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莉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鹽城 224000)
在新時期的職業教育理念看來,現代學徒制一般是指通過教師教育與校企合作的聯合互動型傳授,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進一步強調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指出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情況與人才培養所需,積極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技術創新、就業創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企業則應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技術、設施、資金、管理等要素支持校企合作。該舉措被業界普遍認為是破解校企資源共享雙方參與度不強的“治本”之作。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國內用工需求不斷增長的環境下,建筑工程行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轉型升級壓力,要求推動以生態建造、智能建造為基礎的現代建筑工程產業集群發展,實現高質量增長。作為建筑行業實現技術進步源動力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應繼續保持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專業優勢,結合企業技術優勢,培育出能夠推動技術進步、運用新工藝與新材料的復合型人才是校企共同的目標與責任。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培養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實現校企資源共享的核心內容,在現代學徒制的推行過程中,強化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該方面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中體現得更為顯著[1]。在人才培養層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采用“技能實踐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的教學策略,對建筑工程中的信息采集、軟硬件應用以及施工規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將課程分為建筑施工實訓、課程實訓及技術實訓等三部分,教師根據學生掌握情況,為學生創設具有一定社會性的學習內容,由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利用實踐經驗來補充理論知識的不足,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為日后參與施工工作奠定基礎。
①技術與平臺保障。聘請校外專家學者與企業技術人才參與指導建筑工程技術教學改革工作。校企深度合作,從工學交替、實習實訓機制、實訓基地、校企人員互聘等方面探究校企資源共享機制,同時投入資金打造信息化校園,為教學資源共享提供有力保障;②組織與制度保障。學校高度重視教學資源共享,挑選研究經驗豐富的教師成立研究小組,定期組織交流活動,確保教學資源建設的順利進行,有效發揮專家的指導作用與把控作用[2]。學校根據相關政策制定科學而嚴格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質量監控體系,保障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順利開展;③經費與資料保障。學校支持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資源項目建設,支持制定教學參與科研的各項政策。
目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政策的有力推動下,校企資源共享方面始終不斷汲取先進經驗,成效顯著,但仍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社會的飛速發展使資源類型與數量也呈幾何式增長。校企雙方在資源共享方面意識不強,特別是企業缺乏參與積極性,基本靠學校單方面發力?,F階段,許多地區先后規劃和創建了諸多產業園區,極大地推動了地方經濟、職業院校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建筑行業工作崗位與優秀建筑工程人才。另外,建設規劃在組織與實施環節中問題較為顯著,不利于資源共享及校企健康協調發展。
近年來,關于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方面的相關政策不斷推出,其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是最有影響力的。與其他政策不同的是,該政策充分考慮到“產”“教”融合性不強的問題,從本源上解決了“企業聽命文件”的尷尬情況。但現實各類政策仍以鼓勵性為主,缺乏強制性,再加上缺乏完善化的配套實施細則,例如多數企業所關心的退費減稅、節能減排與扶持獎勵等。建筑工程企業在校企資源共享前期是資金、人員、實訓基地的投入主力,并且投入力度在持續增加,因此企業參與動力并不強。在教學體系開發、教學設計、人才培養方面企業也無利可圖,所以參與積極性較弱。
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而言,其師資短缺主要體現在數量層面的師生人數少,比例失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強調技能訓練,知識傳授相對較少,原則上實踐教學課時應占總課時的半數之上[3]。若實踐教學課時比例高,課程開展頻繁,那么也就需要更多的教師。質量層面的骨干教師少,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雙師型教師并不是僅擁有兩“證”或雙職稱就足夠了,而是既能勝任建筑理論教學,也能指導學生深入一線工地實踐,專業理論與技能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教師作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資源的核心參與者,如果缺乏產教融合能力,必然會影響到校企資源共享工作的有效開展。
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政策的推動,教育資源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這些成效多是職業院校單方努力創造的,企業參與意識普遍不強。在企業看來,雙方資源共享,企業初期投入過高,擔心是否能夠在后期收回成本。所以,推動校企資源共享的動力主要來自院校一方,企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不具有較強的積極性?;诂F代學徒制理念,應采取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參與校企資源共享,并創建獎勵與考評機制;政府、院校、企業三方成立校企資源共享指導委員會、教學資源指導委員會和企業資源指導委員會;校企雙方定期舉辦交流會與報告會,提高雙方的交流水平。
強化校企雙方建設規劃,應在前期建設規劃基礎上,從上層到實施層均要統籌規劃,解決校企資源共享面臨的重點問題,從而加快資源共享[4]。首先,上層規劃應考慮好產業園區在空間上應保持適中距離,與學校不宜過遠,為校企雙方人員來往提供便捷的交通設施與環境,加快雙方資源共享如下圖所示,除成立上述三大委員會以外,校企雙方還應設置主管部門并提供所需資源,為雙方共享與互評創造條件。其次,實施層規劃應做好完善資源共享標準、考核標準以及共享規范;搜集整理所有反饋信息,運用統計學方法合理評估資源,確保共享資源的質量與范圍沒有問題。

校企資源共享規劃圖
如上表所示,以學期彈性、教學過程彈性、教學方法彈性等進行設計,組織教學管理過程,構建模塊化平臺,設計彈性教學方案。有效對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理論與技能培養目標,合理調整課程體系標準,確保課程專業化、實踐平臺化、項目案例化,使課程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校企之間還應加強聯系,重視開發教學資源,創建各類型的資源包,將企業案例當作教學案例,融入教學全程,確保知識的銜接。此外,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持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為學生未來參與建筑工程項目奠定基礎。

校企資源共享模塊化平臺表
采用體驗式教學。創設與企業對應的崗位情景,通過模擬仿真的建筑工程案例,為學生提供可實操、可就業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行業積極性,確保學生在崗位實踐中能夠通過所學來強化基本技能[5]。在具體教學中,構建基礎認知、崗位體驗等層次不同的學習方案,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發展。
采用項目式教學。面向建筑工程企業的工作內容,開展項目導向式教學,進行圖紙識別與會審、定位放線、工程統計驗收等項目模擬訓練,讓學生初步了解建筑工程施工流程,為頂崗實習奠定堅實基礎。
采用崗位式教學。學生在學到一定專業技能后,以員工身份進入企業,在技術骨干的指導下參與建筑工程項目。崗位式教學一般分為認崗、跟崗以及頂崗三個階段。前兩階段是讓學生掌握熟知施工流程、操作規范以及施工翻樣等工作,最后的頂崗階段則是讓學生以員工身份參與建筑工程項目建設之中。
綜上所述,校企資源共享既是校企合作與創新的基礎,也是校企快速發展的著力點,更是校企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诂F代學徒制理念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資源共享應在“職教20條”的指導下,關注建筑工程企業的現實訴求,創建校企協同管理模式與資源共享渠道,將校內教研活動拓展至企業與社會之中。建筑工程企業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利用技術、資金、設施、管理等優勢資源參與進校企合作,在生產經營的同時肩負社會責任,由此實現校企雙方共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