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實,胡永青
新疆畜牧科學院畜牧業質量標準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是我國傳統的奶業主產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奶牛養殖傳統。新疆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奶業發展,近年來先后制定出臺了《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意見〉的實施意見》《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穩定奶業發展的意見》《新疆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關于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實施意見》《自治區黨委辦公廳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新疆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通知》《關于印發<自治區農區畜牧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2019年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科技廳等9 廳局聯合印發了《新疆奶業振興行動方案(2019—2025)》等系列政策文件,確定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踐行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明確新疆奶業振興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行動舉措,積極整合各方面資源,持續加大對奶業的扶持力度,提出到2025年新增荷斯坦牛20 萬頭,新增牛奶產量100 萬t以上,奶類總量達到300 萬t,立足新疆奶畜養殖現狀和奶業發展特點,走出富有特色的奶業振興之路,把新疆建成全國奶業大區,積極融入和服務國家奶業振興戰略大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奶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大致經歷了5 個階段。
1949年,新疆改良奶牛存欄僅1 200 頭,1979年發展到7.1 萬頭,年均遞增14.57%。這一時期的奶業發展特點是牛奶緊缺,市場供應異常緊張。奶產量由50年代初的幾千t,發展到1979年的6.98 萬t。乳制品加工以瓶裝的消毒奶產品為主。
農區個體養殖戶紛紛從外地購入奶牛,奶牛數量快速增加,存欄由1980年的11 萬頭增加到1999年的101 萬頭,年均增長11.75%。牛奶市場供應緊張的局面得到緩解,供需逐步趨于均衡,牛奶的生產銷售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奶產量由1980年的6.78 萬t上升到1999年的70.43 萬t,年均增長2.42%;乳制品加工企業以中小規模為主,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等類型并存。乳制品以奶粉、巴氏奶、酸奶、高溫滅菌奶為主。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乳制品加工和奶牛養殖開始走向規模化。一些較大型的企業發力投資奶業,大舉新建擴建乳制品加工廠,同期從國內外引進大批量奶牛建立奶源基地,乳制品日加工能力由2000年的1 100 t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5 000 t,年均遞增7.14%。奶牛存欄由2000年的118.90 萬頭增加到2007年的210.55 萬頭,年均遞增8.51%。奶產量由2000年的78.23 萬t,增加到2007年的201.00 萬t,年均遞增14.40%。產品結構以奶粉生產為主,轉為以液態奶為主。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我國奶業發展陷入嚴重的困難和危機,消費者信心嚴重受挫,加之進口乳制品沖擊,市場一度陷入低迷,新疆數十家奶粉廠停產或倒閉。為保障奶業健康發展,自治區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是 “學生飲用奶推廣計劃”的實施,穩定了乳制品消費并拉動了市場增長。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奶業振興 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農業農村部、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為奶業振興指明了方向和路徑;2019年,新疆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等9 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新疆奶業振興行動方案(2019—2025年)》,提出加快推進新疆奶業做大做強,把新疆建成全國奶業大區,助力鄉村振興。隨著奶業振興計劃的落實,新疆奶業正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
