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關秋韻
要說近幾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驚濤駭浪下,依然能破浪前行的行業,數字支付一定榜上有名。受益于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大勢,新興市場東南亞的數字支付規模從2019年的4000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620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2萬億美元。
急劇攀升的數據釋放著機遇的信號,吸引了不少中國支付企業出海布局。但當這群已經擁有成熟技術與運營管理模式的支付企業“南下”時卻發現,這一方投資熱土的競爭強度,以及小而散的市場給既有模式帶來的挑戰,都遠超過往。
當前的東南亞市場,現金正在逐漸失去吸引力。疫情中的“無接觸”要求,催化了東南亞數字支付市場的蓬勃發展。
據市場調研機構Juniper 和Boku 發布的《2021 年移動錢包報告》顯示,東南亞現金交易數量已從疫情前的48%下降到37%,電子錢包使用量則增長了45%,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地區,產生的交易價值到2025 年預計能翻一番。該地區的消費者和中小企業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著數字金融服務(DFS)所帶來的便利,所有參與者都在積極地進行數字化轉變并掀起市場熱潮。
在越南市場,得益于前期良好的防疫政策、向好的經濟增速、較高的電商滲透率,其數字支付用戶的比例正在攀升,僅次于中國和韓國,走在了東南亞甚至世界前列,當地的金融監管部門對數字化支付亦持開放鼓勵態度,如越南央行將每年6 月16 日定為無現金日。
但不同于依靠電商為數字支付提供消費場景的模式,受其生活文化環境影響,新加坡的數字支付場景主要聚焦于線下,在餐飲、買菜、門店購物等實體消費中,二維碼的普及程度也在疫情過后追上了信用卡刷卡、現金等傳統付費習慣。
雖然潛力大、增長快、預期好已經成為東南亞支付市場的整體趨勢,但各國數字支付的交易額還處于發展不平衡階段。從交易總額看,2021 年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均超過百億元人民幣,印尼更是領跑達到355.13 億元人民幣,而老撾僅為5.11 億元人民幣;從復合增長率看,東南亞國家大部分同比增長率在20% 左右,緬甸卻僅為5%,老撾與柬埔寨也未超過10%。
此外,東南亞本地的電子錢包數量多而分散,同幣種在不同消費場景下的電子錢包各不相同、標準不一。電商、打車、聊天、游戲甚至航空等任何你能想到的日常領域,幾乎每個App 都想開發自己的電子錢包做閉環交易,據印尼人民銀行BRI 數據顯示,印尼的本地電子錢包數量一度超過了90 個,GoPay、DANA、OVO 和LinkAja等各類型支付軟件在印尼市場遍地開花。
而各支付軟件之間爭奪用戶的價格戰日趨白熱化,用戶的購物補貼從20%、30%甚至上漲到60%。也就是說,用戶只需要四成的錢就可以買到東西,剩下的由電子錢包給予補貼,“已經到瘋狂的程度。”螞蟻集團東南亞區域總經理郟航這樣形容。
但這些都并未影響到東南亞數字支付向前發展的趨勢,新興市場的活力正為這個業態帶來更多可能性—比如,它們開始嘗試走向聯合。
2021年4月,新加坡支付企業PayNow和泰國支付企業PromptPay 合作推出毋須兌換當地貨幣的“即買即付”模式,建立起統一的支付接口(UPI),并向消費者增加二維碼掃碼等功能,最終實現無縫跨境支付。此過程中,兩國的消費者只需支付3%~5%的費用,就可以向兩個平臺匯款,而通過線下跨境服務或傳統銀行,利率可能高達兩位數。
“我們正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建立進一步的聯系,在歐洲單一歐元支付區(SEPA)之外,東南亞有很大的可能整合和建立起非單一貨幣的國家數字支付系統。”新加坡中央銀行MAS 的一位發言人強調。泰國銀行(BoT)也有類似的目標,其發言人指出:“我們認為,促進跨境支付互聯互通是刺激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機制。”
由此可見,無論是向內挖掘還是向外合作,無論是電商業務還是支付數字化,東南亞數字支付的版圖都在不斷擴張,甚至是“野蠻生長”。這個火熱的新“賽場”自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跑步進場,而在電子支付領域具有豐富積淀的中國選手顯然也不希望缺席。
