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王小衡
眾所周知,許多疾病的早期診斷對提供及早治療和良好預后是非常重要的。但作為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醫生,深刻認識到疾病很多時候都以偽裝出現:同一種病,在不同人的身上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現;而不同的病在不同的人或同一人身上又可能表現相同,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撲朔迷離。在此舉一些例子,希望對家長有所啟迪。
案例1:開學了,幼兒園小班的帥帥跟媽媽外出走親戚,受涼后出現打噴嚏、流清鼻涕、輕咳等癥狀。家長以為孩子是“感冒”了,給予口服小兒速效感冒沖劑,次日繼續送孩子上幼兒園。下午,帥帥媽接他時,老師反映帥帥在教室無精打彩,還發著低燒。回家后,帥帥不想吃飯,訴頭痛、全身無力,量體溫達40℃。這下家長著急了,趕緊“打的”到醫院,體檢發現患兒神志朦朧,講胡話,背部皮膚及四肢可見出血點,血象報告白細胞計數達18.0×109/L,中性粒細胞占85%。高度懷疑是流腦收院,做腰穿,腦脊液化驗結果符合流腦診斷,立即轉市傳染病醫院治療。
解析:流腦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為高發季節,80%以上患者為14歲以下兒童,3歲以內嬰幼兒占35%以上。流腦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主要侵犯大腦實質,如未及時診治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嚴重后遺癥。
由于流腦早期癥狀類似“感冒”,兒科醫生提醒,在流腦流行期間,家長發現孩子有下列征兆,應予高度重視:①發燒,尤其是高燒不退,伴有嘔吐、精神不好、面色蒼白或發青;②嬰幼兒發出難以解釋的哭聲,前囟門凸出或伴有頻繁抽風;③咽痛、全身乏力、咽喉發炎;④周身皮膚出現散在出血點或淤班,呈紅色或紫色,用手壓時不退色;⑤頸后疼痛,脖子發硬,頭向后仰;⑥白細胞增多,超過15.0×109/L,中性粒細胞在80%以上,血小板在100×109/L以下。
案例2:亮亮雖才滿10個月,卻是“老病號”。用亮亮媽的話說,這孩子先天不足,生產提早了一個月,出生體重只有2.4公斤。從小體弱多病,幾乎每個月都要“感冒”或患肺炎住院1~2次,錢花了不少,吃過一些營養保健品,仍長得面黃肌瘦。近日,孩子又感冒了,來我院求醫,仔細檢查發現心臟有病理性雜音,做彩超后確診為室間隔缺損(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
解析: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指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育異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兒最常見的心臟病。兒科專家認為,2歲以內小兒如有以下幾種表現則提示有先心病的存在:
(1)嬰兒期有喂養困難,吃奶時常有中斷現象,體重增長緩慢,生長發育落后于正常同齡小兒;
(2)氣急征象,即孩子安靜時呼吸頻率快,一歲以內嬰兒每分鐘呼吸次數≥50次,兩歲以內幼兒每分鐘呼吸次數≥40次;
(3)孩子平時多汗,面色蒼白,時常哭叫不安,可伴有聲音嘶啞;
(4)青紫現象,可在新生期出現,以后持續性青紫;亦可在劇哭、屏氣時出現暫時性青紫(多見于口唇、耳垂、手足末端);
(5)從小老是感冒,每月至少1~2次,易患肺炎反復住院;
(6)心臟雜音。出生后不久或在嬰兒期發生心臟響亮粗糙的Ⅲ級以上收縮期雜音,向周圍傳導。
案例3:入秋后,4歲的強強在一次重感冒痊愈后半個月,媽媽發現強強的面部水腫,過了1~2天,雙腳也腫了起來。帶他到我院,化驗尿液2次,結果都正常,但血壓較高(140/94mmHg)。經檢查相關項目,確診為“腎外癥狀性腎炎”,住院治療2周,病情好轉出院,門診定期隨訪。
解析:在兒童泌尿性疾病中,急性腎炎發病率最高,典型病例已被人們所熟悉。然而,變異性急性腎炎(即腎外癥狀性腎炎)往往容易被忽視,以致延誤診治。