新疆全區青貯種植484.45 萬畝,平均畝產3.42 t,年產量1 580 萬t,干物質DMI平均29%,淀粉平均27%,主要營養成份距離“雙30”標準還有一定差距;苜蓿種植238.16 萬畝,平均畝產0.66 t,年產141 萬t,粗蛋白質(CP)平均16%,為苜蓿干草二級質量標準。北疆區域是新疆青貯玉米和苜蓿種植的主產區,青貯、苜蓿產量分別占全區的72%和78%。
新疆的高產奶牛品種主要為荷斯坦牛,其奶產量占商品奶產量的92%,存欄的85%以上分布在昌吉州、克拉瑪依市、伊犁州直局部、巴州局部、喀什地區局部、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第七師、第八師、第六師、第十二師的農區。其次是新疆褐牛和西門塔爾牛。新疆褐牛是地方特色品種,以草原放牧和半舍飼半放牧為主,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和阿勒泰,3 個地區的存欄占新疆全區褐牛93%。西門塔爾牛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喀什和阿克蘇地區,兩地的存欄約占全區的70%,其余的30%分布在伊犁州直、昌吉州局部、塔城和阿勒泰等地區。
2020年,新疆奶牛存欄約160 萬頭,但品種優良的高產奶牛僅29.1 萬頭,其中荷斯坦牛約26 萬頭,新疆褐牛和西門塔爾牛約3.1 萬頭,3 個品種的泌乳牛合計約11.7 萬頭,占全牛群比的40%。農區荷斯坦牛平均單產7.6 t,乳用新疆褐牛和西門塔爾牛平均單產為5.9 t,日產鮮奶1 300~1 650 t,年供應商品奶約55 萬t。牧區的新疆褐牛和西門塔爾牛乳用飼養的數量并不多。
奶牛規模化養殖主要分布在農區。100 頭以上規模奶牛養殖場(家庭牧場、合作社、養殖小區)439 個,其中存欄100~499 頭的310 個,存欄500~999頭的64 個,1 000 頭及以上規模養殖場65 個。品種主要以荷斯坦牛為主,占規模養殖總存欄的54%,乳用新疆褐牛、西門塔爾牛500 頭以上規模養殖占比1.7%,全區規模養殖比例為34%。總體上高產奶牛存欄增速緩慢,500 頭以上規模養殖比例較低。50 頭以下養殖戶近年連續大幅快速減少,小散戶基本退出奶牛養殖行業。
2020年,新疆牛奶產量206 萬t,實際用于生產加工的商品奶69 萬t(含特色乳品,不含奶吧和合作社的自銷量),商品奶原料的95%來自農區規模化奶牛養殖場(合作社)。牧區的新疆褐牛和西門塔爾牛因泌乳期短,產量低,除飼喂犢牛和牧民自食外,僅有少量鮮奶以散售形式供應周邊居民,商品奶的供給率僅3%~5%。
生鮮乳平均收購價由2019年底的3.6 元/kg上漲至4.4 元/kg,高于同期全國4.15 元/kg的平均水平,上漲幅度22.22%,局部奶價達到4.8 元/kg,個別區外調度收購價甚至高達6.0 元/kg。
生鮮乳質量安全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規模養殖場的生鮮乳合格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平均乳脂率3.43%,平均乳蛋白質3.13%,體細胞數平均26.6 萬個/mL。生鮮乳質量水平已經超過國家標準。
2.7.1 乳品企業分布
2020年新疆有乳品企業52 家,設計日處理能力6 500 t,實際日平均生產量約1 700 t。2020年全區乳制品加工量69 萬t,其中北疆企業54 萬t,占全區加工量的78.3%,南疆和牧區傳統作坊15 萬t,占全區加工量的21.7%。
北疆乳品企業主要有新疆天潤乳業有限公司(簡稱“天潤”)、新疆西域春乳業公司(簡稱“西域春”)、新疆花園乳業有限公司(簡稱“花園”)、新疆麥趣爾乳業公司(簡稱“麥趣爾”)、新疆綠成農業開發公司(簡稱“綠成”)、伊利(新疆)乳品廠、蒙牛(新疆)乳品廠、維維(新疆)乳業公司、新疆伊哈牧場、新疆西部牧業畜牧養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西部牧業”)等。南疆乳品企業主要有新疆瑞源乳業公司(簡稱“瑞源”)、新疆南達新農業開發公司(簡稱“南達”)、新疆新農乳業有限公司(簡稱“新農”)和新疆三宇乳業公司(簡稱“三宇”)。其中天潤和西域春2 家鮮奶收購、加工、銷售量占全疆商品奶總量的48%,天潤、麥趣爾、西部牧業是上市公司,天潤為中國奶業20強(D20)企業,西域春為D20觀察員企業。
2.7.2 產品結構
