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會彥 鄭州商學院
近幾年來國內高等教育開始關注培養高質量的學生,因此高校學生管理的工作重點也在變化。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讓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同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新時期,高校管理工作要摒棄傳統理念,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
20世紀80年代,美國興起了一場教育改革運動,對美國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產生很大沖擊,也影響到了其他國家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國現代教育改革進行的同時,更多學者關注到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傳統教學管理理念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中,學生處于主體位置,教學管理為學生提供服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教學管理的終極目標。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理念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包括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社會主義認知學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這些理論為“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做了有力支撐。
在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積極轉變工作理念,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能夠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提升高校育人質量。[2]對以學生為中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更好地開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圍繞學生成長、成才展開,轉變傳統的工作理念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理念,能夠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以人才培養需求作為出發點,改進教育管理方法,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引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3]在工作過程中,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強化教育管理工作,展開工作中形成良性循環。
高校工作的重點之一就在于學生管理,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能夠向外界展示出高校的辦學實力以及人才培養能力,可以促進高校的長遠發展。[4]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結合時代要求,積極尋找教育資源,及時改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創新工作模式,平衡好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關系,促進高校健康發展。
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容非常單一,只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環境。[5]但是現代教育進行改革以后,高校要改進學生管理的工作方式,不斷延伸工作內容,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技能,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很多學生從小就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和爺爺奶奶的關心愛護,具有很強的個人意識,集體觀念相對淡薄,并且感情上非常脆弱,缺乏抗挫折能力以及獨立生活能力。招生制度進行改革以后,招生規模越來越大,大學生越來越多。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讓大學生喘不過氣,很多高校不斷出現學習和心理上存在問題的學生,這些現狀對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并且,當前高校缺乏系統的學生管理體制,傳統學生管理體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學生的思想水平和知識水平也在變化,舊的學生管理體制必須進行變革。
除此之外,很多學生進入大學校園之后會感到非常失望。經過殘酷的高考以后,很多學生在大學只會貪圖享樂。并且高中教師也會激勵學生,考上大學就輕松了。網絡上也流傳著許多關于大學的不正當言論,所以學生管理者要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大學生走上生活正軌。
高校不斷擴招的同時,畢業生的工作壓力也在增加,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就業形勢也變得越來越嚴峻。很多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因此學生的壓力很大,過大的壓力會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情緒,這些都會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挑戰。
除此之外,外界對學校的看法也受到了新媒體的誤導。因此,高校要健全學生管理評價體系,讓學生實現自我監督和管理。很多學生高考結束后進入大學,突然失去了升學壓力,無法合理安排課余時間,對自己今后學習發展也沒有進行合理規劃。很多學生不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學習中也不能很好的約束自己的行為,無法有效利用課余時間,不利于高校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
當代大學生受到網絡技術的影響,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上很多不良信息會導致大學生思想觀念出現偏差,不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很多大學生無法明辨是非,總是對事物進行錯誤判斷,這些都是制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不良因素。
在教育改革深化的過程中,課程體系、學分制度都受到了影響,所以高校學生管理模式要進行創新。[6]學生由于生活環境不同,成長經歷存在差異,每個人都有個性化特點,高校需要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借助大數據技術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目的。
目前很多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都是從學校角度展開的。但是學校是針對學生進行管理的,所以需要考慮到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工作。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內容要求學生遵守規章制度、及時向學校反饋信息。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沒有設置接收學生信息的部門,導致學生的反饋信息無法反映給學校,學校和學生之間無法進行良好的互動,溝通受阻也會對學校管理水平產生不利影響。[7]經常出現學生通過網絡渠道反映學校存在的問題,對學校的聲譽造成影響。在新媒體平臺上信息常常會被誤傳或是斷章取義,因此高校要優化管理評價體系,讓學生也參與學校管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優化學生管理評價體系。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時間不是很長,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管理體系與高校實際情況出現了不匹配的現象,甚至還有些高校照搬兄弟院校工作經驗的情況,在高校學生管理中未能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而且高校管理模式雖然進行了創新,但是未能發揮實際效果,落實起來很難。比如,高校管理人員素質不高、不具備專業知識等等,都會制約到高校學生管理的效果。
