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波 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講師
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坐落于石家莊市橋西區紅旗大街469 號,校園本部占地面積為20.59 hm2,校內建筑面積為2×105m2。該校址曾先后作為河北師范學院、河北師范大學西校區的辦學校址。2011 年,河北師范大學新校區建成使用后,學校將該校區整體移交給其名下匯華學院繼續辦學使用。該校園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籌建,至80年代初竣工,至今已使用40 余年。
河北師范大學遷出之前,校園環境與建筑風貌已呈現出陳舊老化的跡象,校園硬件設施標準不高已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短板。期間,學校雖然保持著日常性的維護修繕,但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并未對校園環境和建筑制定較為系統、完善的更新規劃。匯華學院接管使用這所校園后,為改善辦學硬件條件以及增強在同類院校中的綜合競爭力,學院決定對校園環境與建筑進行一次系統性的更新維修。為此,學院專門成立了項目工作團隊。團隊本著先規劃設計、后維修施工的原則,先整體把握、后局部打磨的基本思路,采用以整體維修為主、以局部新建為輔的形式,并沿著傳承過去、提升現在以及矚目未來3 個層級的命題順序,逐步完成對校園環境及校舍建筑的集中更新任務。通過幾年的努力,在使校園重獲生機與活力的同時,項目團隊也從中收獲了一些工作啟示。
老舊建筑的更新維修工作不同于日常維護性的修繕,它既要延續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又要通過更新維修完善以滿足新的使用需求,從而為老舊建筑注入新的內涵。從高校基建管理的角度看,以往的基本建設工作習慣于單線縱向獨立開展,并不注重與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之間構建有效的橫向互動機制,加之學生主動參與校園基建工作的意識不高,因此在項目實施完畢后,極易出現學生體驗評價與項目管理部門自評結論相左的結果。但隨著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學生民主意識的增強,這一現象也在逐漸改變。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重要職能之一,大學生是大學校園的主人翁。建筑的更新維修工作涉及到學生的日常體驗感受,所以在這方面,應讓一定比例的在校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進來。基于這個觀點,團隊在啟動維修改造項目之際,就明確了“以生為本”的導向。
團隊從前期調研工作著手,將調研分為基礎信息整理分析、學生定向調查和校外考察3 種方式進行。首先,通過整理在校學生基本信息,統計分析出在校大學生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和性別比例等基本數據,為開展精準設計提供數據支撐。結合在校學生數據,團隊充分利用人機工程學有關原理,設計了幾項符合多數學生使用的設施尺寸,并列明了“不舒服”和“不安全”的設計指數控制線。其次,通過對一定比例的學生進行定向調研,梳理出一些學生對于校舍使用情況的主觀感受與需求意向。比如,在建筑的公共空間方面,多數學生更青睞于選擇在20 m2以內的小型空間開展活動,認為這種面積的空間靈活多變,有利于課余時間開展小組研討或組織沙龍活動等。在建筑的室內顏色方面,學生偏愛的顏色依次為白色、淺黃、淺咖色、駝色以及莫蘭迪色系,普遍不喜歡高飽和度的顏色(男女比例為2∶8)。最后,團隊通過校外考察搜集了像沈陽建筑大學借物言志式的校園文化敘述形式,并以此為主題,通過組織座談會的形式聽取和征求了部分學生的意見建議,并在后期的設計方案里增加了一些校園文化景觀小品等內容,以達到浸潤學生心靈的環境效果。