產品結構仍以液態奶為主。產品種類及產量(按原料奶折算):液態奶占比53%、發酵乳39%、含乳飲料1.2%、奶粉3.5%、奶酪3%、休閑食品0.3%。疆內市場銷售52 萬t,占比75.4%;疆外市場銷售17 萬t,占比24.6%。外銷主力企業為天潤、西域春、花園、麥趣爾、新農、南達、綠城、明旺、旺源、瑞源等,占外銷量的95%以上。外銷產品主要以酸奶、高溫滅菌奶、奶啤及奶粉為主,另有少量干酪、奶茶粉等。年銷售額10 億元以上企業1 家,3 億元以上企業4 家,1 億元以上企業6 家。
新疆的規模化奶牛場機械化裝備程度較高,基本實現全混合日糧飼喂、自動清糞、管道式擠奶、CIP清洗,配備直冷式儲奶罐、乳質檢測儀器、半自動修蹄機、奶罐運輸車以及舍區溫控系統和飼草料收儲設備。部分較大型牛場有糞污處理及沼氣設施,但使用率不高。在信息化建設方面,規模化奶牛場實現了100%辦公自動化,90%運用互聯網,70%有生產管理軟件,85%的牛場裝有監控攝像頭,部分牛場裝有奶牛發情監測、身份識別以及乳房炎預警智能系統。
天山北坡屬于世界公認的“黃金奶源帶”上,即在南北緯40°~50°之間的溫帶草原,氣候適宜、水草豐美,地域遼闊,是國際公認的優質奶牛飼養帶。在這個區域內奶牛生長舒適健康,從而可為消費者帶來高產量、高品質的奶源。
新疆草原資源豐富,有天然草場7.2 億畝;北疆農區飼草料較豐富,青貯和苜蓿在滿足現有奶牛所需飼養量的情況下,尚有200 萬t和150 萬t富余,奶牛擴群增量仍有較大空間。北疆牧區新疆褐牛養殖基數大,可利用其乳脂率、總固體高以及草原天然無公害、有機乳質的特點,結合旅游旺勢開發方便、有機、特色風味等乳制品。
新疆奶源具有“天然、有機、綠色、安全、優質、營養、醇凈”的獨特優勢,乳制品日益受到國內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疆外銷售增幅較快。奶畜品種豐富,荷斯坦牛、西門塔爾牛、新疆褐牛及馬、驢、駝等乳制品特色突出。
一是牛只基數大,尤其是牧區的新疆褐牛與西門塔爾牛超過百萬,加大乳用性能改良力度,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取得成效。二是天山北坡已經形成了以昌吉州為核心的農區奶產業集中帶和以呼圖壁種牛場為代表的科研、育種、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三是自治區奶產業技術體系、昌吉州天山北麓奶產業聯盟的建立,為推動行業規范、技術推廣與服務、行業標準和產業化進程助力。
4.1.1 規模養殖水平不高
傳統畜牧業占比很高,牧區存欄仍占全區奶牛存欄總數的80%以上。牧區以放牧為主,傳統的流動轉場飼養方式不便于奶源集中收集,乳品企業缺失,難以向市場批量均衡供應乳制品。農區規模化養殖數量及奶源供應也存在區域間不平衡,2020年原料奶首現短缺,年缺口約3.3 萬t,昌吉州、巴州一些企業從甘肅等地調運奶源,2020年外購原料奶2 萬余t。奶牛規模化養殖比例偏低,商品奶產出有限,每年可提供加工用原料奶僅90 萬t(含合作社、奶吧、散售),僅占全區牛奶總產量的43%,對下游加工業支撐不足,特別是近年來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高質量奶源更為緊缺。
4.1.2 品種優勢未有效利用
數量優勢和奶源優質與經濟回報不成正比,致使資源浪費。新疆奶牛品種除荷斯坦牛外,新疆褐牛、西門塔爾牛等乳肉兼用牛資源豐富,但規模化養殖率低、飼養方式還處于初級階段、奶產量低泌乳期短等問題突出。部分地區仍采用自然雜交,存在品種退化、近親血緣的現象。
4.1.3 生產管理比較粗放
牛群結構不合理,長期以40%的奶牛產出養活100%的群體,低于現代化牛場泌乳牛占比55%左右的水平。養殖檔案不健全,凍精使用記錄不規范、系譜欠完整,牧場管理軟件使用率不足40%,大多數牛場的牛只檔案和生產數據更新不及時,無法提供有效的科學管理數據,養殖經濟產出比計算不準確。繁殖能力差,產犢間隔較長,平均在420 天以上,奶牛終生利用效率不高,平均利用胎次僅為2.5 胎。
4.1.4 自繁自育能力需提升
2015年以來奶業發展出現波動,多種因素導致養殖效益下滑,新疆荷斯坦牛存欄量累計減少近40%。現有千頭以上較大型牛場仍以2015年前的進口奶牛為基礎,擴群和新建也主要依靠購買進口奶牛,奶牛養殖發展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牛場要著力提高自身繁殖育種水平,做好高產奶牛自主培育工作。
4.1.5 飼草料質量和產量還有較大上升空間
新疆全株玉米青貯的平均畝產僅3.42 t,苜蓿干草平均畝產0.66 t,相對于其他省全株玉米青貯畝產6.0~7.5 t和苜蓿干草畝產0.9 t還有很大差距。若按全株玉米青貯畝產6.0 t和苜蓿干草畝產0.85 t計算,在不擴大種植面積的情況下新疆可實現青貯、苜蓿分別增產1 249 萬t和452 萬t的優質飼草料。與此同時,規模化牛場的青貯質量普遍達不到“雙30”的標準,苜蓿粗蛋白含量也大部分在14.5%~16.8%之間,因此要加強飼草料種植田間管理和青貯制作技術的推廣應用。
4.1.6 整體科研能力與技術推廣水平不高