對于中資支付企業而言,他們知道,當耄耋老人與垂髫小兒都已對電子支付習以為常時,在中國市場上可發揮的空間就已經不多了。當藍海漸紅,邁向國際成為不少中資支付企業的一種選擇。

OVO 是目前印尼最受歡迎的電子錢包之一(圖源:聯合早報網)
而那些熱衷到東南亞國家旅游的中國游客,在國外也希望使用電子支付的訴求,無形中加速了中資支付企業“下南洋”的腳步。跟隨中國游客與中資支付企業一塊兒抵達的,還有使用電子支付的理念和數字支付的不同形態。
在內外驅動下,東南亞國家的電子支付市場得到不斷培育。而中資支付企業的業務范疇也逐步從面向C 端(消費者),便利出境游的中國人,逐步過渡到服務所在國的本土市場。在此過程中,不同支付企業根據其資源技術基礎不同,也出現了服務B 端(企業)業務模式的分化。
從2015 年起,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相繼聯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當地合作伙伴推出了“Alipay+全球跨境支付”解決方案,不再參與直面C 端的價格戰,而是搭建一個錢包、銀行、清算機構、商家都能參與的跨境支付平臺,通過技術的連接幫助更多電子錢包間共享技術資源和商戶網絡,解決電子碎片化的問題。目前,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已落地18 個螞蟻Alipay 標準的電子錢包,覆蓋電商、餐飲、交通、購物等眾多支付場景。
而基于跨境貿易龐大的支付需求,也衍生出了由連連國際為代表的跨境支付結算2B 模式。對于深耕東南亞的中小型企業而言,這種業務模式比傳統的銀行、匯款公司更加便利高效。
2022 年3 月31 日,連連國際上線印尼本地收款賬戶,為中國B2B(企業對企業)外貿商家提供跨境收款、貨幣轉換等綜合服務。通過連連國際開通印尼本地收款賬戶的中國外貿商家,可以像印尼當地企業一樣,收取當地買家貨款,完成收款后,還可以選擇結匯成人民幣入境或者直接使用印尼盾再進行廣告、物流、倉儲等境外付款。在此基礎上,連連國際還升級了“國際信用卡收單、跨境收款、退稅管家、VAT 付款、一鍵開店、索賠大師、全球付款”的全鏈路服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中國已經發展成熟的二維碼、轉賬支付,東南亞地區的支付市場暫未發展出主導型的在線支付力量:銀行卡、儲值卡、便利店代繳、電子錢包等均是用戶常用的數字支付手段,消費者及企業對現金、支票等傳統支付方式仍存偏愛。但隨著各類型支付企業業務的深入,東南亞的支付格局或將被改寫,數字支付市場正呈現出新的藍海。
當然,投資東南亞支付市場并非毫無風險。比如,存在制度和法律上有時不夠清晰,或者不同國家法條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但在連連國際CEO 朱曉松看來,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相比,挑戰不算什么。“因為東南亞跟中國正好相反,每個人都渴望有一輛自己的‘車’,但還沒有足夠多的‘公路’。”朱曉松說。
不過,相對于少數能夠縱橫金融科技領域的大型支付企業來說,電子支付,特別是跨境電子支付的發展,對于其他行業企業更大的意義在于,它們搭建了便捷支付的橋梁,暢通了企業走向世界的路。
就跨境電商來說,“由中國市場沃土培植出的支付企業可以幫助中國所有類型的跨境電商企業更好地品牌出海、貨通全球。”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跨境電商部主任張周平指出,跨境電商的賽道離不開跨境支付。跨境電商行業存在大量中小賣家,這些長尾用戶對跨境收款工具的幣種、費率、時效等單項服務能力的需求突出,近年來的數字支付應用以其門檻低、便捷、高效率和綜合性獲得廣泛認可,目前中國50.5%的跨境賣家都將其作為最主要收付款方式。
在新零售業方面,中國數字支付終端逐漸出現在新加坡各類實體零售門店的收銀臺上,以支付為入口,在大數據、AI 等第三方應用的輔助下,相關商家通過應用后臺,得以實現低成本剖析支付數據,綜合客流高峰、客單價、SKU(最小存貨單位)、退款售后等多維度認識消費者,區分核心客群與泛客群,繼而系統化、精細化地升級管理。
“繼續圍繞區域化市場深耕差異化服務,有可能拓展更多的平臺。”張周平認為,如果以跨境電商、零售這兩種主業滲透率作為參照的話,中資支付企業在物流、餐飲、智慧物業、教育、保險等方面仍然有非常大的增量空間。
高數字滲透率和數字參與度、海外數字平臺投資增加、電子支付穩步擴張、官方政策強化……東南亞擁有著許多推動數字支付快速發展的關鍵特征,這個行業正站在起飛的風口上。而中企的投資布局還在不斷推進,他們渴望尋到一種既符合商業利益又安全穩妥的雙贏路徑,以便能全心全意擁抱更廣闊的東南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