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楠 南陽師范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講師
賈 虎 南陽師范學院科技處處長
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折階段,這一時期木結構建筑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使漢代建筑的主體構架和承重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西漢初年,建筑技術發展迅速,形成了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3 種主要木構建筑結構體系。多層木結構的出現打破了高層建筑均依土臺而建的傳統方式。東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印度形式的窣堵波由于受當地的氣候、風俗和文化的影響,逐漸被我國建筑形式同化,寺廟逐漸由以塔為中心向以佛閣為中心演變,樓閣式建筑也因此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但是現在地面上的漢代建筑遺址已所剩無幾。隨著考古工藝、遺跡挖掘和保護技術的發展,大量漢代畫像石得以保存和修復,所呈現出的建筑圖像可以為現代工匠了解漢代建筑風格提供借鑒。
目前,關于漢代樓閣建筑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漢代高層宮殿、禮制建筑遺址和相關建筑技術的探討及其復原設想[1];第二,以建筑遺跡及模型明器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漢代木結構建筑研究。很多學者認為漢代木構建筑中的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3 種結構均已出現[2]。
上述研究多以模型明器為主來探討漢代樓閣的結構及技術發展。而從西漢到東漢末,漢畫像石中的樓閣圖像在數量和結構上都大量增加。漢畫像石中所包含的樓閣建筑技術及其形制的發展,一方面反映了漢代樓閣建筑技術的變化趨勢,另一方面也可以印證技術發展對形制規格的影響。基于此,梳理漢畫像石的特點,并以模型加以佐證,對圖像中包含的漢代樓閣建筑類型、結構及建筑技術發展和形制變化進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認識漢代建筑體系。
從中原漢畫像石中可以發現,樓閣式建筑又可以繼續細分為多種類型,如倉樓、望樓、樂樓以及臺榭等。其建筑結構特征大體相似,但因使用功能的差異又呈現出不同的外觀形式。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建筑所承載的功能要求逐漸從單一走向多元化,空間特點也由封閉向復合、大尺度轉變。一定形式的空間需要存在與之對應的結構,而結構技術的發展往往是以新材料或原有材料的創新性運用為前提的,因此建筑材料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建筑新結構方式的探索。漢代樓閣的屋身呈現出由低到高的變化趨勢,建筑材料也開始選擇輕便且堅固的木材做支撐。
先秦推崇的“土木之崇高”思想,影響了后世幾千年的建筑材料選擇。漢代木構架技術的成熟是漢代樓閣建筑得以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對漢畫像石中樓閣圖像進行研究可知,漢代樓閣建筑架構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兩種,而從鄭州畫像磚上的井干式單層房屋來看,漢代建筑中也有井干式結構。
2.2.1 井干式結構
漢井干式結構是一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漢族房屋結構。這種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此種結構的特征是:用矮柱將整座房屋架起,離地高度不及屋高的一半。目前,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獻都出現在漢代,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仍在使用。
2.2.2 抬梁式結構
抬梁式構架是漢代建筑的主要結構類型,前后兩柱等高,其上置梁,梁上又立短柱來承托更短的梁。最上部的三角形區域增加了結構的穩定度[3]。以四川出土漢畫像石為例,漢代建筑庭院廳堂中普遍使用了抬梁立柱,兩小短柱托起較短的橫梁,既穩定了房頂又帶來了寬闊的上層空間。抬梁結構是斜梁的延伸,結合了斜梁和椽木的優勢。這種抬梁式的建筑風格一直延續至今[4]。
2.2.3 穿斗式結構
不同于抬梁式結構的復雜,穿斗式梁架結構的每條檁子下都有通達地面的柱子,柱間用橫枋貫穿。此做法多見于南方地區,屋架由斗枋連接起來,但由于柱子過密會影響空間體驗。后期部分柱子不落地,由其下相應的穿枋承托,由此形成密檁穿斗式與疏檁穿斗式兩種。漢代建筑工藝集合了南北梁架的特點,也發展出不使用架空抬梁而直接穿坊木柱的貫穿橫木,既滿足了建筑抗震的需要,又構成了豐富多樣的漢代建筑風格群[5]。
