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江蘇省鎮江心湖高級中學 212016)
首先,有助于增強學生思維的思維指向.在真實情境當中的問題通常具備復雜性與綜合性,學生處于傳統化教學形式下接受到的知識明顯無法應對當前的復雜環境.而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學生可通過單學科的知識或者多學科的交叉知識的靈活應用,對實際情境當中的問題進行解決,以激發出學生自身的批判思維,促使學生形成創新能力.在深度學習中,其更注重生物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學生經過交流合作以及自主學習,對生物問題進行解決,并挑戰難題,以促使學生自身的思辨能力得到切實提高.同時,教育信息化中的翻轉課堂、微課、交互式的電子白板等相關教學模式,能創設給學生相應的主題情境,促進教學情境和實際情境的密切林聯系,經過生物科學史、推理基本的生物學規律、生命現象的演繹等,對學生自身的科學思維實施培養,并發現現實生活當中的相關生物學問題,通過假設、計劃制定、實驗結果的分析,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其次,有助于學生參與度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能夠給QQ、微信、微博等相關社交平臺組織開設網絡直播課,并將同步作業發送給學生,以促使教師及時地反饋出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學生可經過圖表形式,對自己及其他的同學完成作業的情況進行查看,并引導學生積極交流,以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教育信息化的運用,既豐富了課堂的教學活動,也與學生實現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相符合,從而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再被空間與時間所限制.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知識積累速度更快、師生互動明顯增多時,學生參與到學生的程度也就越深,以促使學生學會主動思考,集中更多的注意力融入到課堂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得到明顯增強的同時,促進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最后,有助于生物學科的學習資源優質化.高中生物的傳統化教學中,教師進行信息傳遞更多是依賴于簡單教具以及語言文字,這就會造成教學資源的缺乏.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時,生物教師在對生物學的概念進行解釋時,通常會通過語言概述或讓學生通過做思考題獲得定義,無法使學生形成更深的印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生物教師就能在教學課件中穿插些動畫、圖片、視頻、音頻,以促進生物知識的全面性、趣味性增強,以促使學生根更好的理解與掌握生物學的相關概念.生物教師可通過 FCS biology Molecular Gentics Pro、GeneticCode、Amino Acid Guide 等相關信息軟件,對DNA的翻譯、轉錄、復制等進行形象且生動的講解,并對細胞當中“中心法則”加以模擬,從而使學生對于生物知識充滿求知欲與好奇心的同時,對各種各樣的生物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并將注意力集中在具體學習目標,從而充分激發出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教師與學生都能從互聯網當中補充與更新知識,促進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并經過資源整合,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靈感,從而使學生形成批判性、發散性學習思維的同時,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
第一,教學平臺較為復雜.目前,信息技術已經通過多種形式在高中教育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主要包含了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智慧校園等多種教育形式.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其通常會使信息展現復雜化,通過眾多的可選教學平臺當中,各個平臺都各有優勢,也存有一定缺陷,如微課的運用,其能夠使生物知識碎片化,但是卻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同時,各種教學平臺具體操作方式也是有一定的差異的,這就會增加一定的難度,想要使教育信息化的教學效果得到充分發揮,就需注重多平臺聯合運用,需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各平臺教學,就會造成時間成本增加,因此,需注重教學平臺的統籌,以實現有效教學.
