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晉 吉林市國元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對于建筑行業而言,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對土木工程施工有著較高的要求。土木工程施工需要充分考慮到城市整體的建設進程、實際發展情況以及土地資源使用情況,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合理利用施工技術來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提升土地的使用價值和建筑物的應用價值。因此,需要全面加強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創新,確保建筑施工質量以及土地資源利用的有效性。
土木工程涵蓋了施工設計、勘測、維修保養等多方面的技術活動,同時包含了道路橋梁、房屋建筑、公路鐵路以及機場等多個建設對象,因而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往往需要在實際工程實踐過程中體現其重要作用,而不是憑借相關理論基礎。例如,公路路面施工過程中使用施工技術要充分考慮施工的實際情況,如路面的平整度、對技術設備的受壓情況等,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反映施工技術的實際作用和應用的有效性。此外,施工技術需要以工程施工方案為參考核心,綜合考慮施工對象、施工工藝以及施工流程,合理選用施工技術和方法,從根本上保證施工技術實施的有效性。常見的施工技術包括鋼結構工程技術、樁基工程技術、混凝土結構技術、防水砌筑工程技術以及地基施工技術等,施工單位需要依據工程建設對象和技術活動情況來綜合考慮。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常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征。一是施工的完整性和復雜性特征。施工技術需要將施工工序全部銜接在一起構成完整的施工主體,加強各環節工序之間的聯系。同時由于施工周期、人員流動性以及施工流程等方面復雜多變,有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因而表現出明顯的復雜性特征。二是循序漸進性特征。施工技術的創新提升是一個逐步改變、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而不斷完善提升。三是穩定性與流動性特征。穩定性表現在施工技術在與施工工藝結合時往往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而施工技術在與施工人員結合時由于具有較多的不確定性和空間性,因而表現出流動性特征。四是環境因素的影響。由于公路、鐵路、機場以及道路橋梁等工程的施工建設大多數在露天環境下進行,因而會較多受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施工單位需要預先根據環境條件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將不確定因素和相關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土木工程施工全過程都存在相應的風險和安全隱患,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施工技術的影響,而創新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人員以及施工過程的規范性和安全性,不斷降低施工安全風險的發生概率,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同時,施工過程中對施工技術的使用有較高的要求,結合施工方案和設計圖紙,確保操作的規范性,從而合理控制施工材料設備所產生的施工成本[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施工技術的改進創新更具現代化、自動化以及機械化,從整體上推動了我國建筑業的創新發展。隨著施工技術的不斷進步創新,施工行業自動化生產技術已經逐漸趨于成熟。同時,相應的施工設備也已經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并全面應用到工程施工過程中,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工程施工效率。因此施工技術的創新能夠全面推動建筑行業施工自動化的發展進程,同時也是現代化施工過程中常用的施工手段。
施工管理在項目施工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需要與每個施工細節相聯系,因而在改進創新施工技術時如果沒有進行施工管理的完善與創新,會大大影響施工技術的有效性。究其原因,施工過程中的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施工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實,如人員流動性、施工材料設備的采購與使用、施工工序實際操作等,從而無法真正保證施工質量和效率[2]。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涵蓋范圍廣泛,包含不同專業、不同工種以及不同作業模式。施工單位需要綜合考慮所有施工因素和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施工管理系統,從而對施工全過程進行控制管理。然而,當前的施工管理以及施工操作系統缺乏進一步更新完善,自動化施工技術缺乏有效的實踐應用機會,實踐性缺失。同時,施工技術的實踐運用需要充分考慮到項目的復雜程度和施工結構,結合存在的差異進行有效實踐。
施工技術的有效應用與施工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密切相關。施工人員的職業素養、專業操作水平都需要定期培訓提升,部分施工人員綜合素養欠缺,為追求更多的利益而偷工減料,同時在施工操作過程中難以按照正規的操作程序進行施工,容易造成建筑物出現滲漏現象。
3.1.1 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的完善
施工的全過程需要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施工過程的法制約束,依法保證施工的規范性。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建筑行業加強了信息化建設,而我國在智能化建筑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完善的智能建筑施工法律法規,促進智能化建筑施工的建設發展。
3.1.2 工程項目施工管理機制的完善創新
