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醬 kiki
“211”和“985”曾是大家評判大學好不好的依據。“雙一流”概念提出后,是否入選成為全新的評判標尺,與此標準無緣的高校被統稱為“雙非”大學——聽起來籍籍無名,好像難有一番成就。可現實是,全國1200余所本科院校,入選“雙一流”的不過147所。更多人高考后的目的地,正是所謂的“雙非”大學。盡管它們在名牌大學的光環下稍顯落寞,但換個專業賽道,也可以是學科領軍者。那些被人們忽略的“雙非”大學實力究竟有多強?

每次盤點“雙非”大學,不論是軟科中國、校友會網還是武書連,昆明理工大學都榜上有名。它可能算不上所謂“名校”,但絕對“深藏功與名”。
這里是“院士培養地”。在“院士難求”的當下,稀土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國成,“兩彈一星”功勛、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希季,IEEE Fellow(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曹進德,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等人,都是從昆工走出。
這里是“科技創造源”。學校不僅屢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還創造出一批享譽世界的重要科技成果,如屈維德教授首創的“沖擊消震原理”應用于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劉北辰教授發明了世界首座倒張拱鋼索橋……
除了學術造詣,昆工還從不缺人文色彩。學校的圖書館是能讓你一秒愛上的地方,不僅藏書超百萬,呈貢校區的圖書館還曾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昆工呈貢、蓮華、新迎三個校區完美詮釋了“春城”昆明的“花枝不斷四時春”。因為校園晚會運用全息投影技術、燈光舞美豪華,昆工還上過新聞。
為什么一所“雙非”院校能取得如此成就?當你漫步昆工校園,目之所及處都能給你答案。

華東政法大學是上海一處熱門影視取景地,它是“肖奈”(《微微一笑很傾城》男主角)的同款校園,在這里度過四年光陰,青春也仿佛被加了濾鏡。當然,高顏值校園不過是錦上添花,吸引學生報考的內核是它法學界“五院四系”成員的身份。
大約70年前,年輕的新中國創立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華政就赫然在列。如今它依然實力強勁,不僅在第四輪學科評估里以A的評級和清北等名校并列,還成為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多年的積淀讓華政的法學氛圍濃厚,即便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也有機會喜提法學的“雙學士學位套餐”。
學生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可能是對學校教育實力的最好印證,華政學生王潔瑩就曾和上海迪士尼有過一次法律的較量——工作人員翻包檢查并拒絕游客攜帶食品入園,這“霸王行為”被她以侵犯個人合法權益為由告上法庭并最終勝訴。我們如今可以帶食物入園,離不開王潔瑩的堅持。
在華政浸潤四年,學生們大多具有法治精神且專業基礎扎實,因此受到了業界的認可。考研方面,清北等諸多名校的法學專業都青睞來自華政的學生;就業方面,華政校友遍及各地的司法領域,校友資源強大,在江浙滬一帶優勢尤其顯著,能提供更多優質機會。
盡管華政沒有“雙一流”的名頭,但它憑借專精的法學實力,為學生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

如果說“建筑老八校(清華大學、重慶大學等)”是建筑圈的“天王天后”,“建筑新八校(南京大學、沈陽建筑大學等)”就是“新晉頂流”,16所學校各個都憑實力吸粉。盡管沈建大的名頭、名氣都不占優勢,但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遼寧省合建高校、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專利金獎等獎項、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所大學建立合作關系,這些共同為沈建大的專業實力加分。
沈建大的校園內也處處充滿建筑的巧思——被譽為“亞洲第一長廊”的學術軸貫穿了教學區、科技園區、辦公區和學生生活區;教學區內建有多個具有東方文化底蘊的庭院;立體廣場的“魔法”是用實墻和跌落臺階將空間橫豎分割;體育場西側還保留了一片稻田,袁隆平先生題詞“稻香飄校園,育米如育人”。
在沈建大浸潤4年,廣闊的建筑行業都將是你的天地,在東北地區就業優勢更大!

一所“雙非”綜合類大學的小語種專業比多數外語類院校還好?還真是。黑大的外語類專業沒有被統一歸置到外語學院,而是經過學科細化,成立了俄語學院、西語學院、東語學院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的中俄學院和中法學院——這些語種共同構成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拿到了A的評級,和浙大、上交等并列全國第四。如果把俄語單拎出來評比,那名次還有上升的空間,畢竟“全國俄語人才培養搖籃”的名號就安在它頭上。
來黑大讀書,國家級教學名師、“普希金獎章”獲得者等都將是你的老師。讀書期間也有機會參與奧運會等各項國際賽事和會議的翻譯工作。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黑大就憑實力入選,學生們用實力征服了更多用人單位,贏得了好口碑。

談及燕山大學的歷史,哈爾濱工業大學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1958年,哈工大的重型機械系及相關專業遷至齊齊哈爾獨立辦學,后遷往秦皇島扎根,才有了如今的燕山大學。“出身顯貴”的燕大,機械實力相當于武大之法學、西交大之電氣工程。燕大也和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這三位伙伴并稱為“機械四小龍”。
不僅機械學科,整個工科領域都處在燕大的舒適區。第四輪學科評估里以機械工程(A-)領銜的8個學科均有上榜,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4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燕大還有15個工科專業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陣”。
在燕大,少不了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的機會。這是因為燕大近年來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所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積極開展聯培生項目。想做科研?燕大多個科研團隊曾參與“天眼”工程、C919大型客機、港珠澳大橋、北斗導航衛星等項目核心部件的研發。
拼綜合實力也許燕大還有成長的空間,但在工科領域,它有足夠的信心助你扶搖直上。
兜兜//摘自《課堂內外》(高中版)2022年第4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