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hel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壞心情的困擾。這些壞心情,有時是來自外界的壞消息,有時可能來自內心的擔憂和焦慮。如果遭到壞心情的侵擾,精力和動力被不斷消耗,我們可以做些什么,讓自己更快地掙脫出來呢?
本質上來說,情緒是大腦給我們發出的信號,告訴我們好像遭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需要盡快做出處理。但問題在于,大腦發出的這個信號,不一定準確。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被塑造出一個特性:對負面事物過度敏感,容易關注到受威脅的細節,并將其放大,甚至以偏概全。
因此,一個簡單粗暴的信念就是:大多數時候,你所擔憂的事情都不會發生,你所焦慮的后果都是杞人憂天。下一次,當你被壞心情打擾時,不妨告訴自己:我的情緒是不準確的,它很可能夸大了事實。通過這個反方向的力,拉自己一把,避免在虛假的情緒中越陷越深。
壞心情不是憑空生成的,它一定有來源。一旦你覺察到自己的心情受到影響,就要立刻考慮切斷跟負面來源的聯系。如果是來自外界的資訊,就當機立斷關掉,不要再去看它。如果是來自內部的念頭,比如,擔憂、焦慮、煩惱等,先接受它的存在,然后轉移注意力,去做一些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充分調動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抑制住情緒的通道。
設定一件能夠帶給你極大幸福感的事情,可以是為自己購置一件一直想要的東西,參與一個一直感興趣的活動,或是跟久違的朋友小聚一下等。不要把它安排在近期,而是設定在一個較遠的期限,時間以一周到幾個月內為宜。
比如,很多人在疫情被封控時,會許下愿望:出去后野餐一次、去聽一場脫口秀或跟朋友來一次說走就走的郊游等。這樣做能夠有效提升你對當下壓力的耐受力和抵抗力,相當于給大腦一個承諾:撐一撐,很快就有獎勵了。
大多數時候,壞心情來源于,我們希望對事情擁有更多的掌控,但往往事與愿違。事實上, 很多事情本就不是我們能夠控制和決定的。一個更好的心態是, 理清自己的“ 影響圈”“關注圈”和“控制圈”。你能夠100%控制的事情是控制圈;能夠通過行動去影響和改變的是影響圈;會對你造成影響,但你無法改變、只能關注的事情,就是關注圈。
改變心態,讓自己更多地去體驗這種感受:我無法100%掌控,但我可以通過我的行動,來盡可能地干預和影響它。換言之,就是把你生活的默認模式從“絕對確定”“絕對可控”,調整成“比較確定”“比較可控”,從而為自己松綁。
拿起筆,列出你能夠求助的人、能夠聽你傾訴的人、能夠為你兩肋插刀的人,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人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動物,人永遠都可以從與別人的聯系中獲得力量和正面情感。最需要避免的情況,就是始終抱持著“一切問題都必須我自己扛”的信念,這樣只會持續為你增添壓力。
打開你的相冊,翻出那些讓你難忘的、美好的記憶。回憶一下,這些照片是在什么場景下拍攝的?它帶給你的美好回憶是什么?你還能不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受到當時的畫面、聲音、氣味和心情?也可以翻出自己的日記,找到讓你開心或感恩的記錄。
當我們對過去的美好經歷采取“自我沉浸”的方式時,這種正面的情緒可以從回憶里溯流而上,迅速抵達此時此刻的我們。
此外,在陽光下散步、睡一個好覺也可以幫助我們放松,盡量避免被負面情緒影響到。
棟梁//摘自L先生說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