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遷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
李彤彤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碩士在讀
李 蕊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碩士在讀
現今大多展館仍以展板展臺、文字解說、景物搭建、燈光音樂等傳統展示方式面向大眾,使參觀者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向參觀者傾倒信息、灌輸信息,忽略激發參觀者的興趣使其主動接受信息,傳統展示方式不符合目前主流的主動式參觀模式的發展規律?,F今新興科學技術發展應用,對展館展示形式與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觀者大眾迫切需要交互式、沉浸式的體驗方式,體現了未來展館設計的潮流趨勢。
參觀者對于單一的感官刺激和簡單文字說明產生疲倦感,應當轉換重點關注展品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歷史演變,使信息更具有深度和廣度,引起參觀者更強烈的求知欲和滿足感。側重于人文、情感交流、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的碰撞[1]。智能化的新藝術形式能夠加快參觀者觀覽時達成沉浸式交互和全身心的投入、交流,此種體驗是要依托感官感受——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媒介。數字虛擬場景能夠滿足受眾全方位的享受式沉浸體驗和多元化的訴求,將會在展館設計中引起一波時代的潮涌。
1.3.1 主動參與式體驗
互動性感官體驗需要參觀者主動加入,求知欲被不斷激發和調動,加強對接觸信息記憶,使參觀經歷印象深刻,互動體驗得以深化,人性化的傳播方式得以形成。
1.3.2 情感沉浸式體驗
通過行為系統的沉浸,使用虛擬技術對環境和故事進行講述,以此加深參展者們對于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引起情感共鳴并加深印象。
1.3.3 沉浸式體驗傳播方式的多元化
目前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播途徑之廣與傳統的信息媒介傳播相比已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沉浸式作為媒介傳播相比于其他媒介來說最突出的特征是聚集,沉浸式體驗媒介和形式是交互的,參展者就是一個群體。在虛擬現實之外參與者們還需另一種或是多種媒介來完成體驗,如同目前的沉浸式傳播途徑就是多種媒介的組合,彼此之間雖無關聯,但卻是高程度的貼合。
沉浸式交互體驗應用廣泛,多用于公共空間、博物館和一些藝術展館當中,其使用形式是以多媒體的、多通道的智能人機界面完成交互體驗為主的。工作原理就是首先收集參展者的感官和動作,感官感覺包括語言、面部表情等;動作則包括手勢、語音等。其次是反饋當下獲得的信息,然后與參展者并行或模糊地交互使其沉浸其中,最后實現真正的與展品的互動體驗。
人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訴求趨于多元化和多樣化,體驗經濟成為新的熱潮,作為非遺名目的保護和收藏集中地的展館,展示應具有邏輯性和互動性,不僅向參館者傳遞有效的信息,還應想方設法地使觀者身臨其境并沉浸其中,實現成功的學習文化知識體驗過程。
本設計項目的建設地點位于廊坊市廣陽區九州鎮南漢村,設計主題是打造中國南漢古老工藝文化展廳,展位面積為252 m2。
(1)遵守展示空間、室內設計的基本原則,以功能現實問題是基礎、方案獨特新穎為優勢。要求展示廳內現有的展柜、展臺等不能改變。在滿足展示需要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各功能分區合理的規劃排布,組織合理的運動流線。
(2)結合展示非遺工藝品及衍生品的特點確立相應的概念,并設計出具有展示格局與展品相輔相成的展館。要依據展品性質屬性設計相應的展示主題,要求主題契合,展示形式及展示的器具附屬設施一并自定。設計應與展示品的宣傳點、賣點緊密結合,充分體現展品特征。主要展示擬定的四種手工工藝,設置活動區、飲茶區、展示區等功能區,合理設計天花、墻面、地面等空間界面。
展廳設計受消費文化影響,注重將展品最優面展示給顧客,使消費者感受到展品視覺信息和文化信息,包括手工藝品的外形結構、體態大小、色澤質感、色彩效果以及手工藝品的時代信息、人文信息等[1]。展廳設計中的展示空間區域布局為重中之重。展示空間與主題、展示道具展示形式相契合為最終目的,要求空間必須為產品服務,而產品也必須融于展示空間之中,兩者相輔相成。
