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鈺婷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在讀
程 曦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在讀
過去,城市兒童的活動空間主要集中于家附近以及學校內。城市公共空間中除了一些大型公園游樂場,很少見到街邊有專為兒童設計打造的游樂場所。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需要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兒童也理應成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時需要關注的群體[1]。游戲設施一般是為學齡前后年齡段的兒童設置的。本文更多探討的是在兒童的生存需求和生理需求被滿足后,園區內的游樂設施如何設置才能更好地引導兒童學習,滿足其行為需求和心理需求。兒童通過玩耍逐漸了解空間和社會環境,并逐漸擁有完整的認知。
兒童游樂空間根據其面積大小及受眾群體年齡不同可以往下細分,主要分為城市綜合兒童游樂場、主題兒童游樂場地、社區兒童游樂場地、兒童游樂園、商業兒童游樂場所以及教育兒童游樂場所[2]。
兒童通過游戲可以逐漸了解空間和社交環境。如果遠離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兒童將無法學會與自然和社會相處。讓兒童在戶外游戲中學習,“游戲”即是兒童認知發展的核心。理想的戶外兒童游樂空間設計能夠促進兒童更多的游戲行為,從而進一步強化兒童的學習動力,增加學習時間。由此可以得知,要從根本上改善兒童游樂空間的使用率,增加孩子們的興趣及學習效果,不僅僅需要擺放更多、更全的游樂設施,還需要從兒童的認知模式出發,分類別、分層次、分序列地擺放合適的游樂設施[3]。
兒童戶外游戲類型主要分為5 種,即機能游戲、搭建游戲、扮演游戲、規則游戲以及實驗游戲。所有的兒童游樂設施也可以通過這5 大類進行大致區分,越來越多的游樂設施創新地將其中幾類進行結合,同樣也是很好的設計方式。
機能游戲是兒童游戲的一種,兒童在機能游戲中可以進行有目的或無目的的重復性肌肉運動。機能游戲是兒童游樂設施設計中最常見的游戲類型。行走、奔跑、跳躍、追逐、滑行、擺蕩是兒童參與這類型游戲的最常見的行為模式[4]。
搭建游戲指利用材料建造某個事物的游戲。在兒童游樂空間中,最常見的可供搭建的材料是沙子。此外,游樂場所內還可以設計大型積木、可拆卸互動的裝置等,并可在其中加入一些數字、字母等元素,強化設施的教育作用。讓兒童產生搭建欲望的材料需滿足以下幾個特點:松散、造型簡單有規律性、重量輕、數量較多、顏色明快[5]。
搭建游戲可以在城市中很多開放的綠地空間進行。一個經典案例是讓少年兒童形成一個小團體,自己動手打造一個“樹屋”。建造樹屋需要團隊合作、制定計劃、動手操作等,這些技能很難在學校學到。
扮演,釋義為作為演員,裝扮成某一角色演出,能讓孩子們較多地運用自身想象力進行假想。研究發現,適合讓孩子們產生扮演行為的場所往往是較為封閉的內部空間。但也有一些戶外設施能讓兒童產生表演欲望,比如設計一些畫有不同人物用以拍照的角色扮演墻。常見的兒童扮演游戲通常以小團體的形式進行組織,分配給孩子們不同的角色以及分工,需要配有一些裝飾物讓孩子們更好地沉浸到角色扮演游戲中,可以很好地培養兒童的社會分工意識。
規則游戲指在預設好的規則下進行的游戲。此類游戲種類繁多,部分游戲不限制場地,但也有許多規則游戲需要依靠一些設施來完成。常見的如體育運動類,需要球場和球網的配套設施。還有較為常見的迷宮,可以打造人造景墻迷宮或是利用自然綠植圍合做一些傳統迷宮。在整體游樂空間的設計中,設計師還可以利用地面裝飾設計出如跳房子的規則游戲,也可以簡單地打造兒童喜愛的游樂場所。
小學課本中的“紙杯傳聲”游戲讓很多小朋友印象深刻。設計師們也開始嘗試把實驗類的器材放置在兒童活動空間中。實驗游戲是指通過一些設施器材模擬某種科學實驗的游戲。大型的傳聲筒、阿基米德抽水機等也被應用于此。張唐景觀就在云朵樂園內設計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該抽水機是第一個將水從低往高傳遞的機器。在游樂空間中用這些實驗器材,可以讓孩子們對一些科學現象產生好奇,并加深理解[6]。