在做好向學生問需問計的基礎上,團隊將視線轉移到被更新維修的建筑上。和新建建筑項目不同,老舊建筑的更新維修重在“延續”。延續就是指在掌握建筑物“原真性”的前提下,通過現代施工技術實現建筑功能與裝飾效果的縱向延伸。以圖書館前期勘察為例,圖書館建筑面積為8 701 m2,框架式結構,主體3 層,局部7 層,自建成至今已經歷了多次裝修改造施工,除建筑的外觀還保留了原始風貌以外,內部的空間格局和原始裝飾風格已發生了較大變動,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建筑的原生面貌。在拆除圖書館報告廳的飾面材質時,從外至里曾剝離出3 個不同時期的裝飾材質,分別是鋁塑板、木質水曲柳護墻板以及大花綠石材墻面,顯露出不同時期曾經流行過的裝飾風格印記。再如行政樓,樓內房門的上亮窗戶均被板材作出封堵處理,這曾是物質條件相對匱乏時期的一種常規裝飾手法,雖然實現了冬季北方室內的保溫效果,但失去了原有的采光和通風功能。此外,對3 號男生宿舍樓勘察時,學生普遍反映相鄰宿舍之間有噪聲互擾,其主要原因是在隔斷墻內還遺留有一個老式木質書櫥,且書櫥已殘缺不全。此外,團隊還通過查閱建設檔案資料和走訪當年參與建設的教職工等有效形式,對老建筑進行了全方位了解。通過深入了解每個建筑物的原生面貌,為下一步落實設計方案做好準備。
團隊在研究制定設計方案時,分別將滿足建筑使用和文化傳承作為制作設計方案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向上又構建了兩個層級目標。第一層級的目標是滿足學生的日常基本需求,指的是校舍經過更新后要補齊功能性的短板,并能夠滿足一般性的教學和生活要求,重點解決建筑及設施、設備功能不齊全的問題。第二層級的目標是要明顯提升師生的使用體驗感,團隊在這個目標層面著墨較重。
例如,在生活區域的更新設計上,首先解決了宿舍樓走廊采光不足的通病。設計方案將走廊兩端木質應急門換成透明鋼化玻璃門,同時拆除原有走廊低矮的礦棉板吊頂,增設LED 光源,拉高了宿舍門上亮窗戶的尺寸空間,以擴大光照投射面積。在設施更新設計上,依據人機工程學原理,結合在校學生的體格數據信息,分別設計了男、女生宿舍水房內的盥洗臺高度,并且制定了窗外固定晾衣架的外延尺寸和宿舍儲物柜。另外,還調整了公共衛生間水龍頭和大小便池的數量等。在建筑外墻、室內地面、房門以及窗簾等材質和顏色的選擇上,也參考了學生代表的基本意愿。在空間營造設計上,團隊將原第七餐廳整體設計改造成為大學生活動中心,設置3 個多功能活動大廳,新規劃了12 間小于20 m2的獨立空間。在具備改造條件的老教學樓里,將每層面向樓梯的教室改造成約30 m2的公共交流區域。在圖書館中,將南北兩個天井分別更新成一處微縮的山水庭院和一處具有書院氣息的休閑閱讀空間等。通過構思這些設計細節,來著力提升師生的使用體驗感。
著名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曾提出要努力使歷史建筑益壽延年,而不是煥然一新的觀點[1]。盡管這種提法是針對古建筑修復的原則,但也能為大學老舊建筑的更新帶來一些啟發。基于這種理念,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團隊遵循了一個基本原則,即新舊共生,存續和再生相結合。
一個有歷史沉淀的大學必須保留合理的、有歷史價值的特征,避免出現與大學本身特質不符的“市儈式”裝修樣式。“舊”是指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量保留原有建筑風貌及裝飾形態。比如位于圖書館二樓閱覽室廳的廳門,就原樣保留了寬冒頭內嵌玻璃的木門形制,讓學生們在日常進出門廳的過程中,用手可以觸摸到書香的沉淀。而針對中文樓一樓南側四拼形制的木質彈簧推拉門,為解決使用功能的不足,團隊僅選擇將上方第二塊木質門芯板更換成鋼化透明玻璃,這樣既能解決出入口視覺被遮擋的問題,又能起到采光通透的作用,同時還保留了木門的原始形制。此外,在裝修改造4 棟學生宿舍樓時,也原樣保留了80 年代建筑中常有的影壁裝飾構件陣列式木質隔斷等。留住了老建筑上的這些舊物件,也就留住了大學校園的年輪印記。每年的寒暑假期間,當畢業校友返校參加紀念活動時,這些都是校友們爭相留影和駐足回首的地方。