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過程中,學校需要積極轉變思想認識。學會理解學生,傳統學生管理工作是以主觀經驗為依據的,沒有考慮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化差異。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下,學校在理解學生的基礎上開展管理工作,不僅考慮到學生的特點,而且能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由于每位學生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教育經歷不盡相同,所以要對學生展開分層管理模式,讓學生得到人文關懷,讓所有學生都得到充分的尊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服務,所以學校和教師也要不斷提升服務意識和能力,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積極調整不合理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8]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管理工作,學校可以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激勵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到管理中來,既能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讓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要學會適應這些新變化,借助新時期的有利條件,不斷探索高效的工作方式,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容進行拓展,立足高校學生工作的學習和娛樂陣地,對各種有用的資源進行整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和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不斷提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行動力、創造力和影響力,落實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工作的有效開展。
與傳統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相比,“以學生為中心”模式在很多地方都進行了變動,如果不經過系統培訓,很多教師在工作中仍然按照以往的方式,沒有和學生進行良性互動,對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管理模式形成制約。鑒于這種情況,學校要加強教師培養,打造專業教學管理團隊,為學生教育工作提供保障。為改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現存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調整,提高教師管理能力。
從實際教學管理需求出發,制定教師培養規劃,強化培養專業教師機制,引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管理理念,提高其專業能力,滲透先進的管理方法。[9]讓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除了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知識,還要跟上時代潮流,學習新媒體技術,對其進行熟練掌握,及時關注高校學生工作存在的隱患。加強高校學生工作隊伍的建設,首先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對信息的分析能力。其次,高校要對教師展開定期培訓,幫助教師提升工作水平,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素養,塑造教師的良好品德,提高教師的工作能力。除此之外,輔導員老師要經常進入學生宿舍以及學生活動的其他場所,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人際關系等情況,給學生提供適當指導。
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大學生是學生管理的主體之一,要強化他們的管理意識,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完善干部的選拔和考核制度,引導學生干部成為學習和生活中的典范。完善學生干部的監督機制,加強培養學生干部的素質能力,提升學生干部隊伍的凝聚力,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目標。
為了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模式,高校需要不斷完善制度。傳統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受到制度限制,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所以高校要吸取經驗教訓,健全制度規范,深入研究科學合理的制度。按照“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要求,為學生提供自主管理的平臺。全面控制工作落實情況,定期檢驗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成果。還要制定科學的獎懲機制,對教師進行約束,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通過網絡途徑積極宣傳“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和制度,擴大其影響力,引導學生參與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來,不斷落實相關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教師要重視起網絡輿情工作,對學生做好引導,了解網絡輿情信息,在校園營造安全的網絡氛圍。把握好輿論導向,利用輿論可引導性的特點,致力于形成正確的輿論。
學校還要把握好輿論導向,利用輿論可引導性的特點,致力于形成正確的輿論。避免學生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在高校可以建立校園網絡機制,由學生會、宣傳部門聯合在校園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好調研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針對學生反映最多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幫助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密切關注與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動向,及時了解大學生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教會學生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利用這些方式引導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高校要重視體育活動,借助體育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促進學生管理。可以通過舉辦體育節,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還可以舉辦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協作能力。利用體育社團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促進學生實現社會化,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克服由于就業難、考試壓力帶來的心理障礙,給學生提供健身、娛樂場所,提高學生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變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將來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但是也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造了更多的機遇。高校要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理念,準確抓住時機,找到創新學生管理工作的切入點,不斷學習,持續創新。學校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指導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加強學生管理團隊建設,提高工作能力;加強制度管理,推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落實;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機制,做好輿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