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婷 陳其祿

天上飛,地上跑,海里游……就沒有罐頭裝不下的。俗話說:“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在疫情多發之際,罐頭大有成為老百姓的備貨定心丸之勢。中國這么大,哪里的罐頭最好吃呢?
不同于市面上拉環罐頭五花八門的包裝,河北的吃貨們自小就對秦皇島生產的北戴河牌罐頭頗有好感。北戴河罐頭的前身,是特供部隊的軍工罐頭,采用無拉環的密封方式,只有先小心翼翼地開啟一個洞,再將蓋子整體撬起,才具備吃罐頭的儀式感。一罐滿滿當當的高能量肉食,無疑是北戴河罐頭的招牌菜。肥瘦相間的紅燒扣肉和蹄髈、大塊結實的牛肉、醬味醇香的獅子頭,放在今日,依舊能俘獲肉食主義者的芳心。
早在20世紀初,上海便率先從海外引進罐頭。番茄沙司罐頭色澤紅潤、口感濃郁,催生出了羅宋湯、炸豬排、茄汁豆等多元化的菜色。烤麩,是江浙一帶特有的名菜,松軟彈糯呈多孔海綿狀的烤麩,吸足了湯汁的咸香甜蜜,搭乘上罐頭快車,走進了千家萬戶。最喜人的江南小菜油燜筍,也一頭扎進罐頭的懷里。謹遵時令出產的白胖小子,渾身掛滿了油醬姿色,清甜香脆的味道不再只是短暫春冬的專屬。
20世紀50年代后,如今家喻戶曉的罐頭品牌梅林出生了。許多人買罐頭時,總會先拿一罐梅林午餐肉,可片可丁、可煎可炒、可涮可湯,不論一日三餐還是小零食,午餐肉總能以粉嫩身形混跡其間。
廣東人的罐頭里,裝的還有夢想和遠方。19世紀,廣東人掀起“下南洋”的打工熱潮,遠在異國他鄉,一口家鄉的鯪魚味成了許多“洋漂”的渴望。人們將鯪魚煎至兩面金黃,再拌上陽江豆豉,放入罐中,讓豆油浸沒其上,再用泥漿封口,就制成了耐儲存的豆豉鯪魚。對航海者而言,這一罐罐豆豉鯪魚,就是無邊汪洋上的救命菜。而如今,一罐豆豉鯪魚,一把油麥菜或者一顆多汁的苦瓜,依然是廣東人離不開的家常菜。
罐頭的主角,通常是肉。張北草原上的羊蝎子罐頭,配上白紅蘿卜好搭檔,讓寒冷的冬日都少了幾分凜冽。沈陽的罐頭里,小雞燉蘑菇、豬肉燉酸菜是少不了的家鄉味。大連的竹島紅燒牛肉和紅燒牛腩,牛肉酥軟、牛筋軟彈,是一碗清湯牛肉面的絕佳選手。云南人介紹起家鄉特色,少不了德和牌云腿罐頭。上好的山地黑豬肉,是成就罐頭的經典滋味。哪怕只是煮方便面,只要有云腿罐頭的加持,分分鐘能讓美味升華。
比起大開大合的肉類,海鮮罐頭就顯得雋永一些。寧波舟山的醉泥螺,晶瑩剔透,咯嘣一聲脆響,別有一番滋味。大連靠海,大顆完整的蒜香扇貝、骨刺酥爛的帶魚、調制沙拉的金槍魚……這里是海鮮罐頭的天地,也是吃貨們的天堂。
福建人自小吃大的古龍香菜心罐頭,脆口咸香,是清粥的好搭檔。天津長城牌冬菜罐頭,至今還保留一身醬色的古壇包裝,在煎餅馃子里夾上薄薄一層、餛飩面條里捎上一筷子,或者配上老豆腐就著白粥,是地道的老滋味。
橄欖菜,迷惑了眾人的雙眼,實乃芥菜葉和橄欖的配伍。碧綠肥厚的橄欖,用油鹽翻炒,再加入老芥菜葉,慢火熬燉直到黝黑發亮,便可入罐儲藏。豆角切丁,與肉糜、橄欖菜一同煸炒,就是南北風靡的欖菜肉末四季豆。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哈爾濱人酷愛的酸黃瓜。
在云南遍地生長的可愛菌菇,絕不會被罐頭遺落在外頭。德和牌雞樅油平菇罐頭、雞樅菌罐頭和牛肝菌罐頭,不只是云南人的最愛,也是外地人魂牽夢繞的地域美味。還有福建漳州的清水馬蹄罐頭和玉米筍罐頭,清甜爽脆,是吃貨們的解壓寶庫。
黃桃罐頭包治百病,這是許多東北人的童年回憶。小時候每次發燒感冒,都能收獲平日里少見的黃桃罐頭,是對味蕾和心靈的雙重撫慰。哈爾濱人,在“吃瓜”一事上可謂占足了便宜。待到冬日,拿出一罐香瓜罐頭,便是解膩的烤串伴侶。如果要找罐頭中的土豪,那就瞅向江浙一帶的枇杷罐頭和楊梅罐頭,還有廣東的荔枝罐頭……
在冷鏈發達的今日,罐頭也許早已淡化了耐儲的定義,有了更多的身份——是對一個時代的懷念,是對家鄉的一份深情,還是對當下生活的一份嶄新解讀……
靜靜//摘自地道風物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令山一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