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鎮榆林子小學 王 瑤
作文既是檢測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方式,而寫景類作文是小學作文教學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寫景作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本文主要分析新課標對小學作文教學的要求及寫景作文教學的現狀,并提出優化的方法。
小學作文教學涉及到的作文類型通常有寫景文與記敘文,在具體描寫時,有較大的差異。對于寫景作文而言,其既需描繪景物,又需抒發情感,并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融入感受。除此之外,寫景文并非全面記錄觀察的景物,否則就會變成寫日記,要運用科學的寫作方法描寫景物,促進情感的抒發。但是,由于小學生的作文水平較低,寫作經驗較少,導致其不能準確把握寫景作文的重點。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不僅需要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還需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針對教學的各個階段提出相應的要求:第一階段,讓學生如實描寫要表達的內容,寫出想象中的事物;第二階段,在不被形式限制的基礎上,記錄真實的見聞,并突出描寫印象最深刻、感覺最新奇的內容;第三階段,培養學生對于想象事物和實際事物之間的融合運用的能力,并講解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的應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指導,推薦學生閱讀優秀散文或者現代詩文,體會與領悟文本抒發的情感,從而讓學生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素材,以備不時之需。新課標還提出了要求,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進而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喜歡觀察自然界的景物,但是,在寫作過程中,不能準確描述所見所聞,再加上社會閱歷比較淺,語言表達力較弱,導致作文成了流水賬,不僅沒有可讀性,還不能展現出景物的特點,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第一,走馬觀花,缺少層次性。小學生寫景的主要特點是看到什么寫什么,在寫景作文中,雖然描寫了大量動植物與景觀,但是,缺少層次感,更多的是景觀的羅列,不能準確地表現出景觀之間的層次性,好像是景物清單。在面對多彩的自然界以及內涵豐富的人文景觀時,學生感覺眼花繚亂,不知道應寫什么,這不僅影響了作文教學效率的提升,還影響了作文教學預期效果的達成。
第二,語言平淡,內容簡單。小學生的閱歷較少,積累的語言也不夠豐富,通常都是以平鋪直敘的方式描寫景物,內容多是景物的共性,不能突顯景物的特性,導致作文平淡無奇、千篇一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掌握的寫作技巧較少,不能準確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側面烘托,再加上語言不生動,導致對景物的描寫毫無吸引力。
第三,千篇一律,沒有想象力。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寫作模式陳舊老套,學生用一種思路“套作文”,導致寫作的積極性不高,更多是機械性的寫作,沒有發揮想象力,缺少真情實感,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思維定式,寫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教師要指導學生發揮想象力,突破傳統的程式化寫作教學模式,不讓學生在寫作時拘泥于形式,要寫出內容豐富的文章。
寫景雖然強調景,但景通常是由多種要素構成,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抓住事物的特征,以上是寫景作文的重要步驟。若學生不注重觀察,寫出的景就會缺少新意、生機與真情。想要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一方面,以教材為本,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的同時認真觀察。以《火燒云》為例,課文中突出了“變”字,主要描寫了火燒云的“快速”與“多變”,展現出火燒云呈現的驚艷場景。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播放與之相關的圖片,指導學生看圖說話,并說出圖片中火燒云的形狀變化,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有序觀察。另一方面,通過課外生活指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僅可以在課堂上,而且不能忽視課下時間。教師要指導學生留心生活,可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讓學生觀察家中植物的生長變化,記錄植物的變化過程,或依據植物的特性,準確抓住其特點,以為寫景作文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傳統的寫景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景物描寫都是簡單羅列,缺少順序與層次,導致景物堆砌、重疊,不能展現出景物的層次變化。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認真地觀察人文景觀和自然景物,按照時間順序,細膩地描寫景物處于不同時間段的特點與變化。時間順序既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長期的,如景物在早晨、中午、傍晚的不同特點,亦或是在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不同狀態等。例如,教學《海上日出》,教師可指導學生領悟巴金是如何按照時間順序觀察海上日出的,文章的開頭,作者寫了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為下文描寫日出做鋪墊。然后,寫了日出前的天空變化,通過“紅霞”“淺藍”“越來越亮”等詞語,生動描寫日出前的天空從暗到亮的變化狀態;在日出的時候,作者則運用“小半邊臉”“使勁上升”“慢慢上升”“深紅的圓東西”等詞語,描寫太陽露出海面慢慢上升的情形;最后,描寫日出后,作者運用“為黑云鑲金邊”“所有東西都光亮了”“發出燦爛的亮光”等詞語,描寫了日出后的情形。由此可知,通過描寫太陽升起的各個階段,展示了周圍景物變化以及太陽升起的狀態,能讓學生在讀完后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完成教學,教師可指導學生描寫相關的自然現象,按照時間順序組織語言,將景物在各階段的特點全面呈現出來,以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斷提升寫作能力。例如,以“夏天的暴雨”為主題寫作,教師可指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下雨前、下雨中、雨過天晴各階段的情形,這不僅能讓學生在寫景時有話可說,還能讓作文更有層次,從而全面提升作文水平。