新疆排名全國奶業主產區前十位主要是依靠奶牛數量取勝,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仍明顯不足,科研資金投入較少,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應用相對較弱,與其他省份比無論從整體的牛場管理、育種、營養、保健還是精細化的圍產期、干奶期管理、犢牛飼養、后備牛選育等都缺乏較為領先的生產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從業人員社會地位低,勞動強度大,待遇一般。
4.1.7 社會資本關注度不夠
受產業波動大、生產周期長、資金注入多而效益回收慢、貸款融資難等因素影響,社會資本進入奶牛養殖業的積極性不高,發展后勁不夠強。近5 年來鮮有新建的規模化奶牛養殖場,雖然近年自治區財政給予新增奶牛2 000 元/頭,個別地(州)給予1 000 元/頭的政策性補貼,但相對于24 000~28 000 元/頭的當前奶牛市場價,絕大部分養殖者依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4.2.1 加工企業多而不強
缺乏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和資本市場融資能力,缺乏有全國影響力的頭部企業,大多數中小企業存在著開工不足和資產閑置的現象,加上產品品牌建設滯后,欠缺營銷策略和營銷宣傳力度,市場開拓不足,同時受到離內地省人口密集的中心消費城市遠、物流營銷體系不健全、線上銷售開發不夠、運輸成本高等因素影響,做大做強步步維艱。特別是草原牧區周邊小型企業、家庭牧場,對綠色、有機產品的品牌建設意識更加不足,良好的產品品質優勢未能有效轉化為經濟效益優勢,對養殖和加工發展引領帶動不強,難以形成有效的產業支撐。
4.2.2 消費增長帶動不明顯
產品結構不科學,同質化嚴重,新產品研發能力較弱,基本是“液態類、發酵類、奶粉類”老三樣,消費市場內耗嚴重,還停留在價格競爭階段。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20年新疆人口總數為2 585.23 萬。考慮疆內商品奶消費量約52 萬t,人均消費只有20.1 kg。城市與農村的乳制品消費差別較大,城市居民對乳制品的消費能力和營養認知度較高,已成為日常膳食的一部分,消費群體較為穩定;農村人口消費雖有一定潛力,但收入較低購買力不足,飲食習慣和營養結構尚需培育引導。全疆近十年乳制品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2.3%,增速明顯放緩。
4.2.3 利益鏈聯結不緊密
新疆奶業有完整的產業鏈,但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利益鏈,一體化經營的企業不多,乳品企業集中度較高、處于市場優勢地位,掌控生鮮乳收購價格和數量的話語權,奶牛養殖者享受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不夠,一直在維持經營中緩步前行,合理權益長期缺乏保障。與此同時,乳品企業各自為戰,乳制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與消費市場培育擴大不同步,市場秩序不規范與消費增長速度放緩等問題共存,供給側與需求側矛盾突出。
4.2.4 奶業發展支撐保障能力不強
一是優質飼草料生產保障體系有待加強。人工種草收益相比經濟作物偏低,加之受土地限制、用水政策控制影響,優質飼草生產供給水平低,飼草料區域供給不平衡。二是奶牛防疫、診療、配種體系有待加強。受村級動物防疫員收入低、隊伍不穩定,基層配種員、獸醫技術水平不高、人員不足,社會化服務機制不健全等影響,中小奶牛場(合作社)技術支撐保障不足,奶牛群體改良率、單產水平、繁殖率、飼草料有效利用率等均低于大規模奶牛場,與其他奶業主產省份比差距更大。三是畜牧業金融保險體系不健全。投融資渠道單一,貸款難、融資難,活畜保險覆蓋面窄,使牛場抗風險能力不足,制約了畜牧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當前迫切需要加快建立適應當前新形勢、新要求,面向基層提供畜牧業貸款融資、信用擔保、保險保障等綜合服務的新機制。
4.2.5 環境與生態保護給產業發展帶來壓力
一是環保設施投入大,煤改氣、煤改電、糞污處理、無害化處理等設施設備投入少則需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用水、用電、燒氣、燒油等運行成本成數倍增長,養殖企業負擔加重,尤其是中小企業運行困難。二是面對環保力度不斷加大,養殖企業新建及改擴建養殖場顧慮多,影響產能發揮和擴大再生產。三是有機肥出口不暢,農區種植業有機肥施用量增長緩慢,種養循環良性發展模式未真正形成。
4.2.6 政策潛能未充分發揮
近十年來,國家、自治區不斷出臺奶業發展扶持政策,但基層還存在由于各地重視程度不同、或因部門協調不暢,有些政策還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在落實執行上打了折扣,有些“撒了胡椒面”,沒有完全發揮項目資金的引導示范作用,政策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沒有完全發揮。