第二,教師的教學經驗、能力有限.隨著科技進一步發展,信息技術不斷完善,網絡中的生物資源的結構越清晰,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網絡資源也囊括了多個方面,以促使教和學得到廣泛交流,這種交流通常會涉及到許多的動態的生理過程、生物教學的模型、周期性實驗等相關視頻,生物教師可通過增強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教育資源,讓學生進行互相交流.但是,眾多的信息、素材、運用工具,都對于教師自身的信息整合力、篩選能力、新工具運用力做出了深入的要求,但是,大部分教師的年齡趨向于老化,雖然有著豐富的知識講解經驗,但是,對新事物接受的能力相對較弱,無法合理的運用相關信息資源,存有一定局限性,這就會影響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學習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
目前,高中生物開展深度學習通常注重教學過程的完善,確保學生在學習中存有思考與探究的行為,因此,教師需注重課前的自主學習開展.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則是替代教師的課堂講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學習內容進行理解,并對學生自主理解知識的方向加以明確.同時,生物教師可通過翻轉課堂的運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完善,從而確保學生正確、有效地理解生物知識.因此,生物教師可以在課前發放些其自制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讓學生依據教師所提到的問題進行本節課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網絡資源,對有關學習素材進行自主查找,并形成課前進行資料準備的良好習慣,在資料查找中,促進自身的認知充實.例如,在對“植物的激素調節”教學前,生物教師可指導學生查找市場上的植物激素的應用說明,讓學生對植物激素的類型與種類進行總結,如:“生長激素是通過什么方式被發現的?農業中是怎樣合理運用植物激素的?”經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提前預習,對課堂的教學內容形成正確的認識,以確保學生實現有效學習,讓學生通過過程性分析,促進教學效率提高的同時,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生物知識的學習相對抽象,教材中的知識大部分都是概括性內容,這就要求學生站在學習生物知識中,要具備超強的邏輯力,并迅速的理解與掌握生物教材中的相關原理以及規律性知識.此時,生物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找出生物知識學習中的重難點,以促使學生通過最短時間實現自身的學習效率提高,并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育信息化的運用,就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教材中的內容,教師可經過設計生物課程的教學課件與信息技術相關聯,降低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實際學習難度.例如,在對“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開展教學時,部分學生通常無法有效理解原理滲透的有關概念,因此在該狀況下,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就可以將植物細胞的具體動態原理圖播放給學生,引導學生依據動態圖片,更好地區分糖分子和水分子.接著,生物教師可通過動態模擬形式,將半透膜兩邊水分子的運動狀況進行展示,以促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到植物細胞壁融入平衡的原理,并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印象,以促使學生充分了解到生物知識的學習重難點.同時,生物教師可指導學生對植物細胞的動態圖中水分子具體運動與變化的軌跡進行觀察,以促使學生更好、更快地了解到植物細胞壁中水分子具體的運動數量,從而使學生在進行生物實驗時,能夠真正的學會舉一反三.
教育信息化下,生物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立足于宏觀角度為學生模擬社會現象,并將微生物的具體形象放大給學生,以促使學生在學習時,不會被空間與時間限制,從而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習與掌握到豐富的生物知識,并促進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搜集信息的好習慣.例如,在對“遺傳與變異”開展教學時,生物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的良好運用,將與遺傳和變異有關的教學畫面播放給學生,以促使學生通過案例觀察,充分了解到當前世界上的相關克隆技術及相關生物學家所研究得出的遺傳變異的情況,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到生物學的有關發展史.同時,教育信息化下的高中生物的深度學習開展中,不僅能夠使生物學科具備的魅力呈現給學生,而且還能充分體現出學生在生物課堂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生物課堂的主人,以促使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從而使學生形成相應學習習慣的同時,充分掌握相關生物知識.
深度學習則是讓學生充分吸收相關文化知識,并將其轉變為自身的知識結構.立足于高中生物具備的課程特點,在指導學生進行知識復習的時候,生物教師就需注重相關教學內容的整合,并引導學生應用生物知識進行生物問題解決.此時,生物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構建樹狀結構,并依據解題過程運用的知識進行分解,以促使學生在復習鞏固中將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并確保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對“分子與細胞”開展教學時,生物教師可通過信息化的思維導圖功能,將細胞組成、細胞結構、能量供應與運用、物質輸出與輸入、生命歷程的整合等相關零散知識的理解轉變成整體認識,并在復習鞏固的解題練習當中,依據題目的內容分析其應用到哪些知識點,知識點運用的聯系.通過教育信息化,則能使學生理解與應用到的生物知識得到有效鞏固,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與思考,從而使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密切結合,既能彌補傳統化教學當中的資源不足的情況,又能創設給學生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改善生物課堂的教學模式,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生學習視野得以拓展的同時,促使學生深度掌握相關生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