與時間順序相比,空間方位主要是靜態的景物描寫法,按照由左至右、由遠至近、由物至人、由大至小、由景至情的順序,讓讀者跟著作者的目光觀察景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嘆人文景觀布局的精妙,并品味語言美與意境美。可以按照景物的空間方位,立足不同角度描寫景物,更好地展現景物在不同角度的變化,并細膩、生動地呈現景物的空間布局。例如,教學《蟋蟀的住宅》,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感受作者是怎樣描寫蟋蟀的住宅的,對蟋蟀的住宅有什么印象?然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分析蟋蟀住宅的外部特征,如洞口外的平臺、洞口的干燥度、洞口的方向朝陽、洞口旁邊的草有隱蔽作用等。蟋蟀住宅的外部與內部經過各種彎曲的隧道進行連接,這通常可避免被水灌入。隧道干燥、光滑,九寸深、一指寬,簡樸、平整、衛生。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內容,就能對蟋蟀的住宅產生直觀的印象,并在腦海中呈現其空間布局。與此同時,教師要展示圖片,指導學生復述與仿寫文本,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觀察能力,還能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學《蟋蟀的住宅》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描寫生活中的景物,并展現景物的特點,以展示景物的空間布局,促使學生高效寫作。
選擇適合的寫景角度,不僅要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各種美景,讓學生的閱歷更加豐富,還需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景物,不應只關注奇異獨特或宏偉壯麗的美景,其實身邊的景色更加怡人,同時也是極其重要的寫作素材,例如春季發芽的樹苗、夏季盛開的花朵、秋季的落葉、冬季的雪花,都是十分常見且具有寫作價值的。但是,學生對于景物的了解存在局限性,不能明確寫作方向,即便是相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而且觀察景物的心情、時間等不同,也會導致描寫景物的不同。就像觀看大海時,白天與夜晚的大海是不一樣的,白天的大海通常是平靜的,而夜晚的大海通常是海風驟起。又如,開心時,看下雨可能覺得浪漫,而傷心時,晴天也可能讓人煩悶。教師可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室外采風。教師要選擇較為獨特的風景,讓學生認真觀察,如可按照由遠至近的順序,先讓學生向遠處眺望,看看遠處的美景有哪些,如大樹、紅旗、教學樓等;然后,再觀察近景,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近處的景物,看看近處景物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充分了解周邊的美景。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思考在其心情差的時候,看到這些景物會有哪些不同,以豐富作文內容。還可以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發現不同觀察角度對寫景作文的影響。
景物通常是客觀的,但如果不能與情感聯系起來,就會顯得乏味且單調,即便用再美的詞藻寫景也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景物通常是沒有情感的,而人是有情感的,只有將人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才能寫出有情的景物。在寫景教學中,教師需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將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以達到寓情于景以及情景交融的目的。學生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教師應講解將情感融入到景物中的方法,并通過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讓情感進一步升華。通過情景交融的寫出,不僅能讓學生形成共情的能力,還能在觀察景物的過程中,賦予景物相應的情感。在寫景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融情入景的作用,掌握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即在寫景的時候,不能只單純地描寫景物,還需融入相應的情感,將自己對于景物的喜愛融入到作文中,讓讀者在看到作文時,能了解自己寫作時的心境。例如,孟郊《登科后》中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其中的景物描寫表現出作者在登科之后的得意心情,詩人經歷了兩次落第,這次高中,就仿佛一下子從苦海中脫離出來,登上了歡樂的頂峰。又如王勃的《山中》的“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表現了作者的思鄉之情,用“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因此,準確地掌握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不僅能實現高效寫作,還能讓讀者在閱讀時津津有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僅需要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還需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作文既是檢測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如實描寫要表達的內容,記錄真實的見聞,并突出描寫印象最深刻、感覺最新奇的內容。教師要加強指導,推薦學生閱讀好的課外素材,體會與領悟文本抒發的情感,從而讓學生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素材,以備不時之需。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寫景作文教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不斷提高觀察景物的能力,并運用準確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以寫出高質量的寫景作文。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不論是課內教材,還是課外素材,都能充實學生的寫作素材庫,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寫作手法,并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顯著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