健全的施工管理機制能夠最大程度保證土木工程的順利施工,從而確保施工技術的有效實施。施工管理機制的構建需要與施工環境、施工材料設備、施工工序和操作流程等客觀因素以及包括施工人員、施工部門在內的主觀因素充分聯系起來,綜合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機制。此外,還需要設立專門的監管部門,由監管部門加強對包括技術單位、施工單位以及生產單位在內的各個部門進行集中性、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同時,注重對施工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包括項目施工勘探、設計以及施工操作過程等方面,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和審查力度,確保施工技術與施工工序的規范性,不斷提高項目施工質量和效率,合理控制施工進度。
3.2.1 地基施工技術的創新
基坑的挖掘深度決定了深基坑技術施工的關鍵。利用深基坑技術進行施工時要充分考慮基坑的挖掘深度以及地表水位情況,若出現基坑過深的現象,可以借助灌注樁基技術來改善基坑周圍土層的松散程度,同時對于水位偏高的情況有著更好的適應效果。利用地基技術施工時,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結構技術來實行技術一體化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地基施工技術與灌注樁基技術、鉆井技術相結合,通過多種結構的一體化應用,充分發揮地基施工技術的作用。
3.2.2 預應力技術的創新
作為一項傳統的施工技術,在混凝橋梁工程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預應力技術可以分為粘結技術和無粘結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建筑物磨損程度。由于施工跨度的不斷擴展,傳統的預應力技術需要進一步完善創新。結合項目實際施工情況,依照不同的施工部位適當利用鋼結構技術,可以更好地增強建筑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建筑物產生裂縫現象。同時,對于預應力技術的創新還有待進一步綜合研究。
3.2.3 灌注技術的創新
利用灌注技術進行施工最重要的在于鉆孔。在施工前需要確保鉆孔的清潔程度,由于鉆孔往往較難清理,因而可以采用較為精密的測量儀器。同時也可以采用循環清孔的方式,通過氣舉反循環的方式達到清潔鉆孔的效果。在作業過程中可使用多臺鉆孔機同步進行鉆孔,一旦出現鉆孔受力不均、發生坍塌的現象要立即停止鉆孔,并對現場進行勘察,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做好應對工作。鉆孔泥漿灌注過程中要借助模具制作鋼筋籠,同時鉆孔要對準鋼筋籠,在保證灌注泥漿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灌注,避免因泥漿灌注時間過長影響到樁基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3.2.4 樁基技術的完善與創新
樁基技術決定施工建筑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對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著直接影響。利用樁基技術施工時,首先需要做好前期的準備性工作,如施工現場環境的勘察、排除相應的障礙物以及管道的合理設置等。其次在打樁過程中依據沉降技術計算出樁基的沉降程度以及受壓能力和受壓狀態,并及時做好調整工作,嚴格監督各個環節,從而確保每一個精細環節的規范性[3]。
3.2.5 鋼結構技術的創新
利用鋼結構技術進行施工時,首先需要做好構件的采購與施工材料設備的檢測工作。其次在利用鋼結構技術進行施工時,需要注意前后施工環節的有效銜接,確保構件在建筑物中設置的合理性。這方面需要充分考慮到構件的材質、規格以及型號,同時保證構件的清潔程度,從而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最后焊接環節也是鋼結構技術運用過程中的重要工序,應選用科學先進的焊接技術和工具來進行構件焊接。
施工過程是施工人員和施工工序密集度最高的環節,需要制定完整的施工管理程序,將施工過程中涉及到的因素全部考慮在內,包括施工人員的施工情況、施工工序流程的開展情況、施工材料設備的使用情況以及施工成本的控制情況等。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施工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思想教育,在提升施工人員專業操作水平的同時提升其自身的綜合素質,確保施工人員的操作規范性,提高其責任感和安全意識,避免出現偷工減料或者工序混亂等不良現象。另一方面,施工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工作時應深入到實地進行考察勘探,充分了解和掌握施工現場的環境、地形等實際情況,從而設計制定出更加全面且符合施工需求的施工程序。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需要將施工技術與施工人員、施工工序有效銜接起來,作出最合理的設計,從而保證施工設計的可行性和完整性。同時,將施工全過程存在的風險和安全隱患等考慮在內,預制完善的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及時應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盡可能降低施工過程中的風險系數,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4]。
施工時需要結合實際施工情況與整體需要配備充足的施工材料和設備。由于施工階段和施工環節的不同,施工技術需要進行轉變,同時施工材料和設備也需要相匹配。隨著人們對施工質量和環保的要求逐漸提高,在施工材料和設備的采購方面需要盡可能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以及環保的自動化施工設備,以充分適應施工技術實踐應用的需要。磷灰石、菌絲體、竹子、粘土以及灰泥等都是健康環保型的建筑材料,不僅能夠達到無污染的安全標準,而且具備隔熱、提亮、隔音以及質地輕便等良好的建筑效果[5]。這些環保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過程中,有效降低施工材料成本,進一步提高施工單位的經濟效益。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能夠將施工的各個工序環節以及施工人員聯系起來。由于其涵蓋了多方面的技術類型,因此在實際施工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施工環節的需求合理選用適合的施工技術。此外,需要注重對施工技術、施工材料及設備的完善與創新,以充分適應土木工程施工的實際需求,進而推動整個工程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