將游樂空間作為兒童的重要學習場所,還需考量兒童進入一個公共環境時的游玩序列。目前,現有的設計兒童游樂空間的游玩序列有很多視角,如通過情節建構、主題打造,讓兒童在游玩過程中的新鮮感被不斷刺激,并產生一定的游玩連續性,以達到更好的教育及發展認知的目的。
機能類游戲設施首先需滿足兒童體能鍛煉的需要,同時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由低到高地做出不同挑戰性的具體設計。最簡單的如設置不同坡度的滑梯、不同長短的爬行管道、不同高低的攀爬墻等。這樣的體驗可以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身體的極限與優勢。
由于游戲形式的多樣化,每種形式都能給孩子們帶來不同的益處。本文所列舉的游樂設施皆為已經常態化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優化設計,就需要考慮如何整合這些功能。目前,游樂場所內都會配備機能游戲的設施,而其他類型的游戲就常有空缺。一個成熟的游樂空間不僅要包括以上類別的游樂設施以全面地激發兒童認知成長,還可能將某些設施進行組合或者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實現不同功能。比如一個矮的座椅,既可以供小朋友坐,又可以讓年齡較大的兒童作為攀爬的落腳點,這樣的多功能設計能讓更多孩子參與進來。
人類對外界的認知過程是從感知開始的,感知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可以說,感知覺是人們接觸空間的出發點、感受外界的關鍵。通過感知覺接收信息,將信息傳至大腦并對其進行處理,是人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操作。
(1)視覺。眼睛是人類感知世界的先行器官,它為人們傳達外界信息。在兒童還不能進行有目的、有組織的觀察的時候,他們通過視覺感知事物的外表,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喜歡觀察具體的、突出的、鮮明的東西。因此在進行空間設計的時候,色彩和形狀便成為關鍵因素。設計師應注意通過色彩選擇鍛煉兒童的視敏度和顏色視覺。視敏度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視力,它決定了人們是否能看清事物。顏色視覺是影響視覺發展甚至是心理發展的關鍵因素。選擇符合兒童審美的單純協調的顏色搭配來滿足其視覺需求,通過色彩對比、色彩分割等手法,運用飽和度高、純度高的顏色如大紅色、亮藍色等吸引兒童,讓其對空間感興趣,可以引導兒童自發地進入空間,喚起兒童參與的欲望。
(2)聽覺。聽覺可以輔助兒童對收到的信息進行提取加工、理解及反饋。兒童不僅能辨別不同的聲音,還能表現出對某種特定聲音的偏愛,美妙的音樂可以讓兒童放松心情,刺激兒童的大腦發育。設計師可以在游戲設施中加入配樂或臺詞,在保護兒童聽覺的前提下適當安排15~35 dB 的理想聲強環境。在兒童游樂設施中引入音樂,通常需要聽覺傳感技術的輔助,通過人機互動的方式刺激兒童的聽覺感知覺系統。
(3)觸覺。觸覺使人類可以感受外界的溫度、疼痛、壓力、震動等,在兒童的人際關系形成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對物體的觸覺探索最初是由口腔活動進行的,兒童把新奇的東西放入口腔,通過吸吮感受其形狀和味道。對物體的抓握與觸摸可以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和安全感。觸覺的應用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十分廣泛,石材的堅硬與尖銳、木材的粗糙和溫暖、金屬的光滑與冰冷、植物的潮濕與柔軟,正是這些觸覺感受給孩子帶來了自然界的豐富多彩。在設計時選用設計材料方面,應增加實現觸覺刺激的可能性,還原沙、礫石、泥土、金屬、水、橡膠和木材等材料的肌理感,再結合場地的地形、高差及場景主題進行設計,使兒童更好地體驗、感知物質的質地美。