建議從自治區層面強化政策引導與扶持力度,進一步明確新疆奶業發展定位,規劃重點發展區域,全疆一盤棋,整合資源,聚力重推,集中突破,形成產業集群優勢。分區域、分類型重點打造2 個奶業優勢產業集群,一個是以烏魯木齊、昌吉州、克拉瑪依為中心,打造荷斯坦高產牛養殖和乳制品加工優勢產業集群,一個是打造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新疆褐牛養殖與草原特色有機乳制品家庭牧場(合作社)加工產業集群。
打破體制限制實現“兵地”融合,在政策、資金上加大對龍頭企業打造的支持引導,政府做“紅娘”促企業牽手,把企業內生動力和政策外在助力形成合力齊發力,打造1~2 個具有品牌效應的全國知名乳品企業,以品牌的影響力和龍頭的帶動力拉動奶業整體發展水平。建議自治區黨委政府引導實力較強的大型農牧業集團公司,通過整合區內乳品企業、奶源基地,構建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機制,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加大產品創新研發,提升品牌宣傳和市場占有率,實現從區域性品牌向全國性品牌的擴張。
以培育地方優質種質資源、調整群體結構、提高奶牛單產和養殖比較效益為主要任務,推進種畜群和奶源基地提質增效,加強特色品種擴繁和滿足奶源自給率。一是支持規模乳品企業加快自建牧場和合作控股牧場建設,加大養殖設施設備升級和智能化信息化建設投入。二是進一步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建立政府財政補貼激勵機制,支持國家級、自治區級奶牛核心育種場、地方品種的培育建設,推進高產奶牛核心群建設,推進自治區奶牛生產性能測定中心重點實驗室建設,持續開展奶牛品種登記、生產性能測定和奶牛育種數據庫創建、后裔測定。重點支持規模養殖場(合作社)使用優質凍精實施改良,提升奶牛單產水平。三是突出新疆品種特色,分區域、分品種有重點的扶持發展。在昌吉州、克拉瑪依市重點打造荷斯坦高產奶牛養殖基地,著力提高奶業現代化水平,加快產加銷一體化進程,打造全產業鏈企業集群。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以新疆褐牛為主,重點打造新疆褐牛養殖基地,突出草原特色、有機奶特色。四是加快規模化、標準化建設進程。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和南疆地區推進散戶奶牛入社、入場進程,引導奶農通過托養、奶牛入股等方式參與規模化經營,支持培育適度規模奶牛養殖主體,發展300~500 頭奶牛家庭牧場、合作社和中小型養殖場。五是支持中小型奶牛場將奶牛養殖與乳制品加工增值服務等結合起來,從家庭作坊轉型為小型工廠,鼓勵引導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
一是建立投融資保障機制。政府牽頭,加大與金融、保險機構的溝通協調,創新信貸、保險新機制,開展活畜抵押貸款和養殖場設施設備抵押貸款、奶牛保險風險分擔等新保險機制,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二是完善科技支撐與服務機制。統籌利用中央財政、自治區財政科技項目資金,持續開展奶牛生產性能測定,繁殖育種、疫病防控、科學飼養、乳制品加工等科技攻關;建立健全自治區奶業科研機構,給予政策資金引導機制,運用中央、自治區各類農業生產發展項目中科技培訓、科技服務資金,以科技補貼的形式,由自治區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組織相關科研院所、事業單位或第三方服務機構統一實施,以促進產業發展目標、方向的一致性,切實為奶業全產業鏈提供技術服務。三是建立技術服務政策扶持的長效機制。奶業振興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自治區黨委、政府層面高位推動,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加強組織協調和督導,研究和建立奶業振興的政策框架體系,制定長期支持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動奶業發展的合力。
一是充分發揮自治區奶產業技術體系和自治區奶業協會作為奶業發展智囊團、技術支撐、行業自律的作用,加快奶產業發展難點研究和技術示范推廣。二是持續支持自治區重大專項新疆奶業創新項目,從高產奶牛種群培育、優質牧草生產、乳制品加工、競爭力提升和信息化建設等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突破制約新疆奶產業升級的技術瓶頸,促進奶牛養殖提質增效,乳制品多元化和品牌競爭力提升。三是建立以“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智能化、優質化”為特征的現代化奶業生產體系。四是培育發展奶牛養殖+乳制品加工,尤其是草原牧區的新型家庭牧場和奶農合作社,對家庭牧場和合作社提供升級轉型、技術服務,開展奶牛和特色乳畜生產性能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