首先展示設計要滿足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展示出展品的環境和傳達出文化背景,給人們帶入式的體驗感覺。在展示流程上按照邏輯同時還要滿足人們的情感訴求。展示環境中要有展示區和包括照明設施、陳設等必要環境和體驗區、互動區等一些代表服務性的輔助環境。展廳展示的工藝有四種:刺繡、漆雕、百寶嵌和秸稈扎刻。通過這四種工藝創作出各種工藝品作為裝飾品擺放在模擬家居環境的展廳。比如利用漆雕工藝做成的博古架放在書房內,利用刺繡工藝做成的屏風和隔斷分割空間,百寶嵌做成壁畫來裝飾墻面,秸稈扎刻工藝可以做成小擺件來豐富裝飾。
中式元素在家居設計以及公裝設計中越來越受歡迎,古老經典的中式元素和新興現代材質相結合。以白色墻體為主,墨色、褐色為輔,對稱式的布局方式是室內大多采用的結構,值得推敲的是唐宋時期的中堂布局造型簡樸優美,格調雅趣;明朝時期追求修身養性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其窗欞再現了移步換景、斗轉星移、富于變化的物外之趣。清朝時期的布藝床品交相輝映,繼承明朝時期家居理念的精髓并與其核心元素和精神內核提煉并豐富[2]。傳統經典的中式室內裝飾藝術的特點是講求總體布局要對稱,天圓地方,端莊靜謐,端正穩健,在室內空間布局上摒棄世俗中等級森嚴君臣之別的落后思想,裝飾藝術中崇尚自然及物外情趣,家具樓臺上常出現富于變化的山水花鳥圖案,給傳統室內環境文化增添了豐厚的底蘊。
3.3.1 分割方式的運用
設計中主要運用了三種形式:實體性、象征性分割與彈性分割[3]。漆雕區和中心展區展示區使用了實體性劃分,既可形成一定可視的相對封閉區域,又具有通透流通性;體驗區和互動區的劃分上分割空間界面不明顯,無強制性限定、空間更為開放;彈性分割是一種比較靈活的分割方式,使得空間更加靈活多變,用在刺繡區和漆雕區的劃分上,通過刺繡工藝制成的屏風將其分割開來,使得刺繡區和漆雕區的空間交通路線更為暢。
3.3.2 切斷形式的使用
切斷和實體分割很相似,售賣區和百寶嵌展示區中并無聯系,展示區的百寶嵌工藝品是不對外銷售的,使用切斷的處理方式,可為了減少噪音的干擾,降低各區域的相融性,增加各區域的獨立性,這種分割方法適用于私密性要求高的空間,例如書房、臥室等。
通透也是一種在室內空間布局設計上常用方法。在百寶嵌和體驗區的位置有一面半掩著的墻體,并未將它拆除或者是完全打通而是通過部分打通隔墻的手法,將墻體中心挖去圓孔來擴大視野,又巧妙結合了當下最流行的框景的處理方法,將百寶嵌展區的部分景色進入框內,展現了移步換景的 景致,讓體驗區和展示區的光線、視線、色彩在無阻礙的空間內相互碰撞、情景交融,使空間更具延展性,交通流線更加順暢。
3.3.3 裁剪在室內頂部的運用
90°角的方正空間結構常給人一種莊正 規矩但略顯呆板的形象,為了去除這種給人以無趣感受的形象,設計采用了裁剪的手法,用弧線、傾斜界面等多種方式處理裁定空間,為全息投影位置做了一個圓形內套方形造型頂,蘊含了方圓之道的中式理念,破除了對稱感,同時傾情演繹個性魅力。此外,在漆雕展示區的頂部運用了中國斗拱式的元素,使展柜與頂部造型相呼應,具有統一的形式,展示了中國元素的強烈震撼感。
突出主題,在此次展館設計中考慮到傳統工藝文化展,因此展館的整體造型結構運用的是中式風格,家具展柜都是特別制作:休息區的沙發使用刺繡工藝,墻角的博古柜使用木雕工藝制作,刺繡展示區中也推出了刺繡的衍生品,就是刺繡服裝。整個展館的理念就是使用展品在裝飾展品。利用工藝來打造展館,更有說服力地證明了這些傳統工藝的魅力。同時也突出了展示的內容,各部分的展示空間大小不一,錯落有致,能夠給人以變化更加凸顯出各種工藝的特點和在此展館中所占的比重。
投影系統通過投射影像,自動更換景,更換服飾,以炫彩的形式展示新型的動態效果,可以在室內搭建出不同的實體墻面,墻面的每個面都可以為不規則圖形,也可以作為裝飾造型出現。圖像投射在墻面表面,根據不同立體墻面表面特色,制作立體影片,結合墻面本身的輪廓,從而達到強烈的視覺震撼。此技術運用于兩處:一是中心展示區域,此區域展示空間大,參觀動線順暢,可以360°無障礙環繞觀看;另一個是用于刺繡展示區,采用的是投屏式互動體驗。
通過作用于參展者感官,經感知系統如聽覺、視覺等方面,先后踩點收集圖像、建立模型達到虛擬階段。放置于傳統建筑當中會給予參展者觸覺、聽覺、視覺等感官的變化,從而產生行為的互動,營造了空間藝術的特性,通過這種交互方式使參觀者處于一種沉浸式體驗的狀態。
民族文化要與現代科技文明相承接,以現代科技成果全息投影技術來呈現古老的工藝,這應當是對文化繼承的方式,繼承的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如何將新技術融入到展示方式中為大眾帶來更為動感和震撼的感官和心理效果已經成為極其重要的展館設計課題。展示設計中所提出的沉浸式體驗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課題,沉浸式體驗融入展館設計當中將會給觀展者帶來不一樣的感官刺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