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陽市柏林莊中心初級中學 孫俊強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百年黨史波瀾壯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在祖國大好河山留下了一串串紅色足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革命文化。歷史因銘記而永恒,文化因傳承而不滅。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奮進在新征程上的我們將不斷汲取精神營養,也將滿懷信心,勇毅前行。
井岡山上的紅色“接棒人”
賴 星
手持“小蜜蜂”擴音器,筆挺地站在一排排革命舊居舊址旁,介紹井岡山的紅色歷史……近6年,毛浩夫已面向海內外游客、學員宣講了4000余場。
很難想象,這是一名國際金融與貿易專業畢業的“海歸”青年。2015年從英國留學歸來,毛浩夫受爺爺毛秉華的影響,最終選擇回到家鄉井岡山,成為紅色講解員,并兼任江西干部學院特聘教師。
毛秉華曾50年如一日義務宣講井岡山精神。“爺爺一輩子都在守望井岡山精神,告慰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井岡山精神的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毛浩夫說。
曾經,為了收集井岡山的黨史資料,毛秉華退休后,只身踏上了尋找老紅軍和紅軍后代的漫漫長路。他跑遍了湘贛兩省邊界各縣的農村,還深入贛南、閩西以及廣州、北京、長沙、洛陽、汕頭等地拜訪了32位老紅軍和紅軍后代,收集革命文物21件,掌握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毛浩夫對井岡山精神的研究同樣執著。“只有走進歷史深處,聆聽歷史的回音,才能真正感受井岡山精神的脈搏。”近年,毛浩夫重走爺爺走過的路,追尋革命足跡,盡可能多地采集一手素材。
1989年退休后,毛秉華將大部分退休工資用于義務宣講井岡山精神。多年來,毛秉華為地震災區群眾、井岡山脫貧事業、貧困學生累計捐款20余萬元,被當地老百姓稱為井岡山上的“活雷鋒”。
與爺爺相比,毛浩夫說自己的接棒之路剛剛起步。受疫情影響,他目前多數時間“宅”在家中研究歷史資料,撰寫相關教案,忙著設計一堂“舊物初心”的課程。
他和同事們一方面著手聯系各地博物館,希望將相關文物復制件帶到江西干部學院課堂,以文物為載體講述其背后的感人故事;一方面以圖、文、視頻全媒體的形式展現歷史,增進年輕學員們對紅色歷史的了解和學習興趣。
“井岡山上的故事,不僅僅是江西的故事,更是中國的故事。”毛浩夫正探索用中、英“雙語”向中外游客描述井岡山的昨天和今天,講好當代中國的精彩故事。
(摘自2022年5月11日“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刪節)
點擊
井岡山上的故事,不僅僅是江西的故事,更是中國的故事。毛秉華、毛浩夫祖孫自覺踐行井岡山精神,搜集革命文物、宣講紅色故事,使井岡山精神薪火相傳,引領人們為青春之中國和可愛之人民奮勇前行。
【名言鏈接】
人活著,總得有個堅定的信仰,不光是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還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張志新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方志敏
【適用話題】革命文化 紅色精神 紅色基因
“從延安出發”: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的青春往事
1942年5月,醞釀許久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在毛澤東主持下順利召開,“我們的文藝,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毛澤東在會上提出的文藝工作理念為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孟于說:“毛主席講話以后,我們開始學秦腔、學眉戶(戲)、學扭秧歌,男同學打腰鼓。”文藝學習也越來越“接地氣”。
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1944年到1945年,魯藝根據西北戰地流傳的一個民間故事,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
這是中國新歌劇發展史中第一部真正建立在自己民族音調基礎上、深刻反映當時社會階級斗爭的現實主義大型歌劇。
在魯藝期間,孟于親眼見證了《白毛女》創作的艱難,“我們音樂系的同學張魯參與了《白毛女》選段《北風吹》的創作。”當時的延安物資匱乏,張魯在創作期間不得不向孟于借燈油以完成作品。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中共中央決定將魯藝遷往華北、東北等地,延安的文藝工作者也陸續“播撒”到了全國各地。
9月20日,孟于跟隨華北文藝工作團,從延安一路來到解放區張家口。11月,華北文藝工作團與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聯合對歌劇《白毛女》重新修改加工,孟于和王昆等人成為第一代“喜兒”的扮演者,在張家口人民劇場連續公演30多場,創造了3天演出6場的最高紀錄。
孟于記得,在懷來一次慰問部隊的演出中,“演到楊白勞被地主黃世仁逼死的時候,臺下好多人泣不成聲。最后演到斗爭地主黃世仁時,有一個戰士激動得忘記了是在看戲,喊著‘黃世仁太可惡了,我崩了他’,端起槍就要向‘黃世仁’沖去。”
為了能將喜兒的真情實感演繹出來,孟于多次參加土改,體會農民的辛酸苦辣。“開始演得不好,后來經常給農民演出,聽農民的故事,受農民思想感情的感染,就演得活了。”
(摘自2022年5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有刪節)
點 擊
《白毛女》真實地反映了舊社會貧苦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感染力,起到了巨大的宣傳教育作用,是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生動地展現革命歷程的艱辛、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激蕩國人的愛國熱情,賡續紅色血脈,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名言鏈接】
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
——習近平
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胡錦濤
【適用話題】革命文化 藝術的力量 實踐
河北邊檢總站到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陳 煒
4月26日,河北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組織民警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開展“走好趕考路,奮進新征程”主題黨日活動。
西柏坡紀念館內,一張張泛黃的電報,一頁頁褪色的手稿,一幅幅斑駁的軍事地圖引人駐足,讓人思緒萬千。“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靠小推車推出來的……”隨著講解員娓娓講述的革命故事,大家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問題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民警馬詠輝感慨地說:“老一輩革命家身上不怕犧牲、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永遠是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的‘紅色密碼’,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毛澤東曾經伏案起草數百封電報的辦公桌、黨中央指揮了24場戰役的中央軍委作戰室、解放軍戰士用繳獲的紅藍鉛筆和紡線繪制的作戰地圖……一路聽、一路看、一路學、一路思,民警們看著這些簡陋的設施和設備,更感歷史如鏡,透過這面鏡子,可以凝視歷史的深處,凝望未來的征途,感受“趕考”永遠在路上的初心。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不絕于耳的錚錚誓言,蕩氣回腸的《紅旗頌》,讓行走在這片紅色熱土的民警,仿佛回到了那段令人難忘的革命歲月,感受著共產黨員的初心,感受著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崢嶸歲月,感受著當年“進京趕考”的豪情和睿智。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1943年,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在西柏坡北莊村唱響,由此傳遍大江南北。
如今的北莊村,過上了越來越紅火的小康日子。今天,河北邊檢總站的民警們,在這首耳熟能詳的紅色革命歌曲的誕生地,慷慨激昂地唱響這首革命歌曲,實地感悟西柏坡精神。
奮斗未有窮期,趕考仍在繼續。參加現場學習的全體民警感慨萬千,一致表示要傳承和發揚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努力向黨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
(摘自2022年4月28日“人民網—河北頻道”,有刪節)
點 擊
博物館是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要充分發揮紅色旅游基地的教育作用,讓人們在了解革命圣地紅色故事的同時,沉浸式感受革命文化的力量,凝聚前行的信心與力量。
【名言鏈接】
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習近平
從開始有人類社會以來,沒有哪一個社會能與共產主義社會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產主義這一更崇高更偉大的理想相比。
——陶鑄
【適用話題】革命文化 西柏坡精神 藝術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