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斯化
教育是一門時代學,書法教育也概莫能外。繼互聯網、云計算后,以大數據、5G 網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浪潮席卷而來,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蘇州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作為中國、新加坡兩國合作的旗艦項目,自1994年開發建設以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和快速的發展。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園區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改進教學模式、改良教育服務,讓技術賦能“適合的教育”,實現了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園區教師發展中心深入推進落實2017 年蘇州市教育局《關于印發蘇州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2017 年修訂)的通知》精神,在小學1 至6 年級每周安排1課時的書法課。同時,面向未來,結合教育信息化建設,依托區域智慧教育平臺——易加學院,開展優質書法課程資源“云建設”,研究基于技術支撐的資源關聯,探索“技術+終端+網絡+平臺+資源”的一體化推進路徑,為實現書法教學方式的變革和書法學習路徑的重構提供了一種可能。
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素材性要素和條件性要素的集合,它直接關乎課程效能的孕育與釋放。在書法教育領域,課程資源“云建設”是指聚焦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云”技術,開展便捷的、可隨時通過網絡訪問的書法學習資源共享池的建設。它的開發與建設,具有以下的價值。
教育信息化時代,“用資源教”成為趨勢。傳統的“以書法教材為中心”的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學習需要?,F代教學內容應該更多元,包括更為廣泛的書法教育教學資源。園區自2012 年啟動智慧教育建設以來,通過10 年的探索,逐步建成了覆蓋“學生、教師、行政、家長、居民”全用戶的區域智慧教育大數據應用體系——易加平臺。其中,平臺的教學板塊“易加學院”,重在為架構資源建設新體系、重塑課堂教學新流程和構建自主學習新路徑提供了強大的內容支架、組織支架、評價支架和管理支架。平臺的支撐,技術的賦能,滿足了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為大規模的因材施教提供了路徑支撐,就其中的書法課程資源而言,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校際書法教育實施不均衡、書法教師師資短缺、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等實際問題。
核心素養時代,學為中心。當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夠為每一個學習者精準畫像,定位他們的最近發展區,為實現“學習者中心”提供了充分的支撐。但是光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有優質的數字資源。園區的書法課程資源“云建設”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資源和學習支撐,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比如:易加學院提供不同書體的微課資源,實現了基于個人興趣的差異學習,滿足了學習愿望;易加學院鼓勵學生組團參與書法游學展示,實現了基于項目的協作學,培育了學習熱情;易加學院提供區域名師的書法課程,實現了基于名師的優質學,重塑了師生關系……此外,易加學院大量的優質資源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行關聯,讓資源變得智能化、適切化和結構化。學生可以根據書法學習的需求,對學習資源進行智能排序,平臺提供不同的學習路徑,實現了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學。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書法學習受到時空、場地和教學時間限制的難題。
書法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并非新鮮事。傳統教學中單純的技術與資源的支撐,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書法知識學習和教師的傳授教學進行了賦能,但對學生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培養捉襟見肘。于是,基于平臺的課程資源建設成為大家的共識。進入“內容為王”的時代,園區的書法課程資源建設呈現出新的動向。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求:“鼓勵學校、教師、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豐富的書法教育資源,加強交流,構建開放的網絡書法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生動活潑的書法教學。”圖片、微課程、音視頻等數字化資源,通過易加學院共享,助力教師基于選擇的組合,開展多元的教學,給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有效地落實了適合的教育。為了破解資源建設中常見的重復建設、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園區堅持統籌協調,區域層面負責“建網、建云、建庫、建平臺”,學校層面負責“強隊伍、強資源、強應用、強特色”。園區還堅持頂層架構,根據學生書法學習的規律,構建了書法教學課、書法練習課和書法欣賞課等基本課型。