斗拱作為一種復合型的承屋架梁結構,其部件可以分為斗、拱、昂、枋四類。根據所處位置不同,斗可以細化為下端的櫨斗和上端的交互斗。“拱”搭配“斗”的物理結構,可以分為外挑的華拱和處在櫨斗左右的泥道拱和瓜子拱。漢代斗拱在中國建筑的發展歷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大量的漢畫像石為研究漢代斗拱形制和特征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出土的漢畫像石表明,斗拱在漢代建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其形制不一,拱身變化較多,長、寬、高的比例也沒有定式。漢代的倉樓、住宅等建筑都使用斗拱,說明漢代沒有確立斗拱的等級制度。此外,漢代畫像中還出現了一些更為復雜和高難度的斗栱,如帶櫨斗不設散斗的兩重曲栱。由此可見,漢代斗栱已經發展出柱頭斗栱、柱間斗栱和轉角斗栱三大基本形式,其結構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且在樓閣建筑中被大量使用。這些斗栱在建筑中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梁檁與立柱之間的支承截面,減少了支端的剪切應力,另一方面能夠增加出檐的外挑,減少屋面排水對墻面和柱礎的侵蝕。
高臺建筑雖然在西漢時期比較流行,但是從東漢起逐漸減少,多層樓閣開始增加。當時的樓閣建筑,每層都是一個獨立的結構單元。直到宋代,樓層結構仍然是中國高層建筑的基本結構方法[6]。西漢初期,民間以茅茨土階最為常見,隨著祭祀活動的興盛和建筑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結合草頂和檁椽交錯構建的“柯亭”,并逐漸在民間普及,加速了漢代樓閣建筑的興起[7]。
2.4.1 井干式樓閣
井干式結構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幾種結構之一。此結構先在方木或圓木兩端開凹槽以組成矩形木框,一層層的木框層疊而上組成墻壁。根據“關于井干樓的木構之安排,實際就是對井干架等之安排。西漢長安城井干樓井干架等之安排,就是附樓全部用井干架,在土心的四面設計井干架”可知[8],西漢的高層樓閣還未完全擺脫對夯土臺的依賴,但為以后多層木樓閣建筑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2.4.2 重樓式樓閣
漢代重樓式樓閣樓層間由單層樓閣的構架層疊構成,在下層柱的柱頭上設置了封閉梁枋。這樣上下層間的柱子可以錯位設置,形成豐富的建筑輪廓線。為了加強柱間的橫向聯系,漢代樓閣建筑采用的方法有在柱腳設地栿、在柱頭設闌額,并在柱身的中部加一條當時稱為“壁帶”的橫枋。這些構件既能起到聯結和過渡的作用,又能提高建筑的強度。漢代的這種結構形式在后世得到延續,同唐宋時期的“殿閣式”構架形式相似。
漢代樓閣建筑技術和建筑形制對我國現代建筑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結合漢代樓閣建筑的變化特點,以南陽漢風建筑創作實例為對象,可以延伸出漢風建筑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的設計方法。
隨著漢代樓閣建筑構架中木結構斗栱、梁枋等的發展及木構架的大量運用,漢代建筑的屋檐及屋身結構出現了由低變高的發展趨勢。以“闕”為代表,根據漢畫像石中展示的圖樣,可以分為“宅第闕、宮闕、城闕、祠堂闕、墓闕”[9]。
木結構支撐技術的發展使得漢代高層建筑逐漸擺脫了戰國時期高臺建筑大量使用高大夯土臺基來提高建筑穩定性的做法,開始使用較大的斗栱立柱支撐高層建筑,使得建筑基礎支撐結構逐漸由實變虛。
梁枋等結構的出現,使建筑中心空間增大,漢代建筑形式從密集支撐向逐漸懸空轉變。漢代梁枋等結構的出現,能夠提高建筑物的整體穩定性,在支撐整個構架時只需要在幾個關鍵點位置設承重立柱即可。這樣的做法進一步增加了建筑中心的空間,使得漢代建筑內部由密集支撐逐漸形成懸空之勢。
漢代樓閣建筑的樓梯總體可分為內置樓梯與外置樓梯兩類。其中,內置樓梯形制最為多變,有短坡交接的坡道樓梯,有單跑道或多跑道的一跑樓梯,有設有休息臺的折線樓梯等。樓梯的多樣性滿足了閣樓建筑的使用需求,同時也可以作為建筑外觀的點綴,豐富了漢代建筑的形制。
在漢代以前,建筑形式的變化主要是為了解決建筑承重力及穩定性問題,無論是高大夯土臺基,還是密集的承重立柱,都是為了解決不同結構產生的力學問題。而在漢代建筑中已經開始嘗試采用各種不同的力學構造創造新的建筑類型和結構,從簡單彌補結構缺陷到發揮主動性創造出新的建筑形式,都體現出漢代人對建筑力學認知的新高度。正是這種基礎知識的增長,促進了漢代建筑面貌的發展和改變,從而使木構建筑得以迅速發展。受儒家思想、天人溝通等文化的影響,漢代樓閣的藝術美學呈現出渾厚的氣勢。傳承古建筑文化與激發地域的文明自豪感始終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單純模仿漢畫像石中的建筑樣態是對歷史的照搬照抄,而將其元素當作符號加以改變又是折中主義的做法。傳承古代文化要從實際需要出發進行創作,努力找到古與今的契合點,從這個契合點入手進行藝術創作。
傳統木質斗拱在漢代已被大量運用,既滿足了建筑穩固需要,又彰顯了鼎盛的漢代文化。這些技藝的不斷延續和發展,催生出了技藝更加成熟、造型更加壯麗的木作閣樓與亭榭。尤其是以皇室祭奠、宗廟祭祀為主要依托的臺榭建筑完全改用木結構支撐,既滿足了建筑的實用功能又豐富了漢代建筑的風貌[10]。漢代處于中國古典建筑文化的形成和豐富時期,閣樓建筑技藝的提升,更是融合了秦漢文化的特點,不斷充實和形成了“天人合一、文質合一、禮樂合一、時空合一、巫史合一”的藝術觀念[11]。
僅利用圖像研究建筑結構及其使用的建筑技術,存在兩個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部分圖像的拓片不是很清晰,觀察其中的建筑結構難免存在不足之處;另一方面,利用平面圖像可觀察到的建筑結構有限。本文對漢代建筑圖像的研究已盡可能地結合多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