(4)空間感知。考慮到兒童的走、跑、攀、爬、跳等生理需求,可以創造空間變化,迎合他們內心渴望在戶外空間運動的感知需求。根據兒童的人體工學尺度,設計師可以設置適合兒童體量大小的不同種類空間,如“開放空間”“私密空間”“彈性空間”等,使其感受不同類型空間形式的變化,達到增強兒童空間感知思維能力的效果 ;也可突破固有空間尺度,使設施具有能探險、能探索、能承載游戲的特性,刺激兒童的想象力,鼓勵兒童感知世界。
(5)記憶力。在感知覺的基礎上,孩子們也會逐漸發展其記憶力。年齡小的兒童通過簡單的重復去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會采取意義記憶,兒童的無意識和形象記憶在其記憶方式中起主導作用。這意味著兒童不會有目的地去記憶,而是通過觀察物體的表象如造型獨特、色彩鮮艷的物體產生記憶。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的人對信息處理的3 個記憶模型可以得知,兒童的感覺儲存器最常被使用,但記憶往往較為短暫,為了提升兒童的長時記憶,也需要讓他們在短期內反復、重復記憶來達到這一目的。因此在設計兒童游樂空間時,設計師需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容易被兒童識別記憶的設施和場地,在配色上雖然需要顏色靚麗但也不宜過多,在造型上也應該盡量簡潔,使其容易被兒童識別和記住。
(6)思維力。思維力是解讀空間的關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反映能力,也是人類學習能力的核心。人類思維能力的發展經歷了從低到高的幾個階段:直觀的行為思維,具體形象的思維,抽象邏輯的思維。前兩個因素主導著學齡前兒童的思維方式,這意味著根據行為或特定對象的形象進行聯想。當行為停止或情況改變時,兒童的思想也會被打破或改變。
要充分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除了在學校進行有意識的學習培養外,復雜的游樂設施也可以給孩子們深度的思考。提高兒童的思維能力要注意創造性、系統性、深刻性、敏捷性和靈活性。利用規則類、搭建類或扮演類的游戲形式就能讓孩子們有意識地思考自己的行為動機以及想要達成的目的。
建立以兒童為中心的生活環境需要考慮多個因素,主要有以下4 個要素。
通過建立滿足不同年齡兒童需求的場所,讓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將有更多機會進入家庭和學校以外的活動場所。如果可能,這些公共開放空間的連接通道也應具有較高的娛樂性。同時,游樂空間內應設有清晰的標識系統,讓兒童可以更加方便地到達目的地。
為了讓兒童安全游玩,活動區首先要避開離馬路近的位置,在視野上要保持開闊,盡量避免多遮擋的設施設計以免對兒童安全造成隱患。同時也要考量兒童設施的安全性,并在一些家長監控的死角設置攝像頭。
兒童游樂空間應該被設計為多種用途,集休憩、運動、游玩、學習于一體,游樂空間的功能應該能隨著使用者的改變而改變。
讓兒童覺得舒適的游樂空間與成年人的游樂空間不同,更需要有運動場地進行體育活動,從場地的大小到游樂設施的豐富性,皆應設置一定的標準。
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設計師可以對不同的兒童游樂空間進行有序分類和總結,從而在設計過程中找到一套可行的策略。因游戲是兒童認知發展的核心,在設計以兒童為核心的城市開放空間時,首先要考慮不同功能的兒童游樂設施,再依據兒童認知發展順序設計出合適的兒童游樂空間。
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不再是教師或是父母的任務。兒童也是城市的居民,也享有基本的權利。城市設計師們在為孩子打造游樂空間時肩負著更大的責任,應充分了解兒童認知的相關知識,將寓教于樂的理念滲透于城市游樂空間中,以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