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曉燕,邱 豐,賈紅杰,谷曉鵬
(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加強思政教育是大學生提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手段,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所在。當今的國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端技術的不斷應用,對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高端制造、高科技研究需要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隊伍,大國競爭更需要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人才隊伍做的支撐。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及專業能力的全面提高,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策。高校教師應當改變過往只局限于專業知識講授的模式,深入明確教育的真諦,抓準育人要素,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的講授之中,做到相互融合,共同促進[2]。
針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的發展需要,結合思政教育與專業課講授交互融合的教學要求,我們對《材料成型原理及工藝》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升級,調整了課程內容及側重點,深入挖掘課程的德育元素。主要體現在弱化了液態成形原理及工藝模塊中凝固原理和傳統砂型鑄造工藝部分、焊接原理及工藝模塊中焊條電弧焊熔渣的化學冶金部分等相對陳舊的內容,從科學思維培養、科學倫理導讀、工程倫理宣貫、大國工匠打造這四個基本內容出發,根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特點,結合學生學習、成長情況,圍繞理想信念、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等三方面開發思政教育內容,用實景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對本專業的學習。
(1)通過對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內容[3]的解讀,向學生宣講未來幾年國家戰略將要啟動并實現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緊緊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四大領域進行攻關突破。重點要突出新材料是其他三個領域的基礎,是制造業的基石,先進材料成型(鑄造、鍛壓、焊接)技術是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過程中的必要和重要手段。從而起到激勵作用,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和對未來整個行業及學生個人發展的信心。
(2)在講授焊接技術發展及應用時,引入2003年12月《我國制造業焊接生產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提到的內容[4]。改革開放25年來,中國在焊接技術開發與應用方面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不乏:世界最大、最重的不銹鋼焊接轉輪已經應用于三峽水電站;世界跨度最大的全焊鋼結構拱橋已經在上海建成并取名為“上海盧浦大橋”;全焊接的鋁合金結構的燃料箱已經應用于“神舟”號載人飛船和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這些已成為“世界奇跡”的代表性產品,充分體現了中國焊接技術水平已經可與世界強國同臺競技。其次,將中國《超級工程》中的《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絡》《海上巨型風機》和《超級LNG船》等五大工程作為案例,向學生展示焊接技術在國家建設以及經濟發展所發揮的突出作用。并將被譽為“世界造船界皇冠上的明珠”的LNG船的制造作為重點案例向學生展示焊接技術在造船界的最高技術標準和最高質量水平,要讓學生熟知建造LNG船的難度堪比建造航母,更能突出我國是為數不多的掌握低溫鋼焊接關鍵技術的國家,焊接技術是有用武之地,并可成就大事的應用技術。最后圍繞“先進的材料成型技術原理及工藝”和“先進材料成型技術的應用”兩個授課內容,并基于北工業特色,從軌道客車關鍵結構成型到船舶制造、再到航空航天等領域,引入應用實例講解,使學生了解材料成型的應用領域,認清激光焊技術、先進弧焊技術、電子束焊接技術、特種攪拌摩擦焊技術、水下焊接技術等新工藝與設備都將成為支撐工業發展及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著重強點深入鉆研講先進材料成型技術對支撐強國建設戰略落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過這些知識介紹,讓學生認識到他們將來所從事的工作將在各個方面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激發其愛國熱情和對專業發展的信心,增強其專業認同感和歸屬感。進一步讓學生從國家建設實際以及專業技術應用實際對專業知識產生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同時將愛國、敬業、專注、探索的精神食糧供給學生,強化學生們愛國熱情,堅定學有所成、報效國家的理想信念。
(1)列舉央視《大國工匠》節目中諸多奮戰在國家建設一線的勞模案例,特別強調的是大國工匠中多數為料加工技術工人或工程師。比如為中國高鐵制造做出貢獻的“一槍三焊”的工人技師萬軍;世界級的核反應堆輸送管道焊工,精雕國際標準的鑄造大師毛正石;指揮鋼鐵合奏、打造出核電站發電關鍵設備-715噸常規島低壓轉子的鍛造工劉伯明等。他們用自己的技術和本領譜寫了華麗的人生,解決了世界高端技術在實際應用上的難題,填補了多項世界空白,高薪聘請、出國移民等世界各地的誘惑都沒有打動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國家建設得奮斗的決心。
(2)在講授“鑄造及焊接熱裂紋防止措施”時,引入“工匠精神”等時代元素,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培養自己創新能力,大力推動學生積極沉淀專利理論知識和技術實踐經驗,助力學生成長為國家建設的高品質專業人才。將“材料加工工藝與結構件強度、塑性、任性之間的關系”作為思政育人與專業知識講授的結合點,通過對“強度提高與塑性、韌性降低”之間的矛盾分析,引導學生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和處理問題,得出強度和韌性不可兼得這一基本結論,從讓學生更加清楚材料性能變化的本質及事物的矛盾是統一的。然后再通過講解材料成型新工藝有望獲得強度高,且韌性大的結構件,進而指出,當代大學生要在深化理論的基礎上,積極主動探索、實踐,提高自己的創新思維,加強對于新鮮事物及新技術的學習興趣。
(1)引入“鑄造、鍛壓、焊接”工程事故案例,強化責任擔當。例如將“綦江縣彩虹橋發生整體垮塌事件”,作為焊接結構失效的工程案例,導致事件發生的主要問題是焊接質量,對接焊縫出現了不應該有的氣孔、裂紋、未熔合、未焊透、夾渣等嚴重缺陷,質量根本沒達到施工及驗收標準,重要原因之一是操作者責任心不強、現場管理混亂、相關質檢部門監管不到位;列舉“遼寧省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鋼水包傾覆事件”工程案例,重點突出操作者安全責任意識淡薄,管理混亂是造成事件的主要原因。幫助學生樹立對生命高度負責的態度,強化勞動保護意識,將關愛生命、安全可靠銘記于心。
(2)通過“焊接熱源特點、焊接熱輸入與結構成形質量及生產成本的關系”及“保證成形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熱輸入和能源消耗”的講解,強調綠色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引發學生對低碳、節能、低消耗、低成本、少污染及再回收利用等做出思考,讓學生增強對能源節約的意識以及強化環境保護責任意識。讓學生牢固樹立關愛生命、安全為主的工程倫理準則。讓學生清晰作為一名國家建設者,工業建設的工程師必備的不單單是專業技術素養,更需要有道德素養和職業素養,要擔負起對社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歷史責任。
通過恰到好處的選擇專業教學內容與思政教學內容的結合點,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度融合,來不斷推進提升學生道德素質與專業技術水平的教學目標達成。
本門課程將思政內容巧妙的、實際的融入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實現了思政內容貫穿專業教學全過程,也使思政教學真正融入工科人才教學培養,秉承循序漸進,積少成多的原則,堅持將“思政之魂”融入“課程之本”,相信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風氣會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