據國內調查,尿液改變輕微或全無改變的非典型急性腎炎約占急性腎炎住院病人的5%~10%,好發4~12歲兒童,絕大多數有明顯的前驅感染病史,如發病前1~3周患感冒、扁桃體炎和膿皮病等。患兒主要癥狀為下行性水腫,初發于眼皮和面部,逐漸蔓延下肢,波及全身,用手指壓迫呈非凹陷性水腫;2/3病例發病頭一周血壓升高,嚴重者出現高血壓腦病或循環過度充血(即心力衰竭);尿液改變輕微(即無血尿或蛋白尿)或多次尿檢結果正常;實驗室檢查:抗“O”陽性,血沉增快,血膽固醇正常,血清補體呈規律性變化——急性期明顯降低,6~8周后恢復至正常水平。
治療腎外癥狀性腎炎的方法與急性腎炎相同,主要是抗感染、利尿和對癥治療,病程2~6周,預后良好。
案例4:珍珍今年5歲,近2個月老是咳嗽,主要在早晨起床時咳,為陣發性干咳,不發燒無氣喘等其它癥狀。先后到2家醫院就診,診斷為“支氣管炎”,曾注射青霉素數天,口服先鋒霉素和止咳藥一段時間,咳嗽無明顯好轉,近一周咳嗽加重,除了早上咳外,夜間也咳,嚴重時伴有嘔吐,不能入睡。來到我院求醫,我詳細詢問病史,給孩子做了全面體檢,化驗血象無異常,照胸部X光片顯示肺紋理增粗,肺野透明度較高。給她吸入支氣管擴張藥呈現陽性反應。我明確告訴家長,孩子得了咳嗽變異性哮喘。
解析:咳嗽變異性哮喘,又名咳型哮喘或隱匿性哮喘,在任何年齡都可發生,唯一的癥狀是慢性咳嗽,以早晨和夜間為重,干咳為主,持續時間較長,一般持續數周至數月,沒有喘息,運動后加重。
不少患者在嬰幼兒時期患過濕疹,多有哮喘家族史。全國兒科哮喘協作組制定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標準為:①咳嗽持續或反復發作≥30天,夜間或清晨發作性咳嗽,痰少,運動后加重;②臨床無感染征象,經長期抗生素治療無效;③用支氣管擴張藥可使咳嗽發作緩解。
咳嗽變異性哮喘在臨床上常被誤診為支氣管炎、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異物、肺結核等,但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以致延誤病情,必須引起家長和醫生的重視。
吸入療法是防治哮喘病的首選療法,吸入腎上腺皮質激素是目前治療哮喘病最有效的藥物。具有起效快、局部作用強、用藥量小、副作用少、維持時間長、療效可靠等優點,無論成人還是兒童都易于接受。
需要提醒的是,不少患者因沒有掌握好吸入技巧,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家長應該重視吸入方法是否正確,以確保吸入藥物到達肺內,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另外,哮喘病需要長期治療,發作期需要治療,緩解期也需要治療。哮喘專科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和每一項治療措施,均需要得到患者的依從或配合,只有堅持長期的治療,才能達到不發作的目的。
喝咖啡可能降低痛風風險
日本防衛醫科大學和大阪大學聯合團隊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研究中發現,保持喝咖啡習慣將有助于降低痛風的發病風險。
研究團隊通過對超過15萬人的咖啡飲用習慣和痛風發病風險進行關聯研究,發現長期飲用咖啡有助于緩解痛風發病,并認為通過對咖啡成分的分析,或許能夠揭開痛風發病的機理原因和預防方法。
眾所周知,血液里的尿酸升高,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痛風。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會轉化為嘌呤,導致尿酸升高。從理論上講,痛風病人是不能喝咖啡的。令人意外的是,此前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證明咖啡對預防痛風有益,但卻缺乏相關的統計分析和數據支撐。
此次,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針對超過15萬研究對象的3項數值,包括每周飲用咖啡次數、尿酸水平和痛風發病風險進行研究,并將每周飲用咖啡的次數(0~7次)分為8檔,發現一周內每多喝一天咖啡,痛風發病風險就能降低約25%。至于每天喝幾次、喝多少則未納入考量范圍。