資建廠。
“由于此前全球制造業陷入高成本和低增長的困境,因此各國企業紛紛在越南‘跑馬圈地’。”杜偉鋒補充道。
而另一個重要的籌碼是,目前的越南仍處于勞動力紅利期。越南全國約有1 億人口,其中包括了6000萬左右的勞動力人口,且人口增長率較高,年輕勞動力的儲備位列亞洲前茅。與此同時,據美國默瑟人力資源咨詢公司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一位越南技術工人每月的收入僅為300~350 美元,而在美國紐約,同等職位的年薪則高達20~25 萬美元。由于最低工資標準相對低,普通工人勞動生產率高,因此企業需要支付的社會保險繳款和勞動稅費也較低,勞動力成本較低,用工市場靈活性高。
“除去老生常談的勞動力優勢,實際上對外資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也是重要原因。”越南著名經濟學家潘友勝指出,自1987 年頒布外國投資法以來,越南政府長期注重完善與外資企業有關的法律政策體系。而2006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越南更是不斷為外商投資開綠燈。2021 年1 月1 日,越南新《投資法》生效,其進一步提高了外商投資市場準入透明度,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和手續,使得更多外資涌入。
亟待發展的越南想要融入國際“朋友圈”,并不會只囿于自家“后花園”,它十分清楚——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融入世界經濟。
迄今,越南已同世界上224 個國家及地區建立經貿投資關系,共簽署了500 多項雙邊和多邊協定及18 項自貿協定。過去一段時間,越南參與的大型自貿協定陸續生效,如《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越南與英國自由貿易協定》(UKVFTA)和新近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這些自由貿易協定在重點園區招攬外資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而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胡志明市校區供應鏈研究專家利薩·阿克巴里教授則認為,促使外國企業投資越南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它良好的抗疫表現,以及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方面所作的充分準備。越南是全球最早宣布控制住疫情的國家之一,而其國內最大工業集團溫納集團每月可生產5.5 萬臺呼吸機,越南紡織業每日可生產700 萬只布口罩和570 萬只一次性外科口罩。“所有這些準備可以讓投資者安心,這個國家對防控疫情繼續持謹慎態度,并做好了迎接任何挑戰的準備。”阿克巴里說。
優越的外部環境并不是吸引外資的決定性因素,內外協同發展才是根本。反觀園區自身,除了中央給予的優惠政策外,越南各個重點園區管委會還會針對具體情況給予入園企業具體優惠政策,如減免營業所得稅、進口機械設備關稅和土地租金等。其次,越南重點園區相關的配套設施較為完善,電力、供水、排污、道路等基礎設施均提前布局妥帖,且有現成的廠房可用,相關投資企業一旦有意愿,即可“拎包入駐”,盡快投入運營。
眼下,越南優越的發展經驗已經成為其周邊一些國家及地區的“教材”,而與之山水相連的中國廣西具有與其相似的文化、自然資源及經濟總量,從這一角度來看,“越南經驗”于廣西,可以帶來諸多啟示。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從越南的現實案例中,廣西需要堅定加強產業園區建設的信心和決心,倍加珍視不可多得、稍縱即逝的時代發展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苦干實干,全力推動廣西重點園區健康快速發展,繼而獲得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一方面,廣西與越南在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方面頗為類似,不僅沿海、沿邊、沿江,且擁有完整的天然港群海岸與陸地邊境線。因此廣西可以基于區位優勢加大開放力度,積極打造例如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等重點園區,全面提升廣西與東盟的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吸引更多境外資本入駐廣西。
另一方面,目前越南制造業中的紡織服裝、鞋靴箱包行業已經具備一定優勢,廣西相關的龍頭企業可以順應產業升級和產業鏈轉移的趨勢,主動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布局產業鏈的上下游產能,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在電子產品組裝方面,越南在不斷追趕中國,廣西的制造業領軍企業也應該盡早考慮在越南進行直接投資或合資辦廠,一方面可以輸出資本、技術和經驗,整合當地資源,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開拓東南亞地區市場,培養當地“智造”人才,積累產業合作的經驗。
而關于勞動力的提升與培育,廣西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越南勞動力優勢仍以“大量”“廉價”為關鍵詞,承接的產業基本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組裝產業,缺乏高端制造業與重工業,無法像中國一樣建立全產業鏈網絡,隨著越來越多外商在越南投資建廠,越南的人口和租金成本在上升,一旦關稅優勢也失去,那么越南制造業將面臨嚴峻挑戰。
一來,廣西可以根據各園區的產業領域及具體需求,著力完善人才梯度培養體系,在項目資助、人才獎勵、引導基金等方面對高端技術人才予以重點支持;二來,壯大后備力量,加強青年人才培養,通過科技項目、人才項目加大引進區內外、國內外相關高端技術型人才,培育廣西本土人才團隊。
而聚焦到重點園區的內在建設上,東博智庫注意到,廣西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推進園區管理及開發機制的改革,但仍未獲得重大突破。在這點上,廣西可以學習越南突破體制和行政區域的限制,推進園區公司化、市場化運作,開創出一條適合廣西園區協作發展的新路;其次,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借鑒越南園區創新經驗,創新財政資金安排方式,創新籌措社會資金方式,進一步完善園區產業配套服務設施。
無論從投資的“軟環境”還是“硬環境”來看,廣西既不缺乏一個足夠有成長空間的市場,更不缺乏向外學習的心氣與能力,只要秉持信念、抓住機遇,“成功”只需用時間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