據此,開展相關課型同步資源、微云課資源等建設工作。目前實現了與教材配套的語文教材中書寫提示的課程資源全覆蓋。還實現了特色學堂中的書法課程建設,做到有項目、有導師、有活動。為了更好地推進書法教材的使用,接下來,園區還將基于書法教材的章節體系,體現“前學、共學、延學”的“三學”流程,開展配套書法同步資源與微云課開發。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重視課內外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書法、用書法,積極開展書法教育實踐活動”。地方性書法課程資源就是融合課內外的最佳載體。教師可以利用相關區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研發相關的課程資源。蘇州蘊含著豐富的書法教育資源,開展地方性書法課程資源發掘的,條件得天獨厚。這是新時代學生跨學科學習的需要,也是拓展書法教育空間的需要,更是傳承優秀文化、培養文化自信的需要。園區積極鼓勵學校深入挖掘“老”蘇州的書法資源,疊加“新”蘇州的技術優勢,推進形式多樣的書法教育,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書法學習。比如,蘇州園林是系統整體的中華文化元素的綜合體,園林建筑、山水、美學、文學、文字、禮儀、幾何造型等元素與書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園區翰林小學積極發掘藏匿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的書法教育資源,建構了園林資源導向下的地方性書法課程。組織學生開展書法研學活動,在游學中欣賞書法、學習審美、探尋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典型意義的“用園林學書法”的實施個案。
加拿大教育學者邁克爾·富蘭指出,“教育變革的成敗取決于教師的所思所為,事實就是如此簡單,也是如此復雜”。在書法教育中,師資素養對書法教育教學的推進影響巨大。園區組織區域優秀書法教師,開發具有鮮明特色的名師書法課程。一是開展書法微課程開發。韓玨老師的《顏真卿勤禮碑17 講》微課和吳健煒老師《硬筆寫字指導10 講》微課是易加學院特色學堂中備受歡迎的資源,也是其他教師書法課程建設中引用最多的重點來源。二是開展線上書法直播課。2021 年暑假,我們打造“硬筆書法微課堂”,圍繞主次、大小、松緊、斷連、呼應、避讓、疏密和開合等開發楷書基本筆畫、結構技法和基本章法的直播課;寒假,我們打造“帶著書法過大年”,圍繞寫城樓聯、春聯、斗方福、壓歲包、民俗字和春條等開展書法直播。這樣的實踐,將抽象的書寫技能學習情境化、直觀化,提升了書法學習的效能,也鍛煉培養了書法種子教師。
應用驅動是資源建設取得實效的不二法門?!罢n程資源建設終歸不是一個技術實踐問題,而是一個教育價值選擇、教育規劃設計和教育功能實現的問題?!睕]有應用來驅動資源為學習賦能,那些沉睡的資源,其價值永遠只是可能,而不能變為現實。在書法課程資源“云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特別強調遵從教育的規律和育人的本性,面向未來,探索書法學習的新路徑,尋找書法育人的新方法。積極推進資源的應用,讓應用點燃學生書法學習的引擎。
與語文教材配套的書寫提示微課資源和與書法課程配套的微課程資源,如何使用才能發揮其效能,實現為學習賦能呢?我們的做法是,基于書法課程資源,開展“翻轉學”。課前,學生憑借易加學院提供的微云課資源,開展自學。教師及時查看學習資源數據,發現學習問題。課上,基于學情,開展精準教學。當然,資源的使用路徑也是多元的,課上、課后還可以借用、活用、化用相關資源,突破重難點。因為這樣的資源應用是在網絡、平臺的支撐下,技術、資源的加持下,移動終端的保障下,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這樣的學習,突破了以往只能在物理空間里進行的弊端,實現了與教師跨越物理空間的“面對面”交流,未來學習的樣態初顯。
未來學習倡導把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參觀考察、研學旅行等結合起來,教育的視野投放到校園之外的場域,包括科技館、博物館、社區、田野、高新技術企業等。園區鼓勵各學校圍繞蘇州園林、文廟、博物館、美術館、平江路、山塘街等開展書法主題尋訪活動,聚焦穹窿山摩崖碑刻、靈巖山石刻、相門、平門、閶門的資源實施尋碑訪帖活動等,都是對地方性書法資源進行發掘的出色嘗試。這樣的研學、尋訪,實現了學習的場域多元化,學習的邊界模糊化,讓書法學習和學生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了實質性的聯結。這樣的跨場域學習,既是對書法課程資源的合理應用,也是面向未來的學習方式的一種變革。
基于書法教師個性特長建設的資源,放在哪里?如何使用?我們在易加學院中,專門留出“特色學堂”這一端口。書法就是其中重要的特色課程之一。教師圍繞書法學習建立項目,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則打破學校、班級和年齡的差異自由組隊,開展項目式學習。教師通過鏈接相關資源和學習活動組織,引領學生開展項目研究,展示學習成果,實施學習評價。當然,易加學院還提供了面向全民的資源體系,構建學習生態圈,人不分男女,年齡不分老少,都可以在易加學院特色學堂的支撐下,圍繞書法欣賞、書寫練習、書法創作來構建學習小圈子,展示書法學習新成果,分享書法學習新收獲?;緦崿F了讓學習者按照自己的興趣構建學習部落,讓學習真正無處不在。
園區的書法資源“云建設”作為區域推進書法教育的一個切口,有效地賦能了書法學習,豐富了書法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書法特色學校建設成果斐然:截至目前,園區共有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書法教育實驗(示范)學校4 所,江蘇省書法特色學校8 所,蘇州市書法特色學校11 所。二是書法資源應用數據喜人:僅以2021 年的“硬筆書法微課堂”和“帶著書法過大年”系列直播資源為例,園區的優質書法資源系列全面對接蘇州市線上教育直播中心,面向全大市推廣使用,播放量逾20 萬次。三是學生書寫能力大幅提升:近三年來,園區小學生在蘇州市二、四、六年級整班書寫比賽中,36個班級獲得一等獎,成績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