校園更新是校園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經歷的一個再開發過程,并在建筑等方面做出的一種新舊建筑替換行為[2]。“新”指的是持續滿足使用功能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物質文明的進步,許多老建筑的功能屬性已經不能滿足如今師生的需求,這就必須要以需求為導向,大膽使用新材質、新技術和新方案。仍以老圖書館為例,將原有鐵質窗戶均更新為斷橋鋁材質窗戶,但窗戶材質的外部顏色均延續了原有鐵窗的棕紅色。在提升使用品質的同時,沒有造成對建筑外觀效果的破壞,換新如舊。在更新圖書館一樓的3 處進戶大門時,依據3 個進戶門的功能定位與使用頻率,分別采用了仿銅材質和啞光不銹鋼鋼化玻璃門,實用與象征兼顧。在處理室內地面及樓梯臺階時,均使用西班牙米黃大理石進行鋪貼,以覆蓋原有被損壞的水磨石地面,大廳墻面采用淺黃色瓷磚鋪貼到頂,代替原有已損壞的石材飾面。在南側天井上方新增設鋼化玻璃采光頂棚,井內增設了園林小憩空間,構筑了假山草木和木質棧橋水景,并放置了休閑座椅。北側天井繼續保留了原有向上開放式的空間,新設置了遮陽傘和木質閱讀座椅,使身在建筑空間內的學生能與自然適時交互。在空間利用上,2 樓借閱大廳拆除原有吊頂材質,露出了建筑原有的井字梁結構,增強了空間的感受。此外,還增設了會議室和多功能廳等靈活空間。
高校應立足全方位育人,注重文化浸潤,堅持以文化人[3]。在這個校區的辦學歷史上,曾為社會培養出了數以萬計的合格人才,也曾出現過一大批優秀的專家和學者,如我國著名史學家張恒壽、王樹民、黃德祿,著名的文學作家馮健男、夏傳才等。校友們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厚重大氣的學術境界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已成為學校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并銘刻在校園的一磚一瓦上,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者。
如何將這些已凝結的大學精神繼續弘揚和傳播下去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為此,本案借鑒了一些兄弟院校成功的經驗,嘗試“以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并做了一些具體嘗試。例如,新設計添置了題為“超越自我,開創未來”的校訓文化石項目;重新調整了原有幾處校園文化石的位置;在宿舍生活區新設置了歷屆優秀校友介紹專欄;還從庫房遴選了一批在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教學儀器,用于校史館展覽陳列使用;在校園網上開辟了校園主要人文建筑介紹等內容等。通過認真研磨每一處細節,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使“三全育人”真正協同。
大學工程管理人員是老舊建筑更新改造項目的“執筆人”,更是延續老舊建筑生命“擺渡人”。高校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它是大學育人環境的重要物質載體,具有育人的基本屬性,因此對于從事高校工程管理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從業人員要熱愛教育事業,并熟悉高校辦學的基本規律。其次,要具備專業的技術功底和處理常見問題的能力。最后,要注重發揮團隊的協同作用。筆者所在的項目團隊由6 人組成,成員由老中青搭配成三級梯度,有利于發揮各個年齡階段的優勢。成員學科背景涵蓋了工學、藝術學、教育學以及法學等學科,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更新維修工作的品質。
大學老校園承載了許多歷史積淀和豐厚的人文底蘊,鑄就了大學精神,是幾代師生永存的精神家園。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和變遷,社會思潮如何激蕩,校園及校園建筑都將是大學精神的見證人與守護者。作為大學校園的守家人,應該珍惜和利用好每一平米的校園校